环境塑造人格, 情境改变行为, 这部7.1分的电影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某些情境下会变成嗜血的狂魔。

人之间,是否真的存在善恶差别?这部根据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实验改变的电影——《死亡实验》,揭开了人善恶分别的秘密。

源于著名的斯坦福实验

这部电影由两大奥斯卡主角——阿德里安·布劳迪和福里斯特·惠特克领衔主演。虽然豆瓣评分不高,但观影之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原本地位、金钱、身份几乎不存在差别的人,被监狱实验分成了囚犯和狱警,并且在随后的实验中,每个人都深深地陷入自己的身份无法自拔。禁锢、殴打、辱骂,那些饰演狱警地人员一步步变成了虐待狂。与此同时,囚犯们变得更加胆小、脆弱和抑郁。

那些原本和善相处的实验人员,在经历了暴动、反抗的一场战斗后,才恍然大悟自己不过是实验的参与者。

与真实实验不同的是,电影为了塑造剧情,布劳迪领导的囚犯在最后不堪屈辱,奋起反抗。而在斯坦福实验中,囚犯们一直受着狱警的虐待,却从未有人拿起武器反抗过。甚至连实验的主导者,津巴多教授都深陷其中,享受这个掌控监狱一切的权力。

可想而知,现实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环境塑造人格

还记得不久前那个因为开家长会而红遍全国的孩子吗?仅仅一名小学生,在家长会上官腔十足,架子极大,言语间透露出一股傲慢之气。

一个十岁的左右孩子,社会经验、工作经历,莫说丰富,简直是一片空白。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我们认为单纯的像白纸的孩子,却摆起了“领导”的架子。

难以想象这个孩子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更可怕的是,他的老师、家长竟然知道孩子这种情况都不去纠正,任凭他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孩子以后能不能做官我们不知道,但这种可怕的成长会毁掉一个孩子。

就像电影中惠特克饰演的角色,本身是一个内向、腼腆的人,却因为环境、身份的不同彻底把内心的阴暗面释放了出来。

影片中,囚犯和狱警本就是一件小事产生的纠纷,却被狱警一次又一次自以为聪明的惩罚措施无限放大,导致了最后的暴动。

狱警本有机会避免这一切的发生,但是他们没有,因为他们在监狱中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根本不去考虑受虐囚犯的心理状况,咄咄逼人,越来越过分。

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曾遇到过类似情况?

情境改变行为

当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件让社会反思。一个优秀的大学生,省“三好学生”,却被周围人日复一日的嘲笑、排挤而无限地自卑,进而发展为怨恨和怒气,堕落成杀人犯。

不得不说,情境改变行为。若不是当年周围同学的鄙视、嘲笑和挖苦,他又为何能至此?倘若当年有人可以真正地为他创造一个宽容、理解、积极的环境,或许,他能继续他的学业,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撒在科研上。

所以,环境塑造性格,情境改变行为。实验尚可结束,人生不能重来。宽容、理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倘若人人拥有阳光,生活岂不是更绚烂多彩?

欢迎关注“路图图看电影”,一个新晋的电影解说人,更多影评、解说和感悟与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