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穿越》不止有一个主题, 最主要的主题是探索和进取

这部电影,其实一直贯穿着诺兰的思考态度和思维方式,影片中的时空扭曲,黑洞,虫洞,赤奇点,多维空间等,这些理论是真是存在的,虽然有些未有真实的理论数据最为支撑,但就是这样才能看出人的想象力在哪,诺兰的作品不能单看他的一部,其实都是能融会贯通的,比如那部盗梦空间里的多层梦境的实现,其实现实中是存在的,只是用夸张式的手法来表达,太夸张了就不会让人相信,所以他能上映,但有些导演的想象力和贯穿力,定时定点给予的配乐,对问题的看法和未来的想象力,都会融入于他的每一部电影之中。

《星际穿越》则是一部彻底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太空歌剧:当地球无法承载人类发展之时,人类以向太空无穷地发展来解决发展本身所面临的问题。这是这类主题的电影无法回避的在命题上的悖论。影片中“爱”最终拯救了人类,高维空间中的神秘文明也被主人公确认为人类自身——进化了的人类。这样的表,达我认为是导演和编剧企图唤起观众心廉价的感动与盲目的自豪。在超立方体中库珀的台词充满了人类傲视宇宙万物的自负与傲慢,与电影开端他曾经流露出的对浩瀚宇宙的敬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桥段的设计上也是不留余力,可以说是精心推演,所有的来龙去脉看起来复杂实则是井然有序。

墨菲和汤姆之所以要具有“对抗性”是因为剧情的需要,因为后面火烧玉米地把汤姆引出去之后,墨菲才能“专心”的在房间里发现引力现象,如果他们兄妹俩一开始关系就很好那么后面的这个桥段将会黯淡失色,也就没有了火烧玉米地这个戏剧性的场面,也就没有了墨菲在房间里争分夺秒的紧急感和悬疑感,那么整个剧情也就缺少了一种悬念,这样也就起不到一种艺术的渲染效果。

影片最后库柏终于回来了,30岁的库柏与女儿相聚,由于时差女儿已经一百多岁了,看着已经儿孙满堂的女儿躺在床上奄奄一息,那种心酸,看的时候也跟着揪心。安妮海瑟薇以为人类完蛋了,独自在另一个星球孤独的培植着胚胎,这电影实在是太揪心了,太动容了。

再者,影片后面看到安妮海瑟薇那个场景让我对曼恩博士也理解了很多,在一个陌生的星球一个人孤独着毫无希望的那种心酸。安妮海瑟薇还能培植胚胎,而曼恩博士只能无止境的休眠直至生命结束,不怪曼恩博士不择手,而是无法取舍,他害怕库柏知道他们所身处的星球是无法供人类生存的,库柏会把飞船回地球,这样就无法去另一个星球探索,人类就完蛋了,他也就跟着完蛋了。曼恩博士来到太空时可能也是雄心壮志,满怀希望,当他一次次的绝望,遇到一点机会他一定会牢牢抓住,去他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人只有绝望真面目才会暴露无遗,这也是影片最牛逼的地方,不但包含了爱与救赎,甚至人性的刻画也是如此的生动形象!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诺兰依然运用了他标志性的平行交叉剪辑多线叙述,同时辅以碎片化的镜头,与影片的前半段遥相呼应,丝丝入扣。但是诺兰的个人风格正在慢慢转变,从《星际穿越》中我们看到,他一直在寻求改变和自我突破。他向我们证明了他不是伍迪艾伦那样一辈子只拍了一部电影的导演。感觉影片最出彩的地方有两点,一个是机器人TARS,这货好有星战中C3PO和R2D2这对活宝合体的感觉,还有一个就是进入虫洞登录的第一个星球时那场海啸场面,很给力,TARS变身后简直太厉害了。

最后跌入五维空间后TARS的一句话“我们的任务不是来改变历史的”也可以打通多个剧情疑问。至于人类最后如何得救,我的感觉是,安妮海瑟薇脱离黑洞在最后一个星球着陆,结尾里表现的应该就是她刚着陆的情形,脱掉头盔以及不远处类似大棚蔬菜的东西说明这里可以住居。女儿借住黑洞里的数据统一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进而解决了安妮海瑟薇回来的问题,最后让人类都搬到那个星球。

那个空间站应该只是一个人类搬迁过程中的一个跳板。而地球之所以不能住,就是因为“枯萎病”。这种病毒食用氮气,感染植物。每隔几年这种病毒就变种能感染更多的植物。男主走的时候只剩玉米没被感染了。但NASA的实验室报告玉米也撑不了多久,大家只能跑了。沙尘爆是植物死掉的副作用,威胁不大,影片中交代人类移居地下就成了,主要问题还是没植物就没粮食。

最后逃出来用的就是A计划,只不过A计划教授只完成了一半,机器人找到了另一半,主角通过拨动钟表秒针把另一半告诉了女儿,从而完成了A计划。其实整个电影的第一部分,我是很喜欢的,虽然有些地方采用了极为粗鄙的方式来恶心观众,因为诺兰从来不是个苛求细节的人,他所喜欢的仅仅是炫耀想炫耀的细节。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导演或许在进行一次对个人极具变革型的尝试(当然后面的部分也体现出了一些),我们发现诺兰并没有继续采用也许是从昆汀·塔伦蒂诺那里学到的复杂的叙事技巧,我们发现如果你舍得花时间你可以并不太费劲的写出整个连贯的故事,不用标上ABCDE并且拼来拼去——就像我们以前做的那样。尝试着走出一些形式上卖弄技巧的东西,以一种更和蔼简练的态度来勾勒这个世界,是这部片很成功的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