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寄死窑”吗? 日本电影《楢山节考》

你听说过“寄死窑”吗?这种洞穴,是专门为遗弃老人用的。

鄂西北山区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年满六十岁的老人,就要被遗弃在一些“洞穴”中,只给他三天的食物,让老人自生自灭。

这样的“洞穴”,就叫“自死窑”,也叫“寄死窑”或“弃老洞”。

位于武当山南麓丘陵的不明窑洞,就是“寄死窑”。

湖北丹江口市官山镇五龙庄村的一座弃老洞,插门槽和门栓洞是凿刻在洞外的。

虽然木制的墓门早已经风化了,但还是可以看出人被锁在洞中,是无法从里面打开门的。

武当山不明窑洞,处于其南麓丘陵的灌木草丛中,窑洞依山而建,洞口很小,只有容一人大小,洞形形状规整,隐约留有人工痕迹。

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距离洞口30厘米深的两侧内壁上,分别还有一长一短两个槽痕,当地人介绍说,长的并且上下贯通的槽痕是插门槽,而短的则是门栓洞。把人送进去过后,关上门,插上栓,就无法逃脱了。

如果都是真的,那么人类求生的本能必然在这扇“反锁”的“大门”背后,爆发过一阵阵呼天抢地的哀号,然后声音慢慢微弱,气若游丝,最后彻底死亡。

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想象。

然而门栓槽的存在证实这一切确真真切切存在的。因为,如果是逝者的墓葬,有门固然合情合理,门栓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在湖北十堰的民间传说当中,也有不少关于“寄死窑”的故事!族人若不遵守,众人就会以习俗的名义横加指责。

每年的雨季到来时,江面涨高数十米,洞也整个淹没,等江水退去,洞里干干净净,不留丝毫痕迹,又是一个个新的“家”。

是江水洗去罪恶,还是老人是河神的祭品?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八十年代初期,在政府的干预下,这个习俗才慢慢消失。

日本电影《楢(yǒu)山节考》,还原了人类的“弃老”行为,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关人性的思考。

楢山是个地方的名字,节是习俗,考是考证。《楢山节考》的意思是到楢山这个地方去考察当地的习俗。

影片一开场,大全景下大雪覆盖山野,长镜头的推移下,一个雪中山村映入眼帘。

100多年前,这座叫做楢山的雪山,荒芜,寒冷,洁白得让人难以想象山下竟然居住着一群贫穷蒙昧,衣衫褴褛,浑身污秽的人们。

这个被楢山封锁着的聚落,极度缺少生存的资源,也缺少繁衍的对象。人们世代为一口饭挣扎奔忙,每增加一个人就意味着多一张嘴吃饭。

在这里,只能吃饭不能干活的人被认为是没用的人。真是一个让人绝望的山村。所以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残忍的习俗:每个家庭只有大儿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他男人禁止结婚;老年人活到70岁,就要被儿子背到村后的楢山上去,任其自生自灭;

出生的男婴会被丢弃来肥沃田地,女婴会被拿去换钱维持生活。老人如果太健康,对家人来说是一种耻辱,这意味着:该死不死,留一张吃饭的嘴,拖全村的后腿。

家里的老人如果到了70岁了还不背上山,那么全家都会被戳脊梁骨,永远抬不起头来。如果该上山的老人不愿乖乖就死,就会被儿子五花大绑,活活摔死;

所以在这个村庄里男多女少,唯一的要求就是活下去。最纯洁的需求使人和动物一样生存在这个贫穷的村落。

这个村庄没有法律,但他们有自己的规则。结婚不需要证明,只是到谁家里吃一顿饭的事。

偷窃马铃薯和玉米的家庭要被活埋。亲情和爱情都不允许在这样的环境下存在。在整部电影中,还有一位绝对的主角,69岁的阿玲婆,一个即将被送上山的老人。

她是主角,更是残酷生活中的智者,一步步安排好自己和家人的未来。他的丈夫因为不愿意背老母亲上山而让全家成了村民唾弃的对象;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让他的儿子倍感羞耻,以至于最后亲手杀死了父亲!

她每天忧心忡忡,不是担心自己将被扔在山里,而是放心不下她的家人。其实,她想早点上山,结束自己的生命,减少家庭负担。只是,在上山之前,阿玲婆还有许多未了的心愿。

一个是大儿子辰平续弦的事,一件是次子利助作为“奴崽”没有娶妻权利。次子是自己捡来的养子,他天生浑身散发着恶臭,走到哪里都被人嫌弃,被称为“臭人”。无处发泄性欲的二儿子,把精力都用在了惹是生非上,这一直是阿玲婆的心头病。

阿玲婆还有一个长孙,名叫介左吉,性格暴躁不受约束,每日与村中的女人欢好,不问家事。

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下,一切的伦理道德都只是浮云,文明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没有人性,没有法律,更没有科学与文化,有的只是“活着”,村民的每天的生活只是“吃饭、睡觉、交配”。

阿玲婆在“有限的”日子里尽力为家人打点好了一切。她为大儿子辰平续了弦。一个叫阿玉的女人,千里迢迢,独自一人赶往阿玲婆家,一进门就狼吞虎咽地吃喝。

女人选择辰平的原因简单粗暴,只是因为树桩家的伙食比较好。无关爱情,催动两个人在一起的,只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食与色。

阿玲婆对这个身体结实、手脚麻利的儿媳十分满意,再看自己的孙媳妇,就不是那么如意了。

这个怀着介左吉孩子的女人名叫阿松,来自雨屋,为人懒惰,但是吃得却一点儿都不少。阿松的娘家人口众多,穷困潦倒,却偏偏不肯付出一点儿劳动力,而是靠偷村子里的粮食度日。

这样的行为低劣不堪,但是,这也只是一类底层人物,获得生存权利的一种方式,换作今天,他们面临的,也许是一场官司或是牢狱之灾。粮食本来就不多的村民,当然不能忍受这样的行为。

他们打算动用私刑。

阿玲婆得知了这个消息,于是,她刻意将阿松赶回了婆家。在没有法律、没有文明的蛮荒之地,生命就和草芥一样卑贱,甚至不值一提。

在一个黑夜,村里的男人像强盗一样闯进了雨屋家,将他们一家老少装进麻袋,拖到野外的深坑,任凭这些生命哀求和哭喊,残忍粗暴地将他们活埋。

这其中就有阿玲婆的侄媳妇阿松。阿松怀了自家的孩子,阿玲婆何尝忍心将她抛弃?

但是相比于“善良”,她更注重的是如何使自己的家族不受牵连,延续下去。

这是她的本能,也是人类的本能。

安顿好一切,阿玲婆已经再无牵挂,再耽搁下去,只能是多浪费一口粮食罢了。

于是,阿玲婆偷偷用石头磕碎了牙齿,尽量让自己显出老态,以此向家人宣告,自己可以名正言顺地上楢山了。

这里对于一个年近70的老人来说,牙齿的坚固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在一个天光微亮的清晨,长子辰平背着阿玲婆上路了。依照上楢山的规矩,路上两个人不能够有任何的交谈。黝黑的山谷里雾气缭绕,万籁俱寂,崎岖的山路上一老一少缓慢前行。

这是一场赴死的旅行,一切都显得悲壮沉重。途中,辰平擦伤脚后,阿铃婆急忙的从衣角撕了布给裹着。

这是多么伟大而普通的母爱。

辰平跋山涉水,历经磨难,用近乎朝拜般的虔诚将母亲送上了楢山。

支撑他抛弃母亲的信念,是部落里流传下来的楢神的传说。

但是巍峨高山,森森山谷里怎么会有神灵。

林立的乱石堆、满地的白骨、桀桀鸣叫的寒鸦,都是对“神灵”赤裸裸的讽刺。

终于走到了最接近山神的地方。山顶真冷啊。

此时,再坚强的辰平也再也抑制不住,抱住阿铃婆低声呜咽,长久的压抑更为汹涌的喷薄而出。

阿玲婆也再也忍不住了,双手环抱住儿子的头。

在和母亲分别那一刻,辰平终于忍不住情绪崩溃。辛苦养育自己几十年的母亲即将在这里终结一生,化为不为人知的白骨,他于心不忍。

阿玲婆制止了儿子的软弱,催促儿子赶快下山。

当初,阿玲婆的丈夫,因为不肯背他母亲上山,而被全村人耻笑、疏远,她不想这样的事情再发生在儿子身上。大雪无声落下,覆盖了森森白骨,阿玲婆双手合十,静坐在雪地里,在一片翻飞的寒鸦中,神情静谧安详,恍若神佛。

大雪又覆盖了整个山村,辰平大雪封山前回到家中,又开始了新一年的轮回。

说到底,是为了生存,现面对实的残酷啊!法则和人伦被原始的欲望彻底吞噬。

但是在放在那样的环境下,一切又变得合理。

“几百年来,我们的祖先是这样,现在我背着您上山,再过25年朝吉就要背着我上山,再过25年就是朝吉要被背着上山,到上面山神真的在等吗,如果是真的,就应该下雪。”

25年后,辰平的儿子朝吉也要背他上山,辰平终于更为残酷的坦然了。《楢山节考》用写实又残酷的镜头展现了人类最原始的人性。

导演更是想用这部片子来警告世人。

今村昌平《楢山节考》拍摄现场,作为享受城市文明的我们没有资格,也没有立场指责电影中的每个人。

它离我们不远,但是可喜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越发开化,我们已然有更多的力量与其对抗……

让我们有了生的希望,让我们知道了生的伟大,更珍惜我们活着的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