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作兼通讯,最新Nature Chemistry,全职回国,加盟深圳先进院!

娱乐头条 5096℃
他,一作兼通讯,最新Nature Chemistry,全职回国,加盟深圳先进院! - 陆剧吧
他,一作兼通讯,最新Nature Chemistry,全职回国,加盟深圳先进院! - 陆剧吧

刘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海外),玛丽居里学者。2017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导师:闫学海研究员)。2018年至2023年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sijbren otto教授)。2023年5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展独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类生命组装系统的构建以及其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包括基于活性组装的生物制剂,基于动态组装的智能治疗等。迄今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发表20篇,包括nat. chem., angew. chem. in. ed., adv. mater., acs nano, adv. sci. 等,总引用3800余次。此外,撰写了2篇专著章节。曾获得美国西蒙斯基金、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等奖项。

分子尺度耗散化学驱动纳米尺度组装体的形成及其宏观尺度传输

生命是一个远非平衡的系统,其结构维持和功能执行依赖于能量消耗。能量可从小分子转化为更大尺度的作用,例如微管利用三磷酸鸟苷的能量实现染色体的分离。同样,prigogine和nicolis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表明,能量流动能够组织物质。化学家近年致力于研究非平衡系统的合成,通过耗散过程设计具特定功能的系统,催生了耗散自组装领域,重点在于瞬态结构和具可编程寿命的属性。尽管如此,这类系统的能量转换仍具挑战,设计上也难以超越简单的组装并实现更高级的突发特性。将耗散自组装与机械过程结合可能带来新型涌现行为;例如,化学能可在分子马达或活性物质中转化为机械运动,浓度梯度则驱动运动,如扩散泳动和马兰戈尼效应,后者通过表面张力梯度推动界面上的物体。马兰戈尼效应可通过结晶、超分子相互作用或光诱导化学反应来放大,形成表面张力梯度。大多数研究聚焦于自由能向运动的转化,少涉及分子结构变化。作者推测,通过化学燃料供能可拓展马兰戈尼对流的应用,将耗散自组装与马兰戈尼运动结合,自组织网络中的耗散化学或能有效控制马兰戈尼对流

在这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刘凯研究员联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sijbren otto教授报告了一种瞬时酰胺键形成的方法并通过在源-汇系统中集成耗散自组装和马兰戈尼效应,利用它来利用化学能并将其转化为机械运动辛胺与 2,3-二甲基马来酸酐反应后通过耗散自组装形成液滴。所得的酰胺具有水解不稳定的特性,使得液滴成为瞬态的,这使得它们能够作为辛胺的来源。通过在空气-水界面放置一滴油酸来创建辛胺的汇这种源-汇系统建立了表面张力梯度,从而产生宏观的马兰戈尼流,可以以可调的速度传输溶液中的液滴。碳二亚胺可以通过将二酸废物转化回酸酐来促进这种运动。这项研究表明,分子水平上的燃料如何通过超分子水平上的组装,导致宏观水平上的液体流动。相关成果以“molecular-scale dissipative chemistry drives the formation of nanoscale assemblies and their macroscale transport”为题发表在《nature chemistry》上,刘凯研究员为一作兼通讯

他,一作兼通讯,最新Nature Chemistry,全职回国,加盟深圳先进院! - 陆剧吧

他,一作兼通讯,最新Nature Chemistry,全职回国,加盟深圳先进院! - 陆剧吧

具体而言,2,3-二甲基马来酸酐(1a)与辛胺(2)反应生成两亲性的马来酰胺酸(3a;反应产物),与多余或再生的辛胺共组装(图1a)。马来酰胺酸的酰胺键易水解,导致液滴短暂存在并持续释放辛胺。通过添加燃料(酸酐或碳二亚胺试剂;图1a),可再生酰胺液滴。这些液滴被传输至空气-水界面的油酸液滴处,作为辛胺的汇,传输由马兰戈尼对流驱动(图1b)。因此,酰胺液滴的动态不稳定性在界面上产生辛胺的表面张力梯度,触发马兰戈尼不稳定性。本研究将耗散自组装与宏观流体流动结合

他,一作兼通讯,最新Nature Chemistry,全职回国,加盟深圳先进院! - 陆剧吧

图 1:化学燃料液滴形成和马兰戈尼对流

凝聚状液滴的耗散共组装

将辛胺(2;30mm)加入含硼酸钠(50mm,ph 8.2)的水溶液中,得到几乎透明的混合物。加入2,3-二甲基马来酸酐(1a;30mm)并手摇60秒后,因微滴形成,溶液浊度显著增加。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显示,液滴内部结构均匀(图2a),形成的液滴尺寸约为2.5μm,比单独分散的辛胺液滴大(图2b)。1h-nmr和质谱分析证实,胺与酸酐缩合生成酰胺键,3a为主要产物。混合物中3a的液滴形成临界浓度约为7mm,但纯3a溶于硼酸钠时无液滴形成,需加入2后才出现(图2c),即使辛胺浓度低于其cmc值。这表明液-液相分离由3a和2的共组装驱动,而非2的单独相分离,类似复杂凝聚层的形成。使用碳链长度为9至12的辛胺类似物可形成类似行为,而过短(小于八个碳)或过长(大于12个碳)链的类似物则无法形成液滴或易凝固。

他,一作兼通讯,最新Nature Chemistry,全职回国,加盟深圳先进院! - 陆剧吧

图 2:液滴特征和自创生证据

辛胺(2)和酰胺液滴的zeta电位分别为+15 mv和-98 mv(图2d),表明酰胺液滴表面以带负电的羧酸根为主。酰胺液滴能够吸收负电荷的钙黄绿素(图3f)和正电荷的吖啶黄,展现出阴阳离子特性,且液滴形成的疏水性微环境有助于结合疏水性分子如尼罗红(图2e)。酰胺液滴通过加速1a的溶解而促进3a的生成速率(图2f),显示出自催化效应,类似于自生成现象。在反应过程中,1a和2形成的液滴呈现非线性“双脉冲”行为:浊度先上升后下降,再次上升并最终消失(图3a),这是因为酰胺的生成与水解交替发生,导致液滴反复形成和消失。当向系统中添加edc燃料时,二酸4a转化为酸酐1a,再与2反应生成3a,使液滴反复出现和崩解(图3d)。nmr和uplc分析显示1a在酰胺生成过程中作为短暂中间体积累,最终随水解消失。此循环可重复至少五次,且在较高edc浓度下更容易出现“双脉冲”现象(图3d、e)。共焦显微镜观察到edc驱动的自组装过程中,酰胺液滴可捕获钙黄绿素等客体分子,液滴崩解后释放客体,再次添加edc时客体被重新吸收(图3f-i)。

他,一作兼通讯,最新Nature Chemistry,全职回国,加盟深圳先进院! - 陆剧吧

图 3:无化学燃料添加和有化学燃料添加时的瞬时液滴形成

化学燃料宏观流的液滴传输

源-汇方法已广泛用于交互式液滴系统。基于酰胺的液滴可以释放胺表面活性剂,构成源,再加上样品表面的一滴油酸作为汇,形成一个源-汇系统。该系统中,酰胺液滴会向油酸移动,速度约为700μm/s,持续约30分钟。对比实验表明,不易水解的酰胺3b的液滴在同样条件下移动速度明显较慢,支持运动由酰胺水解维持。在机理上,辛胺2作为表面活性剂聚集于水表面,降低表面张力,油酸作为汇捕捉2形成浓度梯度,诱发marangoni流动使液滴向油酸移动(图4a)。实验与模拟显示,当酰胺水解速率较快或较慢时,流速会相应增减。油酸被2饱和后,运动减慢,但加入新油酸可恢复流动。此外,当所有酰胺水解完毕时,marangoni流动停止。利用edc再生酰胺液滴可以驱动重复的运动循环(图4c-d),再加油酸后流速恢复,进一步支持edc为marangoni流提供动力。

他,一作兼通讯,最新Nature Chemistry,全职回国,加盟深圳先进院! - 陆剧吧

图 4:化学持续的 marangoni 流

小结

综上,瞬态酰胺基液滴通过耗散反应循环与自组装整合形成,它们由起始胺与酰胺共组装为凝聚层状液滴,并在酰胺水解后释放胺,从而产生双脉冲的独特动力学行为。该系统作为化学燃料驱动的马兰戈尼流装置的一部分,液滴在空气-水界面处通过与油酸汇(作为表面活性剂的消耗区)形成表面张力梯度,进而驱动流体运动。通过edc添加可使系统再生,实现试剂的重复利用。本研究将分子尺度的键断裂与宏观流体动力学相耦合,展示了耗散化学在化学发动机设计中的应用潜力。此外,该系统液滴的双脉冲动态、客体分子的吸收释放及表面活性剂成分的协同作用,使其成为原始细胞模型的有力候选。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