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纪实|杨文斗: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唠叨

娱乐头条 4142℃

花地·纪实|杨文斗: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唠叨 - 陆剧吧

文|杨文斗

2024年10月16日,母亲杨爱花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83岁。

今年适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而母亲作为“军垦第一代”就此追随我已仙逝的父亲,一起永远留在了新疆石河子。

母亲出身“富农”,初中文化程度,跟同龄人相比,算是文化人。1959年6月,母亲从河南许昌地区长葛县支边到了新疆石河子,成为了“军垦第一代”,把青春热血奉献给了兵团,还曾荣获“先进生产者”等称号,“军垦第一城”石河子市的建设就有她的一份荣光。

在石河子,她遇到了在那里当兵的老乡杨桂松,后来他们结了婚,就有了我们兄弟姐妹5人。

母亲是坚强的,也是善良的。当年父亲被迫下放农场,直到落实政策,我们全家才又回到了市里。在那些艰苦岁月里,母亲总教育我们要与人为善、积德行善、以德服人。父母后来给我取名“文斗”,这名字也算是历史的产物吧。

我记得小时候,遇到乞讨之人,母亲便会把家里平时舍不得吃的食物拿出来与他们分享,用自家的碗给他们倒水喝。她还告诉我们,人生不易,若非迫不得已,谁会乞讨要饭?有一年父亲通过综合考核获得一个涨工资的名额,但他跟母亲商议,想把名额让给家境更为困难的同事,母亲也是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母亲对我们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母亲都会让我们表演节目,培养才艺,表现好的会发个小红包,以示鼓励,有一年我们集体表演摔跤,从一对一、一对二,到一对三,比赛结果不重要,但母亲借机给我们讲道理: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很难折断,团结就是力量,家和万事兴。这让我们受益终身。

母亲的一生是幸福的。年轻的时候,家务活大多由父亲承担,到了晚年,母亲便是我们这些孩子手心里的宝,大家争着抢着,轮流照顾。大姐尤为孝顺,上心细致周到。最感欣慰的是,我的两个姐夫、一个妹夫,都发自内心地对父母好,对兄弟姐妹们好。所以,我们家四世同堂,一直家庭和睦,其乐融融。

唯一遗憾的是,2010年1月5日,我的父亲因病离世,我清晰记得,父亲临终前,母亲像个小孩一般可怜巴巴地望着父亲,喃喃说道:“桂松啊,你怎么舍得我留下?!”这一幕终生难忘。

那年父亲刚好70岁,我们家也正是生活刚好起来的时候,正所谓子欲孝而亲不在,我原本想带着年迈的父母一起回河南老家看看,也因父亲的离世未能成行。

花地·纪实|杨文斗: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唠叨 - 陆剧吧

2017年6月7日,我陪着母亲终于踏上了寻根之旅,去了父母出生的地方。

虽然父母年轻时便离家,对家乡的情况不甚了解,但我们一路走来都异常顺利,遇到的那些指路的人似乎都是冥冥之中有人安排好的。连天公都作美,我们刚到洛阳时还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去到偃师、长葛等地时雨便停了。由此总算也一了母亲和我的心愿。

我是在新疆出生的,1987年高中毕业后,考到兰州读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因为爱情留在了兰州。有很长一段时间,父母都不在身边。

起初,母亲告诫我,要用心工作,安心工作,多作贡献,让组织放心;后来,母亲叮嘱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爱惜身体,做到劳逸结合;再后来,母亲念叨我,常回家看看,家里条件好了,都盼着你呢;可现在,我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唠叨了……

庆幸的是,父母离世前的最后一周,我都能陪在他们身边。

朋友安慰我说:“离我们远去的亲人都会变成星海里的星星,静静地守护着她的家和孩子们。”是的,母亲的教诲永存。

花地·纪实|杨文斗: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唠叨 - 陆剧吧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