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视剧中演员创作习惯——以电视剧〈哈尔滨一九四四〉为例》——日前,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今年第6期中,一篇署名“杨幂”的文章引发关注。随后,该刊主办单位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向媒体证实,这篇文章的作者确实为演员杨幂。《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是cssci扩展版、北大中文核心刊物。很快,“杨幂发论文”便成为社交网络的热搜词条。
此前,演员打造“学术向”人设并非个例。其中一个较为知名的例子,是曾获得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学位的翟天临。他因为在直播中表示不知道“知网”是什么,被网友质疑学术能力名不副实,最终经官方调查,被撤销博士学位。在这一背景下,此次杨幂发表论文,也引发了一定争议,不乏有人就其专业性、可信度提出质疑。
读过这篇文章全文,也许能消减一些疑虑。其实,杨幂的这篇论文并非研究高深理论问题的文章,而更像是表演方面的业务交流和经验分享。有人将该文进行查重,发现重复率“只有0.9%”,这也不同于很多依托于前人研究成果的理论性论文。以“理论性”衡量杨幂的这篇文章,自然得不到太多收获,但是,就像很多实践性学科一样,不少学术期刊都会刊登来自业界的分享类文章,以达到打通学界与业界的目的。
演员并非不能写论文。正如澎湃新闻评论所言:“之所以杨幂的论文引发热议,主要是因为她明星、演员的身份与严肃学术期刊论文之间,有一种‘陌生化’的传播效应。”只要这篇文章言之有物,遵循学术规范,符合刊物的栏目定位,就有发表的价值。作为知名演员,杨幂对于表演业务的思考具有一定代表性,有关刊物优先进行发表并非不能接受。
更值得追问的是,演员从事业务领域的研究,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当人们在评价一位演员的素养、业务能力时,“论文”究竟应该占到多大的比重?
在很多演艺界前辈眼里,演员的研究能力是其素养的重要组成。20世纪50年代,著名剧作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任院长曹禺曾明确提出:“人艺的演员,应该是学者型的演员。”戏剧家焦菊隐也建议:要把北京人艺办成学者型的剧院。表演艺术家于是之也曾说过:“演员必须是一个刻苦读书并从中得到读书之乐的人。”
但是,曹禺等人提出“学者型演员”,不是主张演员一定要花大量时间精力从事学术研究。演员并非学者,有表演活动特有的思维和情感,与从事学术研究需要的理性、逻辑性并不相同。演员多读书、读好书,对生活和业务进行有沉淀的思考,有助于获得表演的营养,提升艺术的修养。以学位高低、论文发表数量衡量演员是否属于“学者型演员”,并不是曹禺等先生们的期待。
对此,微信公众号“浙江宣传”也主张:“明星参与业务学术研究,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过硬的业务成果和一定的研究基础,切不可用‘明星光环’进行学术消费。学术界也应当恪守学术自律、秉持学术尊严、守好学术‘门槛’。”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演员从事业务研究,应当是表演技能、经验积累、日常思考的自然流露,万万不可只把学术当成自我营销的“人设”。
6月28日,备受关注的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揭晓获奖名单,电视剧《繁花》拿下最佳电视剧、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改编)、最佳美术、最佳摄影等奖项。此前,有网友发现,《繁花》中“爷叔”的扮演者游本昌未能入围最佳男配角。对此,《繁花》剧组回应称,在得知申报名额有限后,游本昌主动提出,要把申报的机会让出来给年轻人,让更多年轻人能被观众和行业看到。
游本昌这种提携后进的精神品格,与其在艺术领域的毕生成就是一致的。从“济公”到“爷叔”,从“跑龙套”的配角到站上领奖台的“终身成就艺术家”,游本昌以其踏踏实实的积累与沉淀,赢得德艺双馨的美誉。在不少人看来,游本昌在演艺业务上的表现与报奖机会让给后辈的品格,正是大家所期待的演员素养。
近年来,各大艺术院校在艺考中加强对艺术生文化科目的考察,发出表演专业科班学生不应该留有知识短板的鲜明信号。与此同时,人们也能看到一些知识积累丰富、综合素质卓越的年轻人进入演艺圈。随着演艺界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公众自然也不再会为演员发表一篇论文感到惊讶,演员素养也能得到更加全面公允的评价。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