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 当我们说起“烟火气”,到底在说什么?

娱乐头条 8339℃

杂志 | 当我们说起“烟火气”,到底在说什么? - 陆剧吧

编辑 | 陈其飞、陈盛春、李柯薪、贺子恒


一个普通的清晨,一个普通的菜市场,各式蔬菜、瓜果和肉食早已摆好,不同颜色和味道的食材在一个个摊位上调出生活的原色,泛起人间烟火的香。随着赶早市的人们到来,菜市场里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混着肉摊上的砍剁声、讨价还价的对话声,汇成一首热闹的生活协奏曲,演绎出一幕幕普通人的生活缩影。


杂志 | 当我们说起“烟火气”,到底在说什么? - 陆剧吧

成都的菜市场是世俗的、接地气的,也有着独特的“优雅”

摄 | 米艳


当我们说起“烟火气”,到底在说什么?我们走进菜市场里寻找答案,发现每个人心中的烟火气各不相同,却指向同样的方向,那就是一种真实而温暖的生活气息,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间日常,是让多余的虚无都自动消解的安心与踏实。



菜市场与“地方芭蕾”


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将微小的、惯常的轨迹运动称为“身体芭蕾”,比如人们在街角、公园等重复多次的相遇。当这些连续的、个体的“身体芭蕾”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群体性的行为习惯和日常图景,即“地方芭蕾”。


从某种意义上说,菜市场就是“地方芭蕾”的舞台,无论是卖家还是买家,都在这一方舞台上跳出自己的节奏。它是世俗的、接地气的,也有着独特的“优雅”——认真对待一日三餐,认真生活,本就是一种优雅。


位于金牛区的新二村综合农贸市场范围很大,条条道路彼此衔接,各类食材一应俱全。一面“新二村市井生活街区”的文化墙上,简述着新二村的历史,说30多年前一些人初来成都时就落脚于此,因而这里曾经承载着一代年轻人打拼的梦想。


菜市场给人一种自发的亲近感,一走进去,人和人就变成了“熟人”,彼此不需要知道姓名,也可以熟稔地聊天。“离别的伤心泪水滴落下,站台边片片离愁涌入我心上……”一位水果摊位的大哥左耳戴着蓝牙耳机,正旁若无人地大声唱歌。见我留意水果,他暂停了歌声,“需要啥子,我们‘集团公司’给你称”。问他是什么集团公司,有几个员工,他低头看着摊位,“我们有芒果集团、桑葚集团、杨梅集团……就我跟夫人两个人打理”。旁边的行人,也被他的幽默逗笑。


“在你心中,什么是烟火气?”面对我的问题,他翻了一会儿手机,找出一段聊天记录直接递给我看。那是他写的一段关于“菜市场经济”的感悟:“城市建设一定要有烟火气,有人流就有热闹,有流通就有经济”“菜市场是一种朴素的烟火,提升了经济,丰富了生活”。


他说,自己早些年坐着火车走南闯北,后来在成都生活了14年,就住在新二村。做完我这单生意,他又继续唱起了方才的那首老歌,并向我介绍是曹磊的《车站》——“火车已经进车站,我的心里涌悲伤……”新鲜的桑葚将他的指尖染成紫色,他的摊位不大,歌声传得很远。


走上另一条街,端头的一家花艺店释放着淡淡的植物香。老板娘说,4月有许多学校和家长给孩子办成人礼,5月有母亲节,因而生意不错。一位年轻女孩带着奶奶来买花,挑了几盆月季,担心养不活。老板娘耐心地教她们何时浇水、何时施肥,又热情分享自己几位“养花迷”朋友的故事。


在菜市场里,发生的虽是即时交易,但也能建立长期联结,因而很多人对菜市场怀有特殊情感与记忆。花艺老板娘说,新二村综合农贸市场的“回头客”很多,有些搬离了这里的居民还会专程回来,一次买满一周的蔬菜水果,“一是这里的东西确实便宜,二是习惯和情怀嘛”。什么是烟火气?她说,这种让人来了还想来的感觉就是烟火气,把简单的日子过得繁花似锦,也是烟火气。


这里不仅有烟火气,还有书香气。西体路小学就位于新二村综合农贸市场隔壁,门口墙壁上写有一首《西体赋》:“曲水汤汤,府河扬波;墙垛列列,商贾穿梭。五丁桥畔,悠长吆喝;通锦桥巷,书声如歌。市井相衔,烟火腾挪;闹中求静,文昌止戈……”寥寥几句,倒是将学校的地理方位、校园文化,以及与菜市场相邻的市井氛围娓娓道来,颇有意趣。


杂志 | 当我们说起“烟火气”,到底在说什么? - 陆剧吧

成都玉林综合菜市背后的一条街巷,云集了不少创意小店,人气十足

摄 | 韩杰



具体生活,大于想象


当下,盒马、朴朴等线上新零售商超盛行,足不出户也可以满足生活所需,我们为何还需要菜市场?当我们深入到菜市场里就会明白,这里存在着互联网时代稀缺的“附近”,以及人与人的互动、个人与社会的联结。越来越多的人渴望置身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之中,而非躲在网络背后去想象生活的模样。


在交桂巷农贸市场,一个糖油果子摊位正迎来一拨观众。师傅看起来50多岁,熟练地制作着大小均匀的糯米团子,做出扁扁方方的形状。油入了锅,不一会儿就冒起腾腾热气,他时不时撒一些红糖进去,再把糯米团子放进锅里,时不时搅拌一下。我问需要多长时间出锅,旁边一位身着白衣、装扮时髦的女孩代答说,“大概15分钟,很好吃”。


等待的过程中,师傅少言寡语,女孩主动介绍起来,说这家糖油果子她已经吃了十几年,“以前一串2块钱,现在也才3块”。我说起十几年前我也生活在附近,印象最深的是拐角处的奶汤冒菜。女孩说那家店早就不在了,换成了一家水果店,说完还指给我看。我问她什么是烟火气,她说,“就是大家都在认真地过着平凡的生活,正常的吃穿住行都能满足,熟人之间熟悉温暖,陌生人之间礼貌友好。”


另一位等糖油果子的小伙子说,前阵子鞋子开胶了,拿到菜市场里的修鞋店,只花了3块钱就修好了。鞋匠师傅跟他说,年轻人鞋子买得贵,赚钱又不易,能修则修,不要随便丢。他说在那一刻,他感觉到了烟火气,“烟火气就是物价便宜实惠,附近各式各样的店都有,生活便利。”


聊到这里,糖油果子刚好出锅,那些扁扁方方的糯米团子,早已膨胀成漂亮的圆形。一串5个,咬一口外焦里嫩,足够劲道。师傅听了称赞,终于愿意和我多说两句。他说现在逛菜市场的人没有从前多了,但自己一天依然能卖两三百串,“烟火气,就是有人气嘛”。


本地人通过菜市场来构建日常生活,外地人则通过菜市场了解一座城市的“附近”。因为距离春熙路、华兴街比较近,冻青树农贸市场成为不少外地游客打卡的地方。“去哪里都想去逛菜市场,那里有真实的生活气息”,两位从北京来的游客正在蔬菜摊位前,听老板“科普”刺黄瓜、秋黄瓜和白黄瓜的区别。


两人介绍,她们跟着网络地图找到了这家距离酒店最近的菜市场,还逛了菜市场里的小吃店。夏天来了,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客人不多,海鲜小烧烤倒是很受欢迎,路边售卖的糍粑和凉粉也让人忍不住来一碗,“印象最深的还是门口的水果摊,买了几个耙耙柑和血橙,味道不错,价格特别便宜。”


她们所说的那家水果店,大个头的香水菠萝不论斤,而是论个卖,同样的价格,如果买回去自己削可以再送一个。不过处理菠萝是个技术活,大多数顾客还是选择在店里削,于是一位店员小哥几乎没离开过那台削菠萝的机器。店员都是年轻人,循环播放的音乐声很大,是一首不知名的说唱,收银小哥一边熟练地称重,一边哼唱,把有几分悲伤的歌词哼出了欢快的腔调。


这家店24小时营业,我问收银小哥,晚上也有人买水果吗?他指了指不远处,说烧烤摊都是24小时营业,“夏天吃了烤串、喝了啤酒,刚好再来点水果”。或许是日常要与许多外地客人沟通,他的四川话与普通话切换得丝滑而标准。


杂志 | 当我们说起“烟火气”,到底在说什么? - 陆剧吧

在金牛区平福巷逛菜市场的人

摄 | 韩杰


走进菜市场,就仿佛走进了真实的“市井故事会”。菜摊上,一位大姐结账之后跟门口卸货的老板娘说,“昨天买菜忘带手机欠了你24块钱,刚刚扫码一起付了。”隔壁的鲜肉店,一位婆婆正跟店主说孙子每天都要吃排骨,小小年纪长得比自己还高,看似抱怨,又像炫耀。再走几步,一对情侣正拿着筷子挑选小龙虾,问老板能否再便宜些,老板玩起了“网络梗”,“你还要多便宜,我去把价格打下来。”于是他们开始讨论直播爆炒小龙虾的可行性……一幕幕,皆是珍贵的日常。生于城市烟火中的菜市场,更具天然的社交属性,也承载着丰富的生活乐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逛菜市场,实际上是追求日常性与在地感,找寻生活在当下的意义。



烟火生活,何处生长


近些年,菜市场正在“走红”。艺术家把他们的奇思妙想带入菜市场,让艺术与生活发生化学反应。社会学家用不同的观点来阐释菜市场,寻找重返公共的可能性。游客们和年轻人爱上了菜市场里的citywalk,用脚步丈量,也用心观察着菜市场里的活色生香。不同的角色,为菜市场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而身在其中的真真切切的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家”。他们可能说不出什么是烟火气,但又深深地扎根烟火气中。或者说,他们就是烟火气的一部分,在琐碎的日常里找到生活的乐趣。烟火气,就是人间百态,是聚集的温暖,也是愿意分享的热情。


菜市场之内以及周围,是人气小店的“沃土”。在抚琴综合市场,藏着朱碧琼肥肠粉这样的“老牌网红小吃”,一到饭点总是排着长队。走上街头的转角处,又能看到蒸汽咖啡等潮流小店。刚买完菜的附近居民、踏着滑板的时尚达人,还有捧着电脑的办公族在这个路口相遇,仿佛是平行世界的交汇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都在这里自得其乐、有机共生。


“一个人撸的是心情,两个人撸的是默契,一群人撸的是江湖”,隔壁巷子里有一排平房,白墙上画着复古自行车和川剧脸谱,写着几句文艺的小诗。一扇扇很有怀旧感的窗口之内,是三两家烧烤小店,在傍晚时分迎来络绎而至的食客。而一旁院子内的高墙上,铺满了爬山虎和三角梅,翠绿与嫣红彼此点缀。这两种植物的生长之态总显得热烈、灿烂,像极了蓬勃的市井烟火。


冻青树农贸市场门外的街道上,几家水果店、美食店把琳琅满目的产品摆出门外,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溢出”,将购物与社交空间从室内向户外延伸。成都人对阳光与户外有着独特的情怀,不管是吃饭、喝咖啡还是喝茶,总喜欢摆上桌椅、坐到外头。这给了人更多行动上的自由,也可以距离公共更近一些。道路端口,3个人正在“斗地主”,围观的人站了两层,还陆续有拎着菜的路人挤进去,瞧一眼,“豁,这手气!”


拐角处的一家现捞卤菜店,也是附近居民的“心头好”。老板一家每天一早就会去采购食材,下午三点半之后开始营业。结账时,无论你买的东西多与少,老板都会认真地问,“有免费的银耳汤和绿豆汤,需要带一份吗?”我问正在处理食材的阿姨,什么是烟火气,她说她也不知道,昨天儿子有事闭店,今天就有客人来问他们昨天怎么没有营业,她觉得这种被惦记的感觉很好,可能这就是烟火气吧。


在街对面,有一家古建改造的酒店,以及一家复古风格的新潮餐厅,吸引了许多前来打卡的人们。附近,正涌现着更多的创意小店。这里有朴素的“旧”,也迎来潮流的“新”。在我们可知可感的周围,菜市场和它的“附近”,也在以或快或慢的速度向新发展,呈现出一种流动的烟火气。


成都的菜市场,吸纳和表达着在地文化与历史记忆,也成为承载城市特色的容器。位于青羊区的北东街农贸市场,因为紧邻巴金故居,在改造时墙壁上写有不少巴金作品里的句子,书香与生活只有一墙之隔,彼此相映成趣。墙壁上是“月亮这样好,我舍不得睡”,墙壁下是天微微亮就开始忙碌的人。墙壁上是“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候甚至废寝忘食”,墙壁下是一位白发孃孃,正低头认真剥着两小筐蒜,周围的人来人往都影响不到她。


这个菜市场里经常有来拍照的年轻人,一位蔬菜摊位的大姐向我介绍着,“从这里绕出去,右转就是巴金故居,有些来打卡的人,顺便就把菜市场逛了。”我又把那道问了许多人的问题抛给了她:你心里的烟火气是什么?她哈哈笑了两声没说话,忽然像得到提示一样,指了指不远处墙上的一行字,“那不就是烟火嘛!”


只见墙壁上面写着:“烟火的确带来了很多欢乐,像彩虹一样,点缀了这年长的一代人的生活。”巴金在《家》中的这句话,描写的似乎是转瞬即逝的烟花,而非烟火气。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烟火气的确也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点缀着每一代人的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同样的烟火人间,一代代的人深情地生活着,唱响关于烟火气的“凡人歌”。


摘自《天府文化》2024年6月刊











出品人 | 达海   总策划 | 严光辉

审校 | 陈盛春 贺子恒 李柯薪   排版设计 | 周蓁 


杂志 | 当我们说起“烟火气”,到底在说什么? - 陆剧吧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