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剧口碑分化,《甄嬛传》向左,《如懿传》向右

娱乐头条 1943℃

文丨橙子

“拿起放大镜看《甄嬛传》,提高声音骂《如懿传》”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上的常态。一部是播出十年依然可以被解读、抠出各种细节的宫斗剧范本,一部是播出六年的“反向长尾剧”,同样是流涟紫所作,为何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两面?

迟来的“审判”

在《如懿传》相关的短视频评论区,总会刷到“第一个吐槽《如懿传》的人是个天才”这样的评论,与剧集热播之初“墙头马上”“兰因絮果”等剧情向剪辑的观众正面评价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真正让《如懿传》吐槽视频走红的推手,还是聚集各类亚文化的b站。

18年《延禧攻略》播出期间,“魏璎珞”一角凭借“爽文女主”人设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随后《如懿传》开播,被网友评论为“正面对抗”。

老剧口碑分化,《甄嬛传》向左,《如懿传》向右 - 陆剧吧

有《甄嬛传》珠玉在前,也因同为流涟紫笔下讲述后宫生活的作品,因此《如懿传》自筹备之初便备受期待,集齐了众多知名演员,如霍建华周迅、张钧宁、童瑶等。尽管后来《如懿传》被下架,但b站、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剪辑的该剧唯美长镜头与空镜宣传赋予其更多艺术观感,很多剧粉对该剧的滤镜也愈加深厚。

时间来到2023年,b站游戏up主“没事卡了”在做游戏《模拟人生4》内还原《如懿传》场景的视频时吐槽了剧中如懿“双标”,剧情不合理,被众多剧粉称其“不懂欣赏”。该up主随后又发几十条视频逐集吐槽《如懿传》,热度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博主抓住这波流量,开始重新审视《如懿传》这部剧并制作吐槽视频,发现其中很多剧情经不起推敲。今年2月,有up主称自己吐槽《如懿传》的视频疑似被周迅本人亲自举报下架了,众多网友随之迅速攻陷周迅工作室评论区,《如懿传》乃至周迅本人都被全网吐槽。

老剧口碑分化,《甄嬛传》向左,《如懿传》向右 - 陆剧吧

例如文化层面,《甄嬛传》中“嬛嬛一袅楚宫腰”“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等诗句不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非常贴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心境、性格,使其形象更加丰富且立体。《如懿传》中“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一句虽映衬人物心境,但剧中被反复提及反而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被恶搞为“墙头马上摇香菇,一见知君鸡蛋肠”。

就封号而言,《甄嬛传》中“莞”有“莞尔一笑”之意,“熹”则有“光明灿烂”之意,往事暗沉不可追,来日之路光明灿烂。《如懿传》中舒心就赐舒妃,心情愉悦就赐愉妃,过于苍白直接,人物台词与时代之间存在较重的割裂感。

老剧口碑分化,《甄嬛传》向左,《如懿传》向右 - 陆剧吧

此外,与《延禧攻略》“爽剧”文化相照应的,《如懿传》女主如懿的“人淡如菊”人设的崩塌,以及整部剧的“丧感”,才是骂声最集中之处。

在底层宫女魏嬿婉想方设法摆脱命运向上求生存时,如懿无法理解她的不易,而是以上位者的姿态评价其“手段卑劣”,坚持“自我以上人人平等,自我以下等级分明”的处事原则。而纵观整个剧情,《如懿传》的初心是想在清宫背景下探讨婚姻、人性的共性,讲述爱情消亡、中年危机,反而落入了无脑宫斗和大女主剧的窠臼,沦为古风中年疼痛文学。

从“配角掀桌”看影视剧价值观的错位

在《如懿传》中魏嬿婉的人设无疑是与女主如懿相对应的,一个出身底层却依然向往爱情,也能摒弃“恋爱脑”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一个则是将“淡人”发挥到极致,面对质疑和诘难只道“百口莫辩”。

由此可见,《如懿传》中的诸多人物其实是脸谱化、扁平化的。如懿的“好”,建立在其不愿争、不屑争的性格基础上,因此不会主动参与后宫争斗当中,在剧情宣发中也重点强调“如懿的一生温暖了整个后宫”,而魏嬿婉的“坏”则体现在背弃初恋、无底线争宠、众叛亲离等方面。

老剧口碑分化,《甄嬛传》向左,《如懿传》向右 - 陆剧吧

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没有什么比当众谴责作恶的人更容易,也没有什么比理解他更难。”无论是文学作品也好,影视作品也好,“只见人恶,不见人苦”的方式终究是片面的。因而观众在审判如懿的同时,逐渐有一批人高举“奇迹婉婉”的旗帜,读到了她一步步向上的不易,读懂了她黑化道路上的无奈和苦楚,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配角掀桌”。

细数近年来的影视作品,配角强势出圈话题已经屡见不鲜。如《长月烬明》中的陈都灵、《我的人间烟火》中的魏大勋、《花间令》中的郑合惠子等等,他们在演绎正面或负面角色的时候并没有单纯地将其进行善恶划分,而是看到了人物命运的悲剧动因和复杂情感,赋予了角色生命力和强大的内核,其背后亦是观众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反恋爱脑”事业心的建立。

老剧口碑分化,《甄嬛传》向左,《如懿传》向右 - 陆剧吧

事实上,从“配角上桌”到“配角掀桌”都称不上是一个好的现象。对于群像剧,应当实现的是“美美与共”,倘若配角身上聚焦了过多观众的目光,恰是从侧面说明剧本对于主角塑造的立体感不足,演员对于角色的演绎不够丰富。

对于《如懿传》而言,观众并非不认可其讲述的“至亲至疏夫妻”之道,而是除了断发、绿梅等高光名场面之外,剧中很多人物的行为都是为了衬托主角“良善”的光环,从逻辑上是立不住的。而伴随着价值观的转变,观众对于剧中人物进行再解读时,反而更能共情反派角色魏嬿婉。因为比起传统意义上集“善良”“忍耐”等品质于一身的主角,身为“社畜”的观众更愿意将自己代入npc的角色,在他们身上看到同样惶惑又内耗的自己。

宫斗剧的内核仅仅是“斗”吗?

从观众对《如懿传》的审判,到影视剧中“配角掀桌”的热议,其核心都离不开“比较”二字,“争斗”则是将“比较”行为影视化后的表现形态之一。

但宫斗剧的内核仅仅是“斗”吗?

其实不然。郑晓龙导演在采访中曾提到,《甄嬛传》的主要思想在于批判封建制度下的婚姻。年世兰的悲剧起因是她是年羹尧的妹妹,皇帝对她宠爱之余更多的是忌惮。甄嬛被废黜出宫除了误穿纯元旧衣这一导火索之外,也有她将皇帝视为“夫君”僭越的原因。因而华妃自戕、甄嬛失去爱侣等情节皆是着眼于宫斗剧的不同面向,将封建皇权对人性的碾压和异化阐释得鞭辟入里、淋漓尽致,唱响的是人性的悲歌。

老剧口碑分化,《甄嬛传》向左,《如懿传》向右 - 陆剧吧

历史上的如懿是宫斗的“失败者”,而《如懿传》将镜头聚焦在她身上,本意是在悲剧的情节走向中阐述爱和自由,讲“一生一次心意动”的消散。这样的立意看起来似乎更高级、更文学,却与如懿的“淡人”形象无法形成逻辑自洽,也是该剧最受人诟病的部分。在一个权谋、争斗的环境中讲淡泊,相当于脱离了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而去追求精神层面的虚无,当然是不现实的。

如懿当然可以“斗”,因为皇权之下、后宫之中,女子的争斗或是为了个人地位,或是为了家族荣辱,她们不是“为斗而斗”,而是“不得不斗”。但想要通过宫斗来讲述女子的命运之悲、专制之下的人性压迫等故事,《如懿传》显然无法建立出一个新的范本。

宫斗剧中不应只有宫斗,正如重闱之内不应只有爱情一样。对于《如懿传》受批判一事,不妨多一点包容的态度和审慎的目光,让其在成为大众情绪宣泄口的同时,引导更多的创作者们不断提升创作水平,稳定输出优质内容。

镜象娱乐(id:jingxiangyuler)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署名,违者必究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