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最近华语娱乐圈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周杰伦和昆凌自己买票去看泰勒斯威夫特(也就是霉霉)的澳洲演唱会,却在社交网络上说自己是受到霉霉团队的邀请去看的,结果被揭穿了。
可能不关注的网友还没什么,但在互联网上面已经掀起滔天骂战。
这个过程这里就不总结了,伯光君也不是喜欢写这类文章的人,而观察一下这个经过你就会发现,现在网友维护周杰伦的粉丝和路人仍然很多,但是铺天盖地骂的也已经不少了,而且说话都很难听。
关于周杰伦和华语音乐之前也写了很多,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在这个信息高度传播的立场先行时代,周杰伦“人设快要崩了”,这个人设崩了就是他为人爱秀爱炫耀,但是这两年无论是新专辑,演唱会放水,再到去年《圣诞星》已经跟不上了,但态度上面还是自己最厉害。
这样就让很多粉丝和路人失望,也让很多原本谈到周杰伦就炫耀的人开始倒水。
周杰伦确实是华语乐坛“最后天王”,但也确实高估了
周杰伦的特殊价值在于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他在音乐风格与商业性上的结合是独一无二的,再加上2010年后华语主流流行乐坛不行,在8090这一代成为中年掌握网络话语权过后,所以他被顶上了天。
他是80,90,00的一个桥梁,他长久的职业生涯和仍然不想仅仅成为过去的美好回忆的野心(虽然这也使他日常被骂江郎才尽、晚节不保),以及他作品的强大的生命力和传唱度(无论是翻红的反方向的钟还是日常被骂的告白气球),让他目前还没有被新时代淘汰。
听音乐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秘密宝藏,但我们也需要共同的语言,需要演唱会、需要大合唱、需要周杰伦。像邓紫棋、薛之谦之类的主流歌手也都没有放弃,依旧在新时代努力寻找着自己的位置,但是和周杰伦相比终究还是差了一些。
同时现在主流流行乐坛,确实太过糟糕了,原因之前也写过。
现在不管影视、小说、音乐,几乎任何文化形式都在追求短平快化,现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谁稀罕你搞一堆复杂的东西?贾玲,开心麻花和陈思诚翻拍外国ip=现实主义噱头拍的烂片主能赚钱,网络写手写的爽文也挣钱,你们看不起的口水歌收听几亿几亿,还搁这鄙视这鄙视那?
这都是老百姓用脚投票出来的,那些早十年的音乐人和所谓的专业音评人,他们在领域确实牛,但就是一副高高在上惹人作呕的姿态,他们要是真懂老百姓喜欢什么,早挣得盆满钵满了。
以后一首歌不到一分钟,甚至几十秒,十几秒你信不信?
我不觉得这是倒退,这就是完全适应市场的结果。《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当你藐视一个人的时候,你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拥有你的优越条件。你能安安静静看完一个长视频,安安静静听完一首歌,说真的你要感谢你的家庭,毕竟很多人从早忙到晚,他们可没那个闲情逸致欣赏阳春白雪。
华语音乐没有完蛋,但是很多人,确实没有进步
现在论音乐是比之前丰富多了的,音乐风格也越来越丰富,但很多网友应该会发现一件事。那就是qq音乐,短视频年度排行榜上的全是口水歌和神曲,你不喜欢听。然后知名乐评人年度榜单上,结果又全是复杂的歌曲,你也不喜欢听。
前者上面已经讲了,信息发展的问题,后者嘛,之前我就对为什么榜单总是我不喜欢的歌有过猜测,并不是华语乐坛完了,而是听者的我们越来越难以接收到真正优秀的歌曲了。
这个结论我愿意用一种更直白的方式来解读:我们如今的音乐软件(网易云、qq音乐等)越来越难以推送给我们想要的好歌了,这个结果很简单直接,但是却很多个直接或间接因素。
第一,歌曲数量越来越多,已经多的达到一个新的量级了,这就导致我们能在众多歌曲中获取好的数量的歌曲的难度越来越高了。
第二是歌曲的生产门槛越来越低了,换句话来说歌曲的生产制作越来越粗糙甚至畸形了
第三,4g时代的短视频平台等分散了歌曲作为一个单独门类的娱乐方式的独立性。
第四,在如此巨大的歌曲库中,如今的以市场为主导的对音乐进行筛选的方式(热度)太过于单一和落后了,而且以市场为主导还出现了许多人为的操作(打榜刷单)打乱了热度排行榜的良性竞争
第五,大数据时代形成的“信息茧房”效应,使得人的听歌品味很难在茧房形成后有大幅的进化,这一点是我纯粹的主观观点,而且还要先丢出一个反zzzq的观点:歌曲就是有好坏之分的,但在我看来这就像学数学一样,人的能力会从加法向乘法进化,那么人的音乐品味也应该会在多听之后往更高的方向进化
但是信息茧房的出现使得这个过程被无限延缓了,歌曲的推送总会困在这个小圈子里,而歌曲市场的“好歌”经过推送进入你的音乐圈子时,如果它相比于你的圈子是更高级的存在,那么你就会欣然接受;但如果是更差劲的歌曲(对我来说大多数),那么我们就会悲哀的得出一个观点:华语乐坛完蛋了。
华语乐坛,压根不需要下一个周杰伦
什么卡点变身,内容精彩,bgm贴切,然后这条视频火了,火了就有很多人模仿翻拍,这条bgm被多次运用,刷到一次,觉得好看,就会刷到n次,大数据就开始给你推这些网红歌,我们所听到的就是这些网红歌。
过去我们处在一个黄金时期,出现了很多经久不衰的歌曲,当我们厌烦了抖音神曲就开始回忆过去的歌,长大后心境开始改变,小时候、年轻时变成了甜蜜回忆,开始有了情怀滤镜(当然本身这些歌就好听)对比之就变得割裂。
以前这些歌听的可能只是年轻人,但现在中老年人也开始接触网络,他们趋向于一些苦情离谱的“歌”,极其土味。现在娱乐方式变得多元,有的人手机里压根没有听音乐的软件,有的人音乐软件可以几个月不用,听到的只有视频里的音乐。
实际上,现在音乐种类非常非常多,人的欣赏程度也不一,可以民族、古典、电子、流行、爵士、r&b、金属、古风、rap、摇滚、民谣、纯音乐,有的人能欣赏山歌,有的人就不能。人数还是那么多,选项变多了,每个选项的人就少了。
总之,我还是觉得现在好歌很多很多,只有慢下来去寻找,才能发现宝藏。以前的乐坛是大众筛选后的结果,现在是需要你去慢慢挖,自己去筛。
周杰伦,迟早得“人设崩塌”
中国流行音乐下一个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反复把周杰伦捧上神坛,也不是所谓“人设崩了”去批判,更不是期待下一个周王陶林,而是想办法改变我们获得音乐的方式,新的周王陶林早就已经诞生了,可是他或者她被淹没在了短视频时代的浪潮中,得不到发声的机会
亦或者他已经被短视频时代所感染,去做了他\她不喜欢的歌曲,那么面对如此庞大的歌曲库,也许我们目前唯一找到他\她的办法就是在华语乐坛范围内尽量提高音乐筛选的质量:去找好的客观的歌曲奖项。
我倒觉得不是一件坏事,这完全可以辩证地看待。新兴技术的兴起给最广泛的人们提供了突破创作瓶颈的客观条件,从而真正能够打破唱片公司对艺术创作的垄断,创作的权利终于可能重新回到最广泛的人们手中。
问题在于“大家都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吗?问题在于“大家现在创作音乐水平的水平不足”。所以需要做的事情在于提高每个人的美育水平,不让这种美育成为少数人独享的权利。正如同前苏联对人们的美育一样,每一个公民都有着前所未有的艺术水平,能够享受芭蕾,懂得运动,学会音乐。
而不是现在俄罗斯毫无美感的俄式电摇,华语乐坛各种短视频神曲和口水歌横行。
倘若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还会怀念那个少部分公司才有权发布唱片的所谓“黄金时代”吗?
仅仅以某个时代的最高峰来评判“黄金”与否,这样的标准是不完整的。让周杰伦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然后因为某些事情又“周杰伦人设崩塌”,这背后隐藏的逻辑就是剩下的人大部分都得跟着走,这是湮灭人们广泛参与创作的主体性。
现在回看周杰伦的封神和争议,这样的“黄金时代”真的还值得留恋吗?
回到华语音乐本身,我不否认现在水平低下的事实,但通过辩证的角度,完全可以看到孕育着的新生命:现在的口水歌泛滥是因为人们只有口水歌的水平,但如果大家水平上来了呢?
比如虚拟歌姬带来的去中心化的乐曲创作,让相当一部分人听歌的需求从传统专辑歌曲中解脱了出来,这反而是一件令人振奋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