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情感纠纷的“罗生门”
万万没想到,年跟前儿跑出来冲业绩的是苟延残喘的脱口秀圈。
2月1日晚十点左右,一位名叫“多吃汉堡1234”的网友于微博发出小作文,爆料知名脱口秀演员在有女朋友的情况下出轨女大学生,指责其行为不端,让涉世未深的自己被迫当三。并且,接连不断的冷暴力也让本以为遇到爱情的自己遭受了情感暴击。为此,她想要讨个说法。
在微博正文里,她明明白白@了脱口秀杨波。
这位杨波正是本事件的男主人公,因《脱口秀大会》成名,以one-liner的表演风格自成一派。虽说跟徐志胜、童漠男等比起来,此人今时今日有点糊,但依然算小有名气,可以在各地跑演出,且拥有自己的忠实粉丝,这位“多吃汉堡1234”原本正是他的粉丝一枚。
很快,“杨波出轨”登上热搜,摇摇欲坠的脱口秀行业又迎来一浩劫。
到2月2日上午,杨波终于发布了回应小作文,内容要点和讨说法的原博颇有出入,放在一起看,俨然一起“罗生门”:
关于表演结束后,约海边“偶遇”,女孩说是杨波主动的,杨波说是女孩主动的;
关于出轨,杨波说他确实和姑娘接吻了,但也仅仅是接吻,倒是姑娘她,根本就不是如其所说的无辜白莲花,她明明是知道我有女朋友还硬要勾搭我、跟我搞破鞋的。(ps:杨波似乎很爱“搞破鞋”这个词儿,挺短一篇小作文里他用了三次。)
更令人咋舌的是,杨波表示,女孩并没有她自己所描述的那么理性克制,相反,她精神状态很有问题,动不动把“死”放在嘴边,他是不堪其骚扰才将其拉黑、并放话要报警的。对方拿“要么跟她搞破鞋,要么弄死我”相要挟,他也没办法呀!(看吧,又是“搞破鞋”~)
这样一来,真相似乎有点扑朔迷离?
但其实也没有那么难以辨认,看他们表述的重合点在哪里,以及各自都在强调和弱化什么,就能做出一个合理的推测。
女方对于他们的相识和在海边共度浪漫一晚做出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其中包含许多细节,诸如海边的环境、“我”的心理活动和他到底怎么亲的“我”等等,字里行间很有言情小说的调调。
杨波对这段“浪漫时光”的描述则显然是一笔带过的,他一上来就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我在有女朋友的情况下还头脑一热,赴约和陌生女性单独在海边散步,甚至当天发生了接吻行为。”
女方着重书写的和男方简单带过的核心内容基本一致,这说明他们确实有过亲密举动,男方确实出轨了。
不过之后杨波再未对此提及,而几乎把所有的错误和问题都指向了女方那一边。
关于“知三当三”,杨波给出的一条证据是“他在见面的时候就告诉过对方自己有女朋友”,但这一点只是一面之词。倒是他放出的聊天记录和好友申请留言更具说服力,女方不仅反复表达了自己对这份感情的不舍和顾念,表达方式还十分偏激且情绪化,“鱼死网破”“你完蛋了”“也不看看自己算什么东西”“我要有什么三长两短你也逃不过”等措辞确实看得人挺发怵的。
所以综上,我们可大致判断为,男方确实出轨了,女方也一直在纠缠不休,且不排除她在知道杨波女朋友的存在后依然纠缠不休。
至于目的,可能是如她所说的为被欺骗讨一个说法、让渣男付出代价,也可能仅仅是想让他开口说话回应自己、弥补昔日温存与当下冷漠之间的落差,即,发射爆裂的炮火只为炸开冷暴力的冰墙。
唯独“逼宫上位”,我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不论是她的小作文,还是好友申请窗口里威逼的狠话疯话,都带有明显的情绪化色彩,那更像是一种非必要不动用的生化武器,而不是一种表白,摧毁的动机远大于求爱。与其说知三当三,不如说那是因不甘心而引起的暴怒发泄。
不是谁更加不得体,谁就应该承担更大责任。虽然在这起情感纠纷中,双方都有处理不当的地方,但最先踏破道德底线的是杨波。
促使女方纠缠不休的很可能是不成熟和情绪化,而让杨波不顾一切亲上去的大概就是“见色起意、情不自禁”了吧?心智的成熟不可一蹴而就,可“抵住诱惑、守好本分”只在一念之间,若不是他当时以恶小而为之,哪有今日的腥风血雨?想择得干干净净、当一个无辜的受害者、让那个“疯女人”承担一切罪责,想得美。
简直是翻版《画皮》
纵观整个事件,有两个点很有意思:
第一个是,双方都是高手啊,在引导舆论这方面都很会呀!什么“避重就轻”、什么“借力打力”都被他们运用得炉火纯青!女方是真的不好惹,男方也是真的下了死手。
先看女方,她虽然会在恋爱脑上头的时候说一些疯话,但写小作文时,她的小脑袋可是清醒得很,一上来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矛头直指“杨波出轨”,因为这是他无可辩驳的道德瑕疵,也是足以让身为名人的他颜面扫地的黑点。
以及,她笔触细腻,很善于去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诸如当时之所以接受他的亲吻,是因为“我以为他是老天带给我的救世主,来拯救我的不开心。也可能是因为,我根本没得躲”。而对于“被迫当三”,她则措辞严谨,表示“我是在客观上给她造成了伤害”。
除此外,她还颇有大局观地将杨波的失德行为联系到了对脱口秀从业者素质、乃至整个行业的担忧,这意思很明显啊——“他价值观不行,抹黑了整个圈子,你们快去排挤他、让他混不下去呀!”
并且,或许是受到了都美竹的启发,她在最后一段的发言还上升到了女性独立觉醒的高度,一方面质疑其正牌女朋友先刁难小三、后选择原谅渣男的行为,一方面又以“我也不会对爱情失去信心、我会把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独立宣言支棱起了坚强清醒的正面形象。
毫不夸张地说,这篇小作文在“攻击对方、保护自己”这个维度,几乎达到了满分。
当然,杨波也是不遑多让。除了在就事论事方面尽可能地把锅甩向女方,他还列出了女方其他黑点,完全体现出了“毁灭吧,谁也别想活”的坚定决心。
诸如,一点马赛克不打地曝光了她的学校和名字,仿佛在说,名人也不是好欺负的,要社死一块儿社死。
这还不够,他还扒出了韩女士更多的黑料,比如“在微博上发表反社会言论”“因为精神问题在学校做了不好的事情,结果凭爸爸和学校的关系被压了下来”“听说她会被保研,这个人品道德,厦门大学真的不打算再考虑一下吗?导师不担心以后被她的小作文搞到心态爆炸么?”
啧啧,句句打到靶心,整个一个“你让我身败名裂,我便让你前途尽毁”,就说狠不狠吧?
看到小作文后半段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杨波咬着后槽牙打字儿的模样,坚定中带着狰狞,愤怒中带着决绝,那姿态、那神情,大概已足以跟去年夏天的黄子佼相媲美。
除了两方都战斗力爆表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杨波再三表示,女朋友依然和他站在一起,他们依然是一对,且女朋友人很好,你们不要欺负她。
这是在传达两个有效讯息:
1、女朋友都原谅我了,旁人就快闭嘴吧!
2、我可是护妻好男友哦,才不是那种轻浮的男人呢。
“回家就好”,不能说瞬间让这个男人重回道德高地,但总能多多少少挽挽尊。
那么,把两个有意思的点结合起来,我惊奇地发现这个剧情竟如此似曾相识——原配坚定地与我站在一起,我们夫妻同心,一致对外,再强大的妖魔鬼怪也休想取我性命。
这不就是对《画皮》故事梗概的完美复刻么?!
小韩就是那个“厉鬼”,杨波是王生,他女朋友就是陈氏。杨生对未暴露癫狂本质的小韩见色起意、共度过些许美好时光,结果谁曾想,请神容易送神难,她竟然试图“裂生腹,掬生心”。
杨生顺风顺水的生活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风浪,还好“陈氏”与他不离不弃,并肩作战。
和《画皮》原著的区别之处在于,杨生没王生那么怂,无需依靠陈氏“取痰还魂”救夫君,他能自己上前线和“厉鬼”短兵相接、刀剑相碰,对于如何让一个有道德污点的疯女人成为众矢之的,他似乎驾轻就熟。
但不论是当代版《画皮》还是原著,有一点都始终不变,那就是,无论是“厉鬼”的癫狂,还是“正妻”的大度,都无法改变如今窘状皆由男主咎由自取的核心本质。
刘氏舔入腹中的一口浓痰,最后呕出来化作了王生的一颗红心,蒲公这比喻已经讽刺得够明白了吧?
没有谁是真正的“女鬼”
说回披着温柔外衣的“厉鬼”。
为什么古代的小说故事里有那么多的女鬼和女妖,因为在身为主体的男性视角下,他们对女性没那么了解,不了解就会带来恐惧,所以就会有一系列象征性的污名化。
她情绪失控,我将其想象为青面獠牙;她妖娆多姿,我猜她深谙狐媚之术。诸如此类。
但现在,科技发达了、文明进步了,简单粗暴的“疯女人”标签也可以撕一撕了。
韩女士在小作文里对自己的分析还是蛮中肯的,说自己那段时间心情不好、渴望被拯救,就把那个有点光环的男人当成了自己的救世主。
企图靠对方来拯救自己,她这种对关系的定位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之后的失望,即使不存在出轨等道德问题,对方也很难心甘情愿地一直留在她身边,因为他必然要承受起初被崇拜的优越感和无法扛起对方的负担感之间的落差。你对他不切实际的期待会成为他的枷锁,让他分分钟想要逃离。
杨波为什么到后来坚决不回复她,因为他感觉到对方纤细的情绪如密密麻麻的藤蔓扑了过来,企图将他缠住不放,他本能地觉察到了自由被吞噬的危险,自然会建起一道抵抗的防线——“打不过,咱还躲不起么?”
显然,这并不是最佳处理方式,无声只会让小韩陷入更大的恐惧和无措当中,进而衍生出怨怒,她会继续伸展那些藤蔓,犹如讨债的厉鬼,企图掐住曾经的救命稻草同归于尽。既然不能共生,那就一起毁灭吧!
韩女士在小作文里提到了“祛魅”,这是过去一年很火的一个词儿,说来容易,但要如何做到呢?其实就根本而言,路径只有一条,就是要逐渐建立强大的自体感。
想要被人来拯救,归根到底还是觉得自己渺小,需要与另一个人紧紧依偎才能苟活于世;
容易被别人的光环所笼罩,还是觉得自己无法成为独立发光体,所以甘愿站在别人身后成为迷妹,蹭一份光,显得自己不那么灰扑扑;
之所以收不到回复就抓狂,是因为总觉得自己是被世界抛在小黑屋的可怜虫,好不容易打开的一扇窗也关掉了,就什么都看不见了。
虐恋的根源其实在于自己的孱弱和凌乱。所以干嘛要寻找完美救世主呢,重新调整内在秩序、描摹内在景象,才是重中之重。
否则,救世主终会变成加害者,你将在和加害者的缠斗中变得怨气深重、心力交瘁。
当然了,经历一个“发疯发癫”的阶段在所难免,无需回避问题,只要找对成长的路径,今日的惊涛骇浪终会成为明日的云淡风轻。
作者:包法利小姐
关注我,在娱乐世界读人心、解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