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繁花”绽放荧屏 作家毛尖:上海就是王家卫的蓓蒂

娱乐头条 5001℃

当下,由王家卫监制导演的《繁花》电视剧正在热播,网上的关注度、讨论度一浪高过一浪。关于上海的文艺作品很多,但像《繁花》这样闹热的案例,近年来还是少见。用资深影评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的话来说,这是2023年年末的一件“文化盛事”。

十年“繁花”绽放荧屏 作家毛尖:上海就是王家卫的蓓蒂 - 陆剧吧

毛尖

“阿宝十岁,邻居蓓蒂六岁。两个人从假三层爬上屋顶,瓦片温热,眼里是半个卢湾区……东南风一劲,听见黄浦江船鸣。”嘈嘈切切的弄堂史诗,层层叠叠的烟火传奇。电视剧《繁花》改编自上海作家金宇澄的同名小说。

《繁花》小说里的故事非常漫长,时间在1960、1970年代和1990年代间切换。不同时间段内,沪生、阿宝、小毛三个不同家庭背景的上海少年的成长与经历,被碎片化地讲述。读者需要慢慢读,才能拼凑出一幅完整的上海人生活图景。比较突出的是,这部小说把上海话思维放入到了小说里,全书用改良的吴语方言写就,因此也被文学评论家称为“20世纪上海市民的心灵史”。《收获》主编程永新曾如此评价《繁花》:“它是一个文学的博物馆,多少年以后你要回过头来看上海,到小说里找就行了。”

出生于上海、有着浓厚上海情结的电影导演王家卫,读到《繁花》后十分喜爱。在2014年的香港书展上,王家卫形容他对《繁花》的感觉是“一见如故”,一口气看完,“像经历了一生一世”,补白了他去香港后对上海生活面貌的想象,“寻回了小时候的记忆线索”。他买下版权,要创作电影、电视剧两个版本,还表示尽量尊重小说的方言,强调剧中人都讲上海话。这些诺言,在2023年末,终于兑现了。

《繁花》始于网络

原帖《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

2012年,《繁花》发表在《收获》杂志,201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到2023年,这部书已经走过了十年的“花路”。它多次再版,成为百万级的畅销书和长销书,并在文学专业圈也获得很高的评价,包括获得中国小说学会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2015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等等。

这条“繁花”之路是从网上开始的。

十年“繁花”绽放荧屏 作家毛尖:上海就是王家卫的蓓蒂 - 陆剧吧

最早发表《繁花》的弄堂网公众号

2011年某天,当了大半辈子《上海文学》编辑的金宇澄,路过静安菜市场,回忆起自己亲历和目睹的一些人和事。他突然想到要在“弄堂网”——一个专门用方言谈论时事和娱乐的网站上注册账号写点东西。他取名“独上阁楼”,开帖《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开始用上海话记录故事,每天更新一千字。没想到从此停不下来,评论栏里总有人不停顶帖:“后来呢?”于是事情就发展为一个螃蟹老板与沪生在露天菜市场聊八卦。一来二去,牵引出更多的人物,于是就长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在纸质上发表和出版时取名《繁花》。

如今,“弄堂网”主站已撤销,同名微信公众号上,却仍然挂着这部小说的链接,至今依然有不少人留言表达自己阅读这部小说的感动。比如有读者评论小说中阿宝、沪生、小毛少年时代过新年寄贺卡的片段,“年少情谊,如新生的叶芽,娇嫩而干净,令人动容”。

2018年3月,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阅文集团联合推选的“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优秀作品”名单上,《繁花》就赫然在列,其他一起入选的还有《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明朝那些事儿》等。

《繁花》虽然出身于网络,但也不算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文学。金宇澄曾就《繁花》获得“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优秀作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严格意义上说,网络文学的‘网’和我的‘网’,肯定是两回事。这些大文,一般是不会在‘弄堂’这类市民小网站来做,我猜想的这次评选,只要是网上发表,不管专业小说网站还是市民网站,都属于网络文学,都是在网上写的。”

十年“繁花”绽放荧屏 作家毛尖:上海就是王家卫的蓓蒂 - 陆剧吧

《繁花》小说封面

2012年,《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更名《繁花》,在《收获》杂志“长篇小说专号”(配备两篇万字的专业评论)发表。在纸质杂志上发表时保持了网络原版的结构和章节,但他也对语言,人物名字做了大量的修订。“直到现在,弄堂网不少的上海网友,还是觉得初稿的语感最好,沪语味道更浓。但我在《上海文学》做了三十年文学编辑,要给隔壁邻居、最权威的长篇小说杂志《收获》投稿,就得接受专业要求,包括以后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单行本。”金澄宇说,同时,《繁花》也最大程度保持沪语的特殊句式——这也是方言的魅力所在,“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从来就是第一位的,读一部小说,读者第一接触到的不是内容,而是语言的魅力。”

《繁花》全书共有1000多次“不响”,金宇澄曾解读称,“不响”,即是“无语”,由这个态度可以感受到上海人的聪明,“很多事可以大声疾呼,但也可以一声不响。什么事情都看得明白,但不一定非要点破。”

剧版既是对小说的致敬

也是和小说的一次竞赛

作为资深剧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曾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看剧成瘾,“在电视剧里浪费了太多时间”。毛尖也因“无法忍受”一些国产剧的套路、势利和不思进取,时不时就会在专栏文章中吐槽。比如2021年,毛尖曾站在公开的脱口秀舞台上毫不留情地批评一些质量不高的国产剧,但吐槽归吐槽,毛尖对国产电视剧还是热爱的。在古装偶像剧批量“制造”话题的浓重风气之下,出现《人世间》《繁花》这样由严肃文学改编的电视剧作品,毛尖还是忍不住抒发她的开心和激动。

2023年12月30日,《繁花》的三位主演胡歌、马伊琍、陈龙来到上海图书馆,与观众一起跨年聊《繁花》。对谈由毛尖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一起主持。身为宁波人,在上海很多年、已完全融入上海的毛尖,对《繁花》格外热爱。她是《繁花》小说最早的一批读者,“开始是网上零星传一些片段,主体在《收获》看的。当时感觉就是,金宇澄重新发明了上海。”

十年“繁花”绽放荧屏 作家毛尖:上海就是王家卫的蓓蒂 - 陆剧吧

李伟长、毛尖(左1、2)与《繁花》的演员们

有人问她,《繁花》小说当中最吸引她的是什么,哪个人物最有意思?毛尖回答是,《繁花》浑身是宝,人物、故事、时代互相镶嵌、彼此解释。“我说喜欢小毛,那如果没有阿宝没有沪生,小毛也孤单。如果没有蓓蒂雪芝李李没有汪小姐,阿宝也不是宝。原著的动人就是方方面面的似锦绵密,就连那些不登大雅之堂、那些难堪甚至脏乱差的细节,都有繁花的质地。这是上海,既藏龙卧虎,也藏污纳垢。再加上老金的语言,茅台品质,滴滴精酿又大美至简,我可以用一个表情包来表示陶醉吗。”

王家卫拍摄的电视剧版,并没有完整呈现小说内容,而是只重点截取了小说中20世纪90年代“繁花似锦”的部分,讲述一个不被人看好,甚至被调侃做“傻宝儿”的青年阿宝,如何乘着时代之势,秉持自己的人生底线,在商场经验练达、活成了“人精”的爷叔的引领下,在红颜知己玲子和汪小姐的帮助下,从阿宝成长为宝总的故事。

剧版《繁花》用阿宝当主线,把阿宝的发小沪生、小毛都省略了,有人或许不理解。但毛尖这个“原著党”很认可,“很漂亮。 用九十年代来展开,肯定最合适。一来九十年代是一个色调特别奢美的年代,和王家卫很配,二来九十年代声音和动词格外丰富,王家卫可以把小说中的无限暧昧用声、用光、用明星的身体和脸表现出来。”

十年“繁花”绽放荧屏 作家毛尖:上海就是王家卫的蓓蒂 - 陆剧吧

《繁花》电视剧截图

有人提到,剧版《繁花》的上海元素和上海特征太丰富了,主要取景又是在上海完成的,这算不算是一部沪产电视剧?毛尖说,“我看了几次路演,所有的演员都因为《繁花》和王家卫一起度过的一年两年三年,而大动感情,他们用上海话挥洒着眼泪,用上海话互相拥抱,这就不仅是一部沪产电视剧,这是一部以上海为主人公的电视剧。而上海,就是一代宗师王家卫对花样年华的回忆,或者说,上海就是王家卫的蓓蒂。”

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总要面对一个逃不掉的核心问题:是否忠实原著?毛尖的看法是,“《繁花》的广播剧、话剧和评弹的改编,确实都很忠实原著。电视剧则很不一样。一来电视剧是动词语法,一般需要多事件发生,所以,原著中的‘不响’必须得‘响’出来,你看第一集就能知道,为什么繁花开头就设置了一个准悬疑装置;二来王家卫从来都不是一个亦步亦趋的改编家,电视剧《繁花》既是对小说的致敬,也是和小说的一次竞赛,或者说,王家卫用自己的方式解释了《繁花》。”毛尖还赞“王家卫真的是当代最好的明星使用家,每个演员经他之手,都焕然一新。”

文/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编辑/崔巍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