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 -- 家才是霸凌的最重要原因

电影快讯 1824℃
少年的你 -- 家才是霸凌的最重要原因 - 陆剧吧

易烊千玺获得的好评如潮,看完电影之后,你就能明白真正的好评绝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热搜。

易烊千玺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青春热血少年。

这里面有对原生家庭的痛恨,对现实社会的麻木,对懵懂爱情的向往,上一次如此丰富的青春形象是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里的柯震东太阳光了,更像是童话而不是现实。

突然想到《灌篮高手》里面的三井寿,类似的形象感,尤其是脸上的伤痕。

易烊千玺的成功还说明,大众的审美并不是集体无意识,小鲜肉当道并不意味人们忘记男子汉曾经是对男性的最佳称谓。

所以当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带着稀疏的胡茬,脸上每一个青春的毛孔都在向外散发着雄性荷尔蒙,去试图保护一个较弱的女孩的的时候,你只能用一腔热血男子汉给他贴上标签。

从另外一个层面,这个角色的成功,更能让我们认识到,在一部电影里,导演才是真正的灵魂,如果没有年轻的曾国祥导演对这个年龄、这个时代的深刻认识,是无法把易烊千玺这样一个已有固定人设的演员重新塑造的。

我相信在很多80后,70后的男性眼中,对易烊千玺和他的团队同伴只有漂亮,小脸,唇红齿白这样的印象。

如果说易烊千玺几乎360°转身般塑造了一个热血青年的话,那么周冬雨则把性格小妞这个形象深深地烙上了自己的名字。

和曾国祥导演的上一次合作是《七月和安生》,周冬雨就凭借着安生这个角色拿到了金马奖的最佳女主角,而在《少年的你》里面,周冬雨展现出来的演技爆发力以及对于人物内心的披露,丝毫不亚于《七月和安生》,甚至是更甚一步。

要知道《少年的你》影片时间跨度非常小,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时间跨度非常大的影片,演员需要展现不同年代的人物变化,比如说十年二十年之后的变化,《七月和安生》就是如此,这样的跨度其实更容易让人物立体,演员有充分的时间去展示变化,观众也会被背景带动理解人物的改变。

然而在《少年的你》里面,周冬雨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她要在学校、家庭、社会几个层面下,用仅仅是几个月的时间,就要把一个少女内心的从懦弱到坚强,从顺从到反抗,从懊悔到觉醒,全部展现出来,这种短时间的变化非常难得。

陈念受欺负后给妈妈打电话,被小贝压在身下,假装被侵犯,高考成绩出来,而警察再次登门求证,几场戏都是如此。

回到电影

这并不是一部单纯意义上的校园霸凌电影,事实上,这更像是一部青春成长的电影。

高考是青少年们成年的一个加冕礼,这是他们第一次完全地处在了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当中,而这个竞争是他们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后,他们就开始逐步走向了那个充满黑暗森林法则的社会。

所以影片把背景放在了高考前的这段时间里,虽然从初中开始,霸凌的现象就已经出现,但是在这样的高考背景下,更加能够体现竞争的残酷性。

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不可预测的情况发生。

施暴者

影片并没有直接描写几个施暴女孩的行为以及原因,而只是在不经意间介绍了她们的家庭背景。

一个是权贵家庭,母亲在家有无限大的权利,给孩子设计了一条看起来充满光芒的道路,魏莱学习成绩优异,课外活动出色,拿奖拿到手软,这个妈妈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让大家想起了谁?

李天一,没错,无论是成绩上的优越还是艺术上的天分,其实都不能掩盖道德上的缺失,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父母,基本上是最后才认识到这一点的人。

事实上,很多父母并不能认同这个观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父母才是真正的元凶。

夫妻间的紧张关系,日常跋扈的行为方式,对于金钱的不正确看法,这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影响着下一代的做法。

所以影片中的魏莱自以为是,用父母的方式来摆脱父母的束缚。在她的意识里,自己从来都不会有错,一个好女孩,一个富有、成功的好女孩。

另一个女孩的背景交代并不多,但同样非常有典型性,在学校被父亲当众踹倒。

这样一个在暴力下长大的孩子,会把这种暴力原封不动地转移出去,她踢在陈念身上的动作和父亲踢在自己身上的动作是一样的,她倒在地上蜷起身子和陈念倒在地上蜷起身子样子也是一样的。

第三个女孩则是另外一个角度,要么成为施暴者,要么成为受害者。这在霸凌事件中也非常常见。

围观者

在校园霸凌事件中,围观者所起的作用同样重要。

在影片中,有几个细节非常值得深思,学校老师一开始的处置非常缺位,仅仅是简单的几句:有什么问题一定要和老师说。

这种关心可以和漠不关心画上等号,这样轻飘飘的话语,和施暴者的威胁相比没有任何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老师在这里就是旁观者。

还有一个更加有意思的一个细节,当这个班主任因为没有妥善发现并处理霸凌事件而被撤职的时候,作为更大的一个围观群体,同班同学几乎有相同的反应。

他们全部漠然地看着陈念,惋惜被调走了一个教学水平不错的老师,甚至去抱怨陈念的多事,因为这很可能影响的他们的学习成绩。

在自己的高考成绩面前,其他人的安全和生命看起来并没有那么重要。

那个经常关注陈念的男孩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普通的典型,对于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事情保持相当大程度的缄默。

同样的围观还来自于机构,公安局里面的刑警尤其是女刑警,用他们职业的态度和职业的手段介入到自杀、霸凌事件中来。

他们在用第三方的视角,用最客观的态度来处理这件事情,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围观,不仅围观他们还在用他们的思维,指责受害者:为什么不来找警察。

心理安抚在学校、关乎青少年的行政部门严重缺失。

受害者

校园霸凌的受害者通常有三种应对方式,第一是忍受,等到自己足够强大或者崩溃,第二是反击,即便是被打的头破血流,第三种就是成为施虐者。

在电影中,陈念是第一种,小北是第二种,而那个曾经放了陈念一码的女孩是第三种。

一般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实并不太容易成为受害者,因为学习成绩的优异往往会得到老师关注的加持,从而避免了最坏情况的发生。

因此在80后、90后的青春期里,学习成绩差、家庭条件也差的学生才是最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直观感觉,那个年代,几乎每个初高中班里都会有这样人,是所有人撒气的对象。

陈念是一个例外,她的学习很好,但是受到霸凌的原因也很正常,复习班,没有稳定的同学、师生关系,家庭条件不好,家庭影响甚至直接进入到了她的班级。

和那些施暴者一样,受害者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家庭:单亲,没有经济基础,这样的家庭非常容易出现受害者,因为这样的家庭根本就对青少年提供不了必要的保护。

接近十八岁年龄段的青少年都无比渴望独立和自由,只是在追求独立和自由的过程中, 他们更加需要安全的保护,因为现在的他们,尤其是女孩没有任何对暴力的反抗和应对能力。

陈念能够坚持到高考,并且拿到不错的成绩展现了她强大的内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受害者成绩会直线下降,自暴自弃、自残、自杀更不是个例。

正如在之前所说,陈念在影片中展现出来了相当多层面的心理活动,你可以说她表现出一个人的完整心理状态,还可以说,她表现出来了很多人心理的某一方面。

在某个阶段她是懦弱的,不敢和被欺负的人交朋友,当受到威胁的时候只知道逃避。

在某个阶段她是善良的,只有她会把衣服披到跳楼自杀的女孩身上,看到有人被打会掏出手机打110。

在某个阶段她是脆弱的,在母亲那里寻求不来保护的时候,只能去投奔一个看起来同样危险的小混混。

在某个阶段她是醒悟的,两次报警,一次直面来自各方的压力和评论,另一次则直面真相带来的后果。

在某个方面她是坚强的,无论被欺辱到何种程度,她都秉持着高考这个唯一的信念。

在某个时候她也是幼稚且顽固的,她天真地认为,让小北顶罪,自己就能跳出这个圈去解救两个人的未来,去解救自己家庭的未来。

这个角色的成功,就是因为,周冬雨演出了一个”完美“的受害者,也演出了成千上百个受害者。

另一个受害者小北和陈念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但他和陈念受害的原因完全一样:家庭的缺失。

所以当海报、宣发为了效果把影片聚焦在校园霸凌的时候,电影更多地在表达霸凌产生背后的真正原因,而这大概正是影片获得口碑的重要原因吧。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