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到第一个电影,就是《隐入尘烟》,而且一看看了两遍。
像这样小众的电影,能被如此多的观众接受,实属不易,电影的场景都很寻常,只要对农村稍微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陌生,但正是因为寻常,所以才真实。
村里被嫌弃的大龄男子马老四,和哥哥嫂子居住,总是被嫌弃,同样是被嫌弃的贵英,两人结合成夫妻,相互扶持,不离不弃,尽管被生活一次又一次地摁在地上摩擦,但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失去自己的善良,而是始终热爱生活。
两人凭借双手,在土地里耕作,一点点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从四处漂泊寄居人下,到有自己的家,老四还打算给贵英买个大电视机,可以说,平凡到了极致,挨到了极致,也苦到了极致。
罗曼罗兰说: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旧热爱生活。
我想,电影的动人之处,离不开这种平凡到极致的热爱。
这部电影我刷了两遍,最后发现了这五个人生的真相,它不美好,也没什么正能量,但众生常态,随处可见。
01 活着,比死更绝望
在那个偏远的小村里,马老四和哥哥嫂子住在一起,任劳任怨,干了半辈子长工,却是家里最不受待见的那个。
贵英呢?从小落下病根,身体残疾了,还不能生育,哥哥嫂子待她刻薄,“活得连个驴都不如”。
就这样,村里两个最不受待见的人,领了证,走到了一起。
领证结婚后,马老四搬离哥哥家,但他没有房子,只能寄居在村里没人住的房子里,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热爱那个“暂时”的家,把结婚的“喜”字认认真真地贴在床头。
不巧的是,村里搞新农村建设,多年没人住的房子,要拆掉,一栋房子给房主人一万五,美其名曰响应政策。
马老四和贵英,搬来搬去,然后找地方自己建房子,房子建好了,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家。
她们借了鸡蛋,孵出的小鸡也长大了,生蛋了,眼前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马老四还打算收了庄稼卖了粮食就给贵英买个大电视,可贵英却意外落水死了,马老四孤身一人,他把收获的粮食便宜卖了,将欠别人的东西全部还清了,把相依为命的驴子也放生了。
他或许是想就此追随贵英而去,但他没有死,他活着,只是他一砖一瓦一个人建起来的房子,被拆了,他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土地。
他活着,但活着比死更绝望。
死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活着却要带着这人世间的苦难,带着这人世间的冷漠,带着对爱人悲痛的回忆,带着生活的疮疤。
死,是最容易的选择。
活着,是最艰难的承受。
02 越落后的地方,越充满偏见
电影里有个场景,贵英看见路边有一个小孩,很可爱,不能生育的她,想去拉一下那孩子的手,可是立马有大人来将孩子暴走,还说贵英是“瘟神”。
什么意思?不就是贵英身体残疾,各种“无能”,他们觉得这是瘟神上身,怕她摸一下那个孩子,就会传染给孩子!
多么愚蠢的行为,多么无知的偏见。
老四和贵英去邻居家看电视,因为身体原因,贵英尿在裤子上,尿在人家的板凳上,正常有同情心的人,都会怜悯这个人的遭遇,可是邻居不仅没有同情,反而嘲讽和责备。
“你个瘟神,你咋把尿尿凳子上了?”
老四从兜里拿出纸来擦,又是一阵嘲讽。
“你搁点纸能擦干净吗?”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一句话,“原谅他们吧,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们没有同情心,但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正常,他们带着偏见,但他们对自己的偏见觉得正常。
越是无知,偏见越多,越以为自己就是对的。
越是无知,越不知道同情他人,就是同情自己。
不可否认的是,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充满偏见,越是充斥着无知,因为文明的教化,还不足以让他们看见更多的东西,他们就守着自己内心的偏见,过自己的生活。
03 大部分人的现实就是,利益比同情重要
鲁迅写了祥林嫂,祥林嫂就一直活着,那群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当成谈资和笑柄的人,也一直活着。
祥林嫂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可她身边的那群人,对此并不同情,反而是麻木地将这些事情作为调笑祥林嫂的谈资。
没有同情心,麻木。
最后,祥林嫂做事越来越慢,主人家就将她赶出去,祥林嫂成了乞丐,直到死亡。
同情算什么,利益才重要啊,不能创造价值之后,就只能被赶出去。
这是现实。
在电影里,马老四和贵英的遭遇,也是这样,他们自己的房子还没有建好,借住在别人不住的房子里,可是听说村里新农村建设,没人住的房子拆了补助一万五,那个在外打工的人,很快就赶了回来,让马老四和贵英搬出去,因为他只请了几天假。
其实房子什么时候都可以猜,政策不会那么快就结束,但是他就选择将马老四赶出去,丝毫没有想过,马老四出去后,会遇到什么。
就跟贵英的哥哥嫂子对贵英一样,因为归隐身体不好,哥哥嫂子养着贵英,利益受到侵害,恨不得将贵英打发出去。
最惨的是,贵英给了另一个可怜人一点吃的,他们就将贵英打得半个月走不了路。
同情?这东西在利益面前,过分脆弱,我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如此。
不涉及利益的时候,大家都可以表示同情,可是一旦涉及自身利益,就立马换了一张嘴脸了。
这是最常见的现实。
逐利而行,这才是大多数人的最真实的一面。
04 苦难不值得歌颂,但不惧苦难的人,都是英雄。
我始终确信一点,若是可以选择,没有愿意受苦。
马老四苦,是因为他没得选择。
贵英苦,是因为她没得选择。
马老四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半辈子都和土地打交道,将半生都埋在了土里,他和土地有感情,他受尽苦难,却始终保持善良。
他一生很苦,但是他很善良,人家给了他一件衣服,衣服多少钱他记在心里,他去给村里的富人献血,可是不取2一点好处,好处处为村里人着想。
我想,这才是最值得歌颂的人性。
马老四最后关头,可谓是人生失去了所有希望,但是他依然想着要还清别人的东西,一点也不让别人吃亏。
这才是真正的善良。
他没有因为自己受苦,就怨愤别人,就怨恨命运,就因此失去他作为人最美好的东西。
顺境之中的善良,可贵,但最难得的是一个人在逆境之中,依旧保持善良。
05 很多人总是热爱自己没有的东西
很多人总是向往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是病。
这电影为什么感人?我想,至少有一部分是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意淫。
比如说,马老四建房子那一段,抛开实际来看,自己为自己盖房子,很美,可是事实上,那种美,只是很多人一种诗意的意淫。
小时候,家里要建房子,父亲牵着一匹马,到附近的河谷里去捡大理石,马驮人背,每次捡一点点,捡回来之后,把大理石烧成石灰,再把石灰打成砖。
一栋房子的砖头,都是那么来的。
从开始准备材料,到最后建成房子,花了两三年时间,很慢,很苦,很累。
但据我所知,村里刚开始有人建平房的时候,几乎每户人家的房子都是那么建成的,那时候有个小学老师,每天去学校教书,都要经过那条河谷,每次回来,他都会捡几十一百斤大理石背回来,那栋房子的石头,很多就是那么来的。
后来他不教书了,村里教书工资低,他出去打工了,现在早就有了几栋村里的大房子。
很多时候,主动选择,是诗意,被迫选择,就只是生活而已。
观众的生活,因为和电影的生活,隔着距离,因为大多数人这辈子就不可能那样去生活,所以会觉得向往,觉得美好。
可以说,电影里那种生活,就是我们曾经努力抛弃的生活,就是被我们抛弃在身后的生活,渐渐就成了没有经历过这种生活的人们所向往的生活。
木心在给陈丹青等一票人上文学课的时候,他问,你们有没有看过《荷马史诗》?
很多人都摇头。
木心就说,你们总是崇拜你们不知道的东西。
确实,因为不知道,所以才神秘,所以才向往,对于电影里这种生活,同样也是如此。
但美好的生活,恰恰是从欣赏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开始的,恰恰是从热爱自己的生活开始的。
06 希望我们都能主动选择生活
电影里,马老四和贵英的生活,充满了很多无奈,很多时候,他们都是被生活推着向前,而没有主动选择生活。
我发现,这也是很多农村留守人的困境,当然,也是很多城里打工人的困境。
没有更多的选择,是不得不这样做。
而不是主动选择的时候,时间长了,可能就会心生抱怨,也很难去看到生活本身是什么样子,因为光是生活,就用尽全力了。
所以,希望我们都能主动选择生活,去做什么,不是因为不得不做,而是因为自己喜欢。
去自己建房子,是因为自己喜欢,回到村里种地,是因为自己喜欢。
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做生活的主人,而不是感慨生活的迫不得已。
当然,就算不能,也请你保持善良。
文|不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