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腔▻▻▻
从神勇无敌、手刃鬼佬的冷锋(《战狼》1&2),到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刘培强、伍千里(《流浪地球》《水门桥》);
再从得意洋洋、没心没肺的夏洛、王多鱼(《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到看破生死、牺牲自己的张弛、独孤月(《飞驰人生》《独行月球》)。
中国电影最典型的两位大明星,都在这些年里改变着自己的银幕形象。
这背后,则是中国电影进一步的悲情化:妈死(《李焕英》《奇迹笨小孩》)、爸死(《人生大事》《刺杀小说家》)、孩子死(《误杀2》《送你一朵小红花》)、朋友死(《爱情神话》)、爱人死(《四海》)……
死,成了剧情里的必然,成了主角们永远也解不开的心结。
当这样的剧作选择变得如此统一之时,我们很难不从中看到大时代的一角暗影。
——枪稿主编 徐元
中国电影的死与稳
文/子戈
作者介绍:影评人,枪稿主笔,一个不够温和的中间派。
这个中秋档,一点也不合家欢。
我看的五部电影《妈妈!》《哥,你好》《海的尽头是草原》《世间有她》《还是觉得你最好》中,全都有人不幸离世。据不完全统计,死者包括一个爸、三个妈,外加一个男友、一个哥。此外,五部里有四部是催泪片,三部有主角罹患阿尔兹海默症,两部涉及自杀情节……这让整个中秋档看上去很丧。
这不是吉利不吉利的问题,而是所有创作者都不约而同地持一种悲观论调,不得不说,这里面有一种潜在的默契,抑或是,显影着后疫情时代的集体症候。
(图注:今年中秋档上映新片多达十二部,类型上也非常丰富,总票房突破3.7亿元,观影总人次超过943万。但总票房仍较去年的4.99亿元下跌26%)
五部电影中的“死”,都不是点缀,而是关要所在。
《世间有她》本身是部抗疫片,不谈死,才奇怪,反倒是有且只有一人,显得反常。
《还是觉得你最好》《海的尽头是草原》和《哥,你好》中,死的都是“妈”。而且死亡通通构成最核心的叙事推动力。
具体而言,《还是》探讨的是,母亲死后家要如何维持?《哥》中母亲的死因,成为全片最大的悬念。而《海的尽头》含死量最高,除了母亲,还包括一个蒙族少年,是他的死,换回了两个汉族少年的生,以及男主角自己,他已身患绝症,时日无多。
《妈妈!》中死的是“爸”。这个从影片一开始就缺席的父亲,化作一团阴云,盘踞在片中那对母女的头上,时刻笼罩着她们。
死,无疑是这个中秋档的母题。
(图注:中秋档中《世间有她》阵容算最强大,宣传主打“女性视角”,话题围绕疫情、家庭与事业。然而截至发稿它在豆瓣仅有5.5分,够不到及格线)
再往深处看,除《世间》以外,其余四部电影都由人的死亡,上升到某种更抽象的死亡。
《还是》讲述的是“传统家庭之死”。它是一个关于“分家”的故事。
片中的三兄弟,不是异父就是异母。他们因上一辈的情感纠葛,被动组成一个家庭,又因上一代的死亡,面临是聚是散的抉择。而最后,这个家还就真的散了。它实际在表达,一家人不必强求共处一室,有时候,适当的“离散”,才能更融洽的“团圆”。进而,再考虑到这是一部港片,更别有一番意味。
从演员到剧情,《还是觉得你最好》港式风味浓郁,加上黄子华在粤语区的知名度,广州佛山东莞占票房接近一半
《哥》片浅尝辄止地触及了“工人阶级之死”。影片大背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国企改制时期。而片中那两枚由三八红旗手打造的“钢的戒”,是爱情的象征,也是工人阶级的荣光。
《海的尽头》和《妈妈》都在讲“记忆或历史之死”。
前者因为人之将死,记忆也要随之消散,才有了寻访历史的旅程。但吊诡的是,它所要追溯的历史——始于五十年代末的三年困难时期,恰恰是一段最被遮蔽的历史。而这部电影也并没有寻回它,而只是把它转化为一种避重就轻的温情叙述。
而《妈妈》一片对历史的叩问要更深,也更痛。影片隐晦地表达了,当年父亲因为在动乱中受迫害,再加上女儿的不理解,投湖自尽。这也造成了母女间多年的积怨。后来女儿患上阿尔兹海默症,记忆开始紊乱并一点点逝去,这时母亲才重新做回一位母亲,照顾起失忆的女儿。
某种意义上,遗忘历史,就像是一个国家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其结果当然不仅是失忆——忘了我是谁、从哪来——更是整个生活秩序的崩塌。
然而,《妈妈》一片也只能蜻蜓点水地谈及一切,后半部分又成了通俗的催泪片。尽管我还是挺喜欢它的结尾,母女俩面向大海,矗立在潮水汹涌的海滩,不难猜测的是,她们将随远去的历史一并被吞没。
应该说,这次的中秋档,“死”是最不合时宜的话题,也是最为醒目的亮点。
《妈妈!》聚焦国内电影很少大篇幅展现的老年群体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媒体对它的宣传仍然是“年度催泪弹”
除死以外,无大事。
这个中秋档整体很糟糕,但这一点也不意外,它无非是中国电影现状的一个缩影。
某种意义上,当下的中国电影已经成了保守、平庸的代名词。
你会发现,那些已然在网络上被广泛讨论的先锋话题,从来不曾出现在当下的大银幕上。换而言之,电影作为一种公共媒介,在此地早已丧失了应有的社会功能。而大银幕作为一面照见现实的镜子,也早已成了歪曲现实的哈哈镜。
拿女性议题来说。这次中秋档的五部电影,都内含有显著的女性元素。
《妈妈!》是一出彻头彻尾的女人戏,《世间有她》是一部主打女性视角的抗疫片,《海的尽头是草原》讲的是母亲寻找失散多年的女儿,《哥,你好》讲的是拯救母亲的故事,《还是觉得你最好》中,是母亲而非父亲,凝聚起这个特殊的家庭。
(图注:李少红说,第一时间就是想写家庭成员面对变故的反应,这是很值得观察和玩味的。《世间有她》成品出来后被夸得最多的仍然是不需要再夸赞的周迅演技)
然而,在如此夺目的女性元素背后,却是女性议题的一再隐形。当然,并不是说,涉及女性的电影就必须讨论女性议题,但至少在处理女性角色时,应该把当下越来越勃发的女性意识作为某种前提去对待。可事实并非如此。
《妈妈》和《海的尽头》如一对镜像。前者中的男性——父亲始终缺席,却成为一种强大的在场力量,左右着母女关系的离合;后者本质上是个妈妈找女儿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却必须通过一位男性的视角和叙述,才得以呈现。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创作上的取舍,那么后三部电影,则是赤裸裸的保守甚至倒退。
《哥》煞有介事地大玩穿越,最后落点却是一个无比陈旧的问题:保大人,还是保孩子?这个问题我上次听见还是在《甄嬛传》里。而其本质,无非是在问,对一个女性来说,母性与人性孰轻孰重。而《哥》片为了成全母爱的伟大,自然要保下孩子,且主创为了降低男主角的道德风险,把他故意设计成一个大软男,对老婆唯命是从。当真是,老婆说保咱就保,世上只有妈妈好。
(图注:《哥,你好》顶着穿越题材、年代滤镜出场,好像从开心麻花作品里抽取元素再拼凑出一部电影,笑料保守、议题落后,很难不说摆烂得相当明显)
《世间》的最大卖点就在于女性视角。但片中的那段“妈宝”宣言,却令人咋舌。白客饰演的妈宝男对妻子哭诉:“从前人家说我是妈宝,我还不乐意。但我现在承认,我就是妈宝,我被你们照顾惯了。我现在只希望,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再做一次你的丈夫和妈(患上新冠,生命垂危)的儿子。(大意)”结果,这段妈宝宣言刚说完,镜头一转,那边妈妈还就真醒了。堪称现代版“妈妈再爱我一次”。
《还是》一片抛开分家的主题,讲的仍是多角恋的老套故事,戏剧冲突围绕在“两女追一男”与“两男让一女”之间。而让我这个男性观众都感到不舒服的是,影片结尾两兄弟的和解方式,是大哥帮伤了手臂的二弟扶着生殖器小解……那个镜头的机位,是两人面对镜头,画面只拍上半身,看上去,很像是把影院的观众席当作小便池。
以上种种在女性议题上的保守、倒退,绝不是孤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议题中。中国电影早已大大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观众。它越来越像春晚上的小品,总是操一口四五年前的网络流行语,讲着过时的笑话。
因为它最担心的从来不是怎么演好,或怎么取悦观众,而是怎么能不出错,怎么能先把既定动作完成。即,先活下来。
(图注:《还是觉得你最好》构建了一个屋檐下三男三女纠缠的感情,实际是以一位台湾女生作为这个家庭的旁观者,她点破了主角复杂关系中的心结)
下沉年代里,最先下沉的是经济,紧随其后的是观念。
而电影作为一种以表达观念为重要目标之一的经济活动,势必无法在这样的年代独活。等待它的,也只能是随之一起下沉。
中国电影正处于这样一种困顿之中。面对疫情不断加剧的经济压力,加上意识形态审查与民间舆论审查的双重夹击,留给创作者的空间已然不多。而越是在这样的境地里,“求稳”越成为唯一可行的选择。
于是,社会议题没人再碰,催泪、搞笑大行其道,主旋律成为最保险的铁饭碗,所有挑衅的、尖锐的、先锋的、新颖的表达,通通被自我磨平。更不用提,长此以往,这种求稳心态带来的是更普遍的创作退化,以及崭新而牢固的舒适圈的形成。
(图注:这部与朱莉娅·罗伯茨作品同名,豆瓣没有评分,主打维护司法公正、追求真相的电影已经上映一个月,而你可能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中国电影的死与稳,本是一体两面。
越是在绝境中,创作者越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悲观、向死的情绪,也越是在这片死寂里,求稳才成了所有人的一致选择。
自然,这选择也不止是创作者的,而是每个人的。说到底,是我们一起选择了中国电影的此刻,一起决定着中国电影的未来。
至于何时才有转机?我也不敢妄论。毕竟经济的复苏容易,观念的松动极难。它大概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都还看不见拐点出现的可能。
不信,请看国庆档的片单。
编辑/徐元
排版/青柠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