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上课常常对知识内容进行重新组合,需要注意什么?

娱乐头条 1521℃

刚刚,再次观看了东台市实验中学崔杭老师执教的《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一课。这节课在江苏省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目前在江苏省教研室网站“名师课堂”栏目里应该可以看到。这节课可以用“精心准备,精巧设计,精致课堂”几个词来形容,有浓浓的生活味、化学味。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二单元课题1,这节课包含了诸多的化学常识性知识,介绍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作用、组成以及相关的生化反应。因为考试的要求不高,所以一般老师都是采用读书的形式讲一遍。甚至有老师还会把这个课题和下一个课题《化学元素和人体健康》并起来讲。

崔杭老师用学生熟悉的快速面把相关常识性知识经过重组、整合,运用多元素材“烹制”出一堂学本课堂“盛宴”。教者用学生喜爱的“熊出没——熊吃快速面”动画片引入,每组学生发了一包快速面和一套实验仪器,巧妙的把六大类营养物质和膳食均衡、食品安全等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老师上课常常对知识内容进行重新组合,需要注意什么? - 陆剧吧

老师们在讨论

基于这节课,我对常识性知识教学和内容重组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内容重组要整体设计,需核心问题。用什么将六大类营养物质串联起来呢?本节课找到了将各类营养物质融合的有效载体——快速面。快速面既是学生熟悉的,又包含了六大类营养素。如果用面包,用牛肉等,都很难将六大类营养素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教者用“寻找快速面中的营养物质”这一核心问题贯穿始终。学生带着需要“探寻”的问题开展学习活动,逐渐理清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脉络。学生最后找齐营养素后,再分析讨论“快速面是垃圾食品吗”这一问题,顺势进行“膳食均衡”、“食品安全”等常识性知识的教学。

二、内容重组要吃透文本,需详略得当。在初中化学课上,人类重要的营养素的教学是常识性知识的教学,不能过深,也不容忽视。知识的要求不高。在初中生物教材上,类似的内容,讲得比化学书上还要详细。从时间分配上,教者在糖类、油脂和蛋白质上所花时间较多;在维生素、无机盐、水上一提而过。在糖类的教学活动中,教者先展示了多种糖的化学式,引导学生从分子结构模型分析,得出糖类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进而解释了生活中常把糖说成“碳水化合物”的原因。再如,教者展示了多种蛋白质在体内氧化的表达式,让学生从氧化的产物来推导蛋白质的组成。看似拓展,实则是质量守恒、元素等化学观念的运用。知识有增加、有删减,有拓展、有简略,这都源于教者对文本的解读。

老师上课常常对知识内容进行重新组合,需要注意什么? - 陆剧吧

便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三、内容重组要把握学情,需贴近生活。教者没有按照教材上“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顺序开展教学,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这样的调整是基于“快速面”这个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学生打开快速面,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块面饼,先开始糖类的教学是顺应了学生的体验。学生手摸面饼,手上有油,加上学生平常吃快速面对“油包”的认识,引入油脂的教学也就顺理成章了。从油脂、糖类在体内的反应需要酶来催化,而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那么快速面中有没有蛋白质呢,于是开始蛋白质的探究活动。基于学情,贴近生活,重组教学显得那么流畅,在每一次不同教学环节的转换中,过渡都非常自然,感觉真的没有拐点。

四、内容重组要多元融合,需有效互动。整堂课,教者所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元的,课堂互动的方式也是多元的。教学手段有动画视频、实验视频、分组实验、实物展示、自制教具、化学史实。知识呈现有图片、表格、资料卡片、食品包装袋成分标签。互动方式有师生交流、生生合作。教者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后回答“为什么说快速面是垃圾食品呢”,并且还引导学生通过营养成分表计算各类营养素的含量及比例。这样的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有层次的,有价值的,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总之,初中化学课堂更需要通过内容重组,创设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课堂有浓浓的生活味、让思维有浓浓的化学味。

老师上课常常对知识内容进行重新组合,需要注意什么? - 陆剧吧

重组知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