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小妇人》:马奇太太的“三不”教育理念,值得父母借鉴

电视剧快讯 1550℃

经典小说《小妇人》,曾被誉为最受欢迎的女性励志成长枕边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还曾风靡中国,影响了五四以后的一大批知识女性。问世一百多年来,多次被搬上银幕,被美国国家图书馆评为世界最畅销的优秀作品之一。

重温经典《小妇人》:马奇太太的“三不”教育理念,值得父母借鉴 - 陆剧吧

94版电影《小妇人》剧照


一 写作背景,人物介绍

《小妇人》描写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美国一个普通家庭马奇家四姐妹的成长故事。家中唯一的男人马奇先生远赴战场做了随军牧师,留下马奇太太带着四个正值青春期的女儿艰难度日。

① 老大,梅格,16岁,长相美丽,性格温柔。曾想嫁个有钱人,最后,在母亲的影响下嫁给了不富有却有爱心的约翰。

重温经典《小妇人》:马奇太太的“三不”教育理念,值得父母借鉴 - 陆剧吧

94版电影《小妇人》剧照(梅格)


② 老二,乔(作者的化身)15岁,长得又黑又瘦,性格火爆,常常做出奇异之举,但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立志成为作家,并一直为此而奋斗。

重温经典《小妇人》:马奇太太的“三不”教育理念,值得父母借鉴 - 陆剧吧

94版电影《小妇人》剧照(乔)


③ 老三,贝丝,13岁,性格腼腆又害羞,身体不好,爱好钢琴。但她是家中最有仁爱之心的姑娘,对穷人和小动物格外怜悯,经常主动帮姐姐们分担家务。

重温经典《小妇人》:马奇太太的“三不”教育理念,值得父母借鉴 - 陆剧吧

94版电影《小妇人》剧照(贝丝)


④ 老四,艾米,12岁,家中长得最漂亮,最得宠,也最有淑女气质的一个。喜欢画画,追求卓越,性格骄傲,爱慕虚荣,一心想进入上流社会,最后,却选择嫁给了邻居劳里。

重温经典《小妇人》:马奇太太的“三不”教育理念,值得父母借鉴 - 陆剧吧

94版电影《小妇人》剧照(艾米)


故事围绕四个性格迥异的姐妹展开,平凡琐事中插入了作者一些哲理性的思考,读来让人深受启迪。

当我还是个小姑娘时,曾有幸读过此书。当时读来只觉得乔好酷,欣赏乔的自律自强与幽默胆识,一心想当作家的乔,最后终于成为了一名作家,又为她高兴又为她欢喜。

时隔经年,当青春褪去,我也早已身为人母,再次重温《小妇人》,我深深地敬佩书中四姐妹的母亲马奇太太。她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地教出了四个坚强、独立、自尊又自爱的优秀孩子。我被马奇太太的“神奇”教育理念而震撼。

到底是怎样神奇的教育理念呢?

我总结后称之为“三不”教育理念。

① 不打骂——不靠权威暴力制服

② 不控制——不用精神压制孩子

③ 不说教——不强行灌输其理念

二 马奇太太的“三不”教育理念

1 不打骂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某个孩子因为不认真写作业,被恨铁不成钢的家长一顿痛打或臭骂。

某个孩子因为打翻了一个碗,被脾气火爆的家长一顿暴打或辱骂。

仔细想想,这些父母之所以会打骂孩子,多半是因为自身情绪管控出了问题。记得有位心理学家说过:打骂行为,是父母对当前困局无法掌控又无能为力时,表现出的一种极端情绪反应。

无辜的孩子无形中成了父母的“垃圾情绪收割机“。把父母自身无法消化的垃圾情绪,通通注入孩子腹中,久而久之,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

《小妇人》中,有次二女儿乔因为故意不带妹妹艾米去看歌剧,令心高气傲的艾米怀恨在心。为了报复乔,艾米决定给乔一点颜色看看,于是艾米偷拿出乔写了多年的小说稿子,一把火全扔进壁炉火了。

等乔回来,发现自己写了多年已经快要完结的稿子竟不翼而飞,发现苗头不对的乔,赶紧去质问妹妹艾米,开始乔以为艾米只是恶作剧把稿子藏起来了。

最后艾米赌气说出,稿子已经被她丢进壁炉烧了。

“什么!我最宝贝的小书!我拼命写呀写,要在爸爸回来前写完的那本?你真把它烧了?”乔脸色惨白,眼睛就差冒出火来,两只手紧紧揪住艾米。

“对呀,我烧了!谁叫你昨天那么凶,我说过要叫你后悔的,所以……”

乔简直快气疯了,像只发怒的母狼,直接给了艾米一记响亮的耳光。

看到这一幕,估计所有当妈的都会火冒三丈,不问青红皂白地对两个孩子一顿收拾。

可马奇太太并没有发火,她了解完事情的始末后,并没有打骂艾米,而是跑到乔的房间给乔送上晚安之吻,并温柔低声地对乔说:“亲爱的,含怒不可到日落。相互谅解,相互扶持,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重温经典《小妇人》:马奇太太的“三不”教育理念,值得父母借鉴 - 陆剧吧

94版电影《小妇人》剧照

当艾米看到乔在母亲怀里痛不欲生的样子后,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艾米站在门边鼓起勇气,怯怯地说:

“请原谅我吧,乔,我真的非常非常抱歉。”

马奇太太并没有用长者的权威去压迫艾米向乔认错,但她通过自己的行为,让艾米从心底意识到了自己的错,并主动向乔道歉,这就是马奇太太的高明之处。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可避免都会犯错。大部分的家长会忍不住简单粗暴的一顿毒打,“打到你认错为止”“打到你不敢再犯”。

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只是暂时压制住了孩子。孩子心里憋着气,口服心不服,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相当于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了颗炸弹,指不定哪天就给你爆了。

马奇太太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孩子犯错后,要让其意识到自己有错,最好是让她看到,她的错误行为给受害一方带来的严重伤害。

马奇太太让艾米看到了乔痛不欲生的样子,此刻,艾米感受到了稿子被毁对乔造成的巨大打击,从而从心底发出那声“抱歉”。不是被逼道歉,而是真心悔过。

2 不控制

有天,艾米要请客,请她那一帮贵族朋友到家里来吃饭。

艾米为了不让那帮贵族小姐看低了自己,坚持自己出钱去买最有品味的食材来招待。

马奇太太小声建议艾米,可以用乡村特有的食材来招待,因为那些富家小姐从小吃惯了山珍海味,说不定想要吃点特别的东西。

但艾米坚持要用最贵的食材,称这是她的脸面。

马奇太太见艾米坚持己见,不再勉强,而是叫几个姐姐帮艾米一起准备食材,全家人为了艾米的这次宴请忙了好几天。

重温经典《小妇人》:马奇太太的“三不”教育理念,值得父母借鉴 - 陆剧吧

94版电影《小妇人》剧照

最后,贵族小姐却只来了一个,全家一起被迫吃了好几天的剩饭。可马奇太太并没有责备艾米,因为她知道艾米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鲁莽与虚荣,此后艾米确实收敛了许多。

有时候,适当地让孩子试错,比一味的强势打压效果要好得多。可大多数父母都喜欢管控孩子,总希望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自己掌控之中。

不由得想起了那个因《老人与海》而一举成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海明威是自杀死的,但少有人知道,其实海明威的死与其母亲脱不了干系。

海明威的母亲格蕾丝是个又懒脾气又臭的女人,从不做家务,却总是强迫海明威严格遵守母亲定的规矩。

海明威为了对抗母亲的强势控制,曾坚持十天不吃蔬菜,为此不但挨了打,还患上了便秘。

母亲的强势性格对海明威造成的压制,让海明威一直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这种自卑和对来自母亲强势的厌恶,使得他成年之后极为讨厌试图干预他的任何一位女人。这也是他前后四次选择离婚的原因。 海明威无法与别人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最后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可见,母亲在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多么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家carrie的一项追踪研究发现:

在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母亲照料下的儿童比其他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外化问题和内化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

如果母亲经常表现出一些特定的情绪与行为,如心神不定、情绪易紧张、易激怒等。这些情绪与行为可能会影响到母亲的教养观念与行为,破坏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发孩子的焦虑。

作为一个母亲,除了身体健康以外,必须有另外一种特质——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这点马奇太太做得相当好,她从不对孩子们大吼大叫,孩子们每次出门,都会看到母亲微笑着向她们挥手道别,乔说,看到母亲的笑容,就能让她感到格外安宁。

3 不说教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而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喜欢说教,中国父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是“我都是为你好,你怎么就这么不听话呢?你应该怎么怎么样,然后吧啦吧啦一大堆说教。”

通常情况下,孩子会点头应付,过后却依然我行我素,把父母的说教当耳旁风。

① 自身体会

当马奇太太听到孩子们抱怨说羡慕有钱人家的生活时,(可以光吃不干活)。为了纠正孩子们这种拜金主义的不良价值观。

马奇太太决心在孩子们身上进行一场亲身试验。她给孩子们放一个星期的假,在此期间孩子们可以随便玩,不用干活。

开始时孩子们都高兴疯了,开始放飞自我,可到了后面几天,孩子们明显感到了厌倦,因为吃喝玩乐的快乐总是那么短暂,看到母亲每天那么辛苦操劳,却依然可以笑对生活,孩子们感觉到只有脚踏实地的生活,才能让人心生长久的快乐。

对呀,我想让你们知道,只有人人都各司其职,大家的日子才能过得舒坦……

你们难道不觉得,互相帮助,做好日常工作,闲下来才会更开心,学会克制忍耐,这个家才会舒适温馨吗?

马奇太太没有采用说教的方式去纠正孩子们的价值观,而是从生活入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感悟。这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② 以身作责

马奇太太还善于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

在离马奇家不远的地方有个穷女人,她刚刚生下小宝宝,六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家里没火取暖,又没一点吃的。最大的男孩跑来告诉马奇太太,他们又冷又饿。

马奇太太马上把家里的食物送给穷女人一家,还多次招集朋友接济穷女人。当孩们看到母亲的善举后,也主动献出了自己的早餐并亲自去探望穷女人和她的孩子们。

有时候,父母教一万句,真不如马奇太太这种亲身示范来得有意义。孩子的天性善欢模仿,而不喜欢听那令人烦燥的说教。

重温经典《小妇人》:马奇太太的“三不”教育理念,值得父母借鉴 - 陆剧吧

94版电影《小妇人》剧照


③ 平等对待

有些家长总喜欢用居高临下的口气与孩子交谈。父母时时摆出一副权威的样子,不容他人挑战。

马奇太太则喜欢把自己与孩子摆在同等的位置,她能让孩子在她面前畅所欲言。

有次乔非常痛苦的走近母亲,倾诉她的苦恼。

乔说:“妈妈我觉得我的脾气实在太臭了。”

马奇太太答:“你觉得天底下你的脾气最臭?当年我可是跟你一模一样。”

“脾气臭,妈妈?但您从来都不生气啊!”乔大吃一惊,暂时忘记了自责。

“为了改掉臭脾气,我足足努力了四十年,才刚刚能控制住它。乔,我这辈子几乎每天都在生气,只是学会了不表现出来。我还是希望能学会不生气,但那大概得再花上四十年吧。”

妈妈脸上写满了坚忍和谦逊。对乔来说,这比最睿智的教诲、最严厉的责骂都管用。

马奇太太总是这样润物细无声地开导着她的孩子,从不摆出权威的架子,对孩子们指手画脚。

美国教育学博士珍妮特·沃斯所著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结语

《小妇人》之所以能称为经典,大概就是因为每个时代,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一些不同的人生感悟。少年时读它,会被书中青涩的爱情所吸引;中年时再读它,感动于马奇太太给予四个姑娘的温暖母女情!

马奇太太温婉智慧的“三不”教育理念,即使是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值得父母们借鉴。

重温经典《小妇人》:马奇太太的“三不”教育理念,值得父母借鉴 - 陆剧吧

94版电影《小妇人》剧照

纪伯伦的在他的《先知》中写到:

你的儿女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产生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出生,但不是从你而来,虽然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纪伯伦的看法是精辟而深刻的,他阐释了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真相。孩子也是一个独立个体,他虽然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他也有自己的个性、思想、灵魂和生活

不把孩子当成你的附属品,而是把孩子当作一个拥有独立灵魂的个体来尊重。因为孩子不仅需要自由、需要尊重、需要梦想,更需要理解和爱。

“不打骂”,“不控制”,“不说教”。用关爱代替皮鞭;用理解代替控制;用行动代替说教。如此,方是为人父母的最高境界。

作者:子夜,深耕人物领域的文字人。男性思维,女性视角,解读人物背后的故事。


我还写了《一代名伶孟小冬,梅兰芳伤我最深,杜月笙爱我最真》《“无性无爱”鲁迅原配朱安临终一句话,令鲁迅汗颜》等。

标签: 电视剧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