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一个人神共愤的新闻:
深圳一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家长联名,请求学校劝退一名男孩。原因是什么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这名男孩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全班总共47名学生,就有45名学生被打过。
而且从被打的孩子的伤口来看,可以说是招招致命,不留余地:
有的孩子头上被圆珠笔硬生生插了一个洞,血流不止;
有的孩子眼睛被打到肿胀出血;
还有的后脑勺直接缝针……
看着孩子们还渗着血的伤口,妈队感觉皮肉在颤抖。
无法想象,要有多大的仇恨,内心多么的狠毒,才能下此毒辣之手?
而当被打的孩子家长向打人男孩父亲讨要说法的时,父亲却云淡风轻地答道:“这都是孩子间的小磕小碰!”
可是,你见过谁家小打小闹把全班的同学都打住院的?
身为人父不但不承担责任,且认为孩子打人的事情无可厚非,实在可悲!
孩子打人这个行为如果不引起重视,我无法想象,孩子之后会做出什么更出格的事情?
说起孩子打人事件,让我想起闺蜜曾倾诉他儿子的事情:
“我最怕家里来客人,尤其是来小朋友,儿子总会玩着玩着就跟别人打起来……
记得有一次,就在我转身招呼客人的一刹那,他冷不丁就给隔壁的小妹妹来一记玄冥神掌!当着客人的面,我真是尴尬极了,连我自己都嫌弃他没教养。
还有去游乐场,别人都是去玩,他倒像是去练拳!”
看来,孩子爱打人并不是个例。
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爱打人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好端端地,为什么喜欢打人呢?
孩子爱打人,潜台词竟是:“妈妈我害怕!”
包贝尔曾在节目中回忆自己唯一一次打女儿的经历:
“游乐园已经关门了,她还要继续玩。阿姨想要抱她离开,没想到她竟然打了阿姨的脸,我一秒之内也打了女儿一巴掌。”
包贝尔想通过这一巴掌告诉女儿打人是不对的。
虽然孩子打人不对,不过仔细想想,孩子是故意打人的吗?
包贝尔女儿当时之所以打人,难道不是因为孩子天生爱玩,而正在她兴头上去打断她,孩子的情绪肯定会变得无比焦急和不满。
但奈何,她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能说的少之又少。
而肢体语言最方便也最容易表达,于是她才会下意识地抬手打人,以此表达不满!
对于小孩子来说,由于表达能力不足,常常用肢体语言沟通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
想获得妈妈的关注,抬手就“拍”一下妈妈的脸;
被小朋友抢玩具,不想给,于是把孩子“推”开;
希望通过一些暴力的行为引起爸爸妈妈对自己的重视……
但是这些行为,何尝不是因为孩子在传达着某种“语言”呢?
孩子此时并不是想故意攻击,而是没有人教会他们正确的表达方式。
因此,看到孩子“打人”,就对孩子往下定论,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误解啊!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每个孩子发火,看似无缘无故的背后,一定有着某种目的或诉求。
如果不去了解孩子,而是一味地指责,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被忽略了,甚至认为爸妈根本不爱自己!
于是就会变得更加歇斯底里,想用这种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打人行为本身是错的,但如果孩子的出发点没有错,也不能一味责怪孩子,不是吗?
孩子打人行为,没有引起家长重视
孩子打人,除了可能因为父母没读懂孩子身体发展的语言,还可能是因为有些家长过于宠溺孩子。
古人云:惯子如杀子,宠溺出逆子!
意思就是,太过于宠溺孩子,连孩子打人也不舍得管教,到头来吃苦受罪的只能是孩子自己,甚至就连父母都要遭殃!
这样说或许不能直观的感受,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年仅6岁的男孩,行为举止异常暴躁,动不动就打人:
拿菜刀、剪刀吓唬小朋友,动不动就推搡、打小朋友;
拉满弹弓,瞄准妈妈眼睛射,追着往她身上尿尿;
家住26楼,经常爬到窗台上“探险”……
刚开始我也很疑惑,为什么一个年仅6岁的男孩,脾气会如此之大?
但看完他妈妈管教孩子的方法后,我总算明白了:
孩子打人、扔东西,就任他发泄,直到他消停;
孩子爬上窗台威胁大人,妈妈竟说,“快下来,我给你手机玩”;
孩子对妈妈发脾气,妈妈甚至还会挠孩子痒痒,直到孩子笑着停下手里打人动作;
孩子脾气暴躁打人的背后,不正是因为他父母一次次放任与纵容吗?
尽管孩子出现暴力行为,父母也从不制止。
正是父母这一点点的妥协和放纵,才助长了孩子的嚣张气焰,养成不分青红皂白爱打人的习惯。
没有哪个孩子是一下成为恶魔的,每个恶魔行为的背后,一定是父母一次次的纵容和宠溺!
这让妈队想起,小时候我深得大人们宠爱,从不舍得打骂我,尤其是我爷爷。
记得有次全家去景区,我非要一个娃娃,父母不肯买,我就撒泼打闹,甚至还对他们动手。
爷爷看到我不开心,特别心疼地求情:“也不贵,怎么就不能买一个了!我给娃买!”
原本爸妈对我的撒泼打人就无计可施,听到爷爷出来“护短”,也只能妥协……
在全家这样的“宠爱”下,我的性格变得特别暴躁,而且有点无法无天。
但你必须要知道一个事实是:孩子打人时,你不管教孩子,迟早有人替你管教!
这世上实在有太多活生生的例子了:
被别人踩到脚,立马跟人打起来,最后自己头破血流;
因为玩游戏发生口角,不料对方也很暴躁,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掰断了小区十多辆车的车标,最终全家负债赔偿,甚至连小区都住不下去了……
所以呀,别再把爱孩子当成借口,一味娇惯,对孩子百依百顺,选择性忽略了孩子的错误,只会导致孩子无法分辨是非,最终害人害己!
可回到最初,有几个家长会希望自己的爱是毁了孩子,而不是成全孩子变得越来越好呢?
别让你的行为,腐蚀了孩子的纯良
美国亲子专家罗娜•雷纳说:孩子是大人的监视器,他们日夜看着你,从你的一举一动中学习。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哪怕你不教。
终有一天,当孩子长大,为人父母后,也会不自觉地成为“父母的样子”。
在《变形记》中,有个十分暴力叛逆的14岁男孩梁佳铭。造成佳铭如今暴力行为的原因是——遗传式暴力!爷爷打父亲,父亲打儿子!
现在,儿子学会打父亲!
童年的不断打骂,造成现在佳铭“复刻”了爸爸的暴躁性格,爸爸哪句话不中听,就会惹得他反过来将拳头狠狠地砸在了父亲身上……
8岁后就从未和父母好好坐下来聊过天,甚至父亲晚上睡觉时都必须紧锁房门,怕儿子冲进来对他动刀。
或许,你觉得这种例子未免过于极端,但是暴力行为的复制,往往是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
这让我想起知乎有位网友分享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小时候,妈妈每次和爸爸吵架,妈妈都会立即爆炸乱扔家里的东西。
没想到,发脾气乱砸东西这个坏习惯,却遗传到我身上了。
在成长路上,我也以同样的方式去发泄情绪,最后却撞得头破血流。心里明明知道这种行为不好,却还是控制不住乱砸一通……”
之所以想跟大家分享这个故事,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也见过太多的父母正给孩子做着错的“示范”:
当你不问是非就对孩子以暴制暴、当你总是把“抢回来、打回去”挂在嘴边、当你把拳头对准自己的伴侣……
但你可曾想过?
正是这一次次暴力行为,慢慢腐蚀了孩子内心的纯良,并教会了孩子用拳头说话?
孩子打人时,该怎么做?
在孩子有暴力行为时,粗暴的干预或是置之不理,都会给孩子的行为带来不好的影响。
所以如何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不妨可以这样做:
1、“非暴力沟通”法:
由沟通专家马歇尔.卢森堡提出,能将之间的矛盾迅速解冻的方法,同样我们也可以用到育儿中:
第一步:及时、严肃制止孩子:
“你可以生气,但是不能打人!”
“我不喜欢这样,这样不对,应该换一种方式!”
孩子每次犯错,家长发现后一定要及时阻止,并明确地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建立孩子明确的是非观。
第二步:接纳孩子的情绪,倾听原因:
“你先深呼吸20秒,仔细想你为什么生气,然后告诉妈妈,妈妈慢慢听你说好吗?”
“我知道你很难过,是因为妈妈不在你身边,所以你一时很害怕才动手的对吗?”
先倾听孩子为什么生气,孩子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气的原因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梳理内心的情绪。
第三步:告诉孩子可以怎么做:
“下次你害怕的时候可以先跑开,然后喊我过来好吗?”
通过这样不断地修正,孩子自然慢慢就懂得如何不再粗暴地使用拳头,而是用语言来沟通了。
2、培养孩子的共情力
有次嗯哼发脾气,把玩具重重地丢在地上。
霍思燕有点恼火,但她没有责骂,而是严肃地告诉他:“你这样做不对,万一妈妈踩到了会很疼。”
说着就拿玩具在嗯哼脚上示范了一次“疼吗?妈妈踩到也是这样疼的。”
小小的一个动作,不吼不叫,立马就让嗯哼意识到自己做错,也懂得了妈妈的感受。
在霍思燕带领下嗯哼共情力很高,懂得关心他人感受、照顾他人。
比如主动帮助妈妈做家务。
带猫咪产检时,不忘带一些糖果给医生。
小小年纪就懂得女士优先。
孩子小时候会认为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只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换位思考别人的感受,才能慢慢提升孩子的共情力,在做出举动的时候,考虑他人的感受。
每个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孩子是否有正确的是非观,全看父母是否有个坚定明确的态度。
不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混世小恶魔,就很考验家长的教育功底,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