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售枣糕1600斤,一堂技术传授课单价3000元,这是来自河南的陈立在北京五道口一家名叫枣糕王的店铺创造的“商业传奇”。
4月3日,陈立在距离店铺十米开外的地方向我招手示意。
一米六七左右的个子,黑框眼镜,眼前的陈立让我无法联想到“老板”二字,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花色的毛衣上有多处油渍,黑色的皮鞋成了灰色,当天二十度的天气,他手拿一件羽绒服,拉链已经掉漆。他略显疲惫,嘴唇干裂,说话声音微小,始终皱着眉。
开了7年的枣糕王,因为临时决定提前结业,导致许多顾客在店门外空等,陈立遭到很多人的连环电话轰炸。
中午时分,趁着排队的人群散去,他小心翼翼地回店铺取走工具和材料,生怕有人认出他、围住他,很快骑着电动三轮绝尘而去。
再见面是两天之后,他的声音恢复了中气,当他大谈生意经时,我依稀找到了那个“传奇”的影子。
每日人物(ID:meirirenwu)实习生 卫诗婕 发自北京
失约的店主
4月3日,原本是被称为五道口地标的商户“枣糕王”营业的最后一天。
尽管常规开始营业的时间是8:30,7:30左右,队伍就排到了50米开外,但排在最前面的顾客很快发现,店门前的告示被改动过了:原本写着的“因拆迁原因经营至4月3日晚八点”被白色胶带封住,停止营业时间由4月“4日”改成了“3日”。
顾客纷纷拨打告示上店主陈立留下的电话号码,得到了极其简单的回复:“考虑到顾客实在太多,昨晚临时决定今天不开张了,工人已解散。抱歉!”
消息很快传开,人流并没有散去的意思。顾客中有从西城区赶来的,坐车一小时特意来品尝“最后的枣糕王”。也有毕业多年的清华学生,从东城区赶来排队,只为回忆大学的味道。大家轮流致电陈立,请求他出现,再卖一些枣糕。
回答依然是不。
“人太多了,会影响到周围的道路交通,也影响周边店家。所以今天还是不卖了。”陈立在电话中解释。
但这个理由似乎不能被大家接受,人群开始焦躁起来。“昨晚他还对排队没有买到枣糕的顾客说,明早再来。
今天我们起了大早来排队,就是为了支持他,没想到他却失信。”北邮大学生小林当天早晨六点就起床,想要在这个特殊日子成为“枣糕王”的第一个顾客。本硕连读的六年,她一直光顾这家店铺。
小林没有放弃的意思,低下头开始编写长达两百字的短信,希望以情动人。
15分钟后,陈立回复了寥寥数字:很抱歉,已做决定,望理解!
最艰难的决定
那或许是陈立十年来最难熬的一个上午。
“你要知道,没有人会放着有生意却选择不做,”陈立神色凝重,“这个决定是经过再三权衡的。”
陈立是在4月3日凌晨2点做出这个决定的,距离2日结束营业过去一个半小时。
4月2日,五道口枣糕王门口的长龙图片在网上流传,队伍在店门口的人行道上蜿蜒了几圈,一位在队伍尾端排队的顾客在三个小时后放弃,因为“队伍几乎没动”。
其实不是队伍没动,而是按照当天一人两份的限购量,枣糕王每小时的加工量是72份,也就是说,三个小时过去,在约220人左右的队伍中,只有108个顾客离开。接近尾端的客人预计再等三个小时,才能买到枣糕。
当晚22:30分,原本是枣糕王打烊的时间。可门前依然是二百多人的队伍,陈立扩大了多年来雷打不动的供应量,延长关门时间至00:30分。23点左右,陈立从队伍前端开始依次向顾客分发号码牌,并告知顾客,由于枣糕数量有限,未拿到号码牌的顾客便不必再等。
这也是陈立几年来的收工程序:几乎每晚,枣糕王都供不应求,陈立总是提前分发号码牌,避免顾客空等。
出人意料的是,2日当晚接近凌晨时分,队伍尾端未拿到号码牌的客人依旧不肯走,陈立连续五次走出店面解释,“嗓子都喊哑了”,仍有50多人不愿离开。
陈立无奈,只好安慰客人,明日可早些来排队。
人群这才散去。
枣糕王的工人们累坏了,从上午8点,他们已经连续工作16个小时。工人们询问陈立,3日能否晚些开张?
陈立没有说话,坐在凳子上不停地抽烟,这几天的“火爆”生意并没有给他喜悦,反之是巨大的压力。城管曾来提醒,门前人一多,小心安全隐患。
他计算了第二天的供应量,按照供应速度来算,中午12点以后来排队就是无效了。
根据2日晚上的经验,人群很有可能是劝不走的。而陈立认为,自己并没有能力掌控局面。思考再三,他最终决定,4月3日将不营业。他深知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将失信于顾客。
对于提前关张的决定,陈立至今没有后悔,“这算是个最不坏的决定吧,一旦出了什么事,是我无力承担的。”
技术工的思维
7年前,决定做枣糕生意的时候,陈立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河南农民家庭,陈立小时候的记忆,“都和饥饿有关”。父母共育有12个子女,但是6个孩子先后夭折。极度的贫寒使陈立深感生活的压力,从小就知道自己必须奋斗。
高考失利后,他来到北京西四环外的长城机械厂,成为一名技术工人。1993年,他学了一门家电维修的手艺,便盘下了成府路45号,也就是如今枣糕王的店面,在这一呆就是13年。
他有生意头脑,上世纪90年代,家电是金贵的物什,家电维修自然有利可图;后来家电不再值钱,陈立便转行做食品生意:煎饼、栗子、绿豆糕,无论卖什么,他的生意总是很红火。
他将这归功于技术工人的思维,通过对食品加工方法和工序的分析与试验,调整出自己的一套方法,总能做出味道与口感出色的产品。
后来的枣糕王就诞生于陈立的这一套方法。2009年,靠着在网上查询枣糕的配方与做法,陈立先自学成了枣糕师傅,与做枣糕生意的商家聊了聊,与爱吃枣糕的顾客聊了聊,又花时间研究了下枣糕的制作方法,他最终对这道工艺做了六个方面的改良:辅助工具的配置和使用、原料的选择和配比比例、温度和时间的反比关系、细节工艺、松软度和香醇度的持久性。
这也是他后来开班授课的主要内容。在枣糕王店内的墙上,贴着一张A4纸,上面打印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下方留有陈立的手机号码。
枣糕的火爆
枣糕王声名鹊起,口碑相传。几千人先后前来求师,其中一大部分开起了枣糕店,据陈立说,北京如今的枣糕店铺中,有八成左右的店主都与他有着直接学习或间接学习的关系。
如今的五道口,每日至少八万的人流量,使得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地段,沿街店铺租金水涨船高,但仍有无数商家趋之若鹜。五道口的店铺以平均每半年换手一次的速度更迭,数不清的商家在一轮又一轮的新陈代谢中死去,枣糕王屹立不倒,店门前数年如一日的长龙成为五道口的奇景。
这些并没有推动陈立盲目扩张,早在2010年前后,就不断有人上门提出愿意帮陈立搞加盟连锁,但都被他一一拒绝。
“就算要扩张,我也只搞直营。”陈立对自己的经营模式十分自信,在他看来,加盟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没有能力和精力保证加盟店的产品品质。“枣糕配方没什么特殊,但对工艺要求极高”,陈立知道,他的枣糕好,是因为他能吃苦、又勤劳。
枣糕王的独特口感,除了陈立在六个方面的改良突破,原材料的选择和半成品的制作是其关键所在。陈立为此付出了每天至少10个小时的劳作,“这不是普通人能坚持的”。
七年来,陈立坚持亲自进货。每天,他需要一个人运输六百斤原料。他还坚持自己煮枣,用60cm直径的钢桶煮,一天90锅。强大的体力劳动,致使他每日起床都感觉肌肉关节酸痛,神奇的是,只要一干活,半个小时后,酸痛便会缓解,“不干的时候反而严重”。
之所以坚持亲自准备原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枣糕质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控制成本。日售1600斤的业绩看起来庞大,但枣糕是薄利产品,据陈立透露,除去房租、人工等成本,枣糕王每日的净利润是700到1000元左右。
枣糕王的冷静
多节约一些成本,手头就会更宽裕一些。陈立是3个孩子的父亲,开销并不算小。
在媒体的报道中,他不止一次强调自己是一个重视家庭的人。他与自己的两任妻子都因个性不合而分开,共育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已经念大学,两个小儿子分别由陈立和陈立的母亲抚养。
他自称是个控制欲很强的父亲,在孩子成人前,人品与学习必须督促,所以,陪伴孩子的时间是雷打不动的。每天早晨六点半起床,料理儿子的穿衣饮食,送他上学,接他放学,照看功课。剩余的时间用于制作枣糕半成品、进货送货、关店盘账,还常有授课教学。
一年到头,陈立只有春节六天的休假,每晚平均睡眠5小时。
枣糕王的店铺面积至今依旧只有14平米左右,作坊模式。前四分之一是销售区,一到两个工人负责收钱、装袋,后四分之三是加工区,几个工人负责制作、烘培。
有人讥笑陈立坐拥如此强大的品牌效应却不扩张,是“没脑子”。有人质疑陈立坚持小店面运作是为了营造“饥饿营销”。也有人觉得他的枣糕并不好吃,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排队,纯粹是盲从。陈立对此不以为意,他露出了取笑的神色,“我能做到今天的成果绝不是没脑子,恰恰是我有自己的考虑,所以不会轻举妄动。”
他不是没想过扩大店面,希望在五道口多开一两家连锁店,只要相隔不远,他就能够通过监督管理,保证枣糕的质量。这些年来,他也不止一次有机会盘下相邻的店面,但是在这里盘店的人也都不简单,有很多难以控制的因素。
现在,北京不少枣糕店用的是“枣糕王”的名字。对于没有公司化运作,没能将“枣糕王”的名字注册,陈立并不在乎,“这不重要,只是分一杯羹的事。”按照设想,他希望直营式连锁,“我对管理有信心,但我的时间精力真的不够。”
“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做一件事时必须是专注的。”陈立说这些的时候,眼神里有光。
我应该道歉
采访当天,陈立拒绝了去咖啡馆的提议。
他提着一个紫色的保温杯,将我带进了一家快餐店的角落,“我从没去过咖啡店,去那儿别扭,我只喝茶。”
这是一个节俭的男人,除去饮食和房租,日常固定的开销能够简单计算出来:他爱抽烟,每个月200元的香烟开销,每年购置一双鞋子,100多元,每年购置两套衣裤,400元左右。
谈话间,他的国产手机不停响起,大多是谈合作,他总是简单地抛出几问:有店面吗?会技术吗?如果对方只有资金,而回答都是否定,他会毫不犹豫地打断、拒绝。“只有钱是做不好事的。”陈立说。枣糕王7年以来的辉煌,一定程度上带给了陈立成就感,“说一点没有是假的,”他笑了,但马上将表情收起,“但我还是以平常心要求自己,把事情做好是最重要的。”
大约半个月前,房东仓促通知他终止合同。这使这个一向沉稳的商人乱了阵脚,根本没有时间寻找合适的店面延续。他承认,离开成府路45号的时候,他有不小的失落感。
结束营业后的这两天,他在厘清思路:究竟是继续作坊式运作还是规模化运作呢?陈立并不着急马上开店,相反,他希望利用这段难得的空闲仔细思考、算账。他拥有扩张的资金,对管理与商业逻辑也有信心。
他曾和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女儿深谈,女儿惊讶于父亲的讲授——以自己的商业运作为例,陈立却将财务管理课程的要义一一展现。陈立语速、反应极快且思路清晰,在他的表述中能够听出,他对于自己判断与能力的极强的信心。
我提出,一定存在比提前结束营业更好的方法来规避安全隐患,比如留出一部分销售量送给剩下的顾客品尝留念。这样既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又能安抚顾客的情绪,还是一次不错的品牌宣传。
“对!”他拍了一下大腿,终于在这次谈话中否定了自己,继而大笑,“我毕竟还是不够聪明!”
提前结束营业的决定,使他伤害了一大群赶来捧场的老顾客,他对此深表歉意,“我确实是应该道歉的。”
结束采访后,我陪他在成府路45号的玻璃窗上贴上了两张A4 纸,上面印有陈立新开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这是他昨天与女儿商量出的“好法子”,上面写着:
“尊敬的新老顾客,如果您愿意关注本店的新址,请扫下面的微信公众号,谢谢!”
本文为每日人物(ID:meirirenwu)原创,尊重原创,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