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闷闷
茶有多种,白茶、绿茶、黑茶、红茶、黄茶……它们如人,有着各自的性子秉赋,《神农百草经》里有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照此记载可以延伸出,茶本为自然万物中一物,吸取了天地日月精华,汇聚了名山大川的灵韵之气,后经人采摘回去,翻炒搓揉烘焙等工序下来,成为通行饮用之物——茶叶。粮食满足于饥饿,丝麻满足于寒冷,这些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每天需要每天应用,不会因为四季安详或窘迫而废弃或复兴。茶满足于人的是什么?这得从不同茶的不同性状说起。
识茶: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茶
茶的品类性状不同,与人容貌一般。经过手工加工后,茶体本来稀薄清淡的,茶叶茶饼的肌肤就很蹙绉;茶体本来浑厚雄壮的,茶叶茶饼的肌肤纹理就结实内敛;当天制成的茶,隔夜后颜色就会发生变化,点点汤色的变化更是精妙,说其复杂简单皆可,换句话说应为丰富多彩千变万化。
人的性情不一,茶的性情也不一,如何才能在这样不一相异里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茶,这才是关键。茶不是死物,从上面就可以看出,它是活泼泼的生命,活物就存在纯情内在的真实,人也是如此,不管平日如何,逼仄说在夜深人寂时,冲泡一壶自己欢喜的茶,从喉咙而入,浸润整个身体,慢慢品慢慢渗透,焕发的不仅是身体里已老化迟钝的感官,更是感官引申下的精神层面。
与普通茶不同,白茶是独特品种,其枝条舒展明显清晰,芽叶莹薄如蝉翼,因当时斗茶以白色为胜的标准,所以向来被民间茶人看重,并称之为茶瑞。据《大观茶论》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长,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建安‘茶之名有七’,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白话解释就是,白茶是在山崖林圃间顺其自然地生长的,非人工栽培可以得之。
白茶起初只是小品种,稀罕珍贵可想而知,专门生产贡茶的茶园茶家里,有白茶树的也不过四五家,每家不过一二株,自然每家也只能制造出一二块茶饼。白茶树生长出的茶芽数量不多,特别难于蒸茶和焙火,在此过程中不能有任何失误,否则茶叶的品质就会和普通茶芽制成的茶叶一样,丧失掉特有的性情。
下面这个记载最有意思:东汉时期,有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产的茶去拜访儒学大师许慎,不成想遭遇了门丁的为难。等待困乏之余,尹珍就拿出怀中茶来咀嚼,不多时整个府邸便充溢着茶香。许慎闻之,踱步寻其源头,找到尹珍这里,将其带入书房,泡茶观赏。水中茶叶鱼样悠然自如,更如女人身着的丝带,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明亮碧绿,品之清爽醇厚,有淡雅甘苦,在口中又即刻生津。
现今说法,白茶属发酵茶,传统名茶之一,由于千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采摘及制作工艺自然随之变化,如今多采摘后不杀青揉捻,只要晾晒或文火干燥。自此便可看出,白茶无论其外在形貌和内在秉性,加之生长于秀楚南方,皆属温和清凉之物,养生功能更不用说。
绿茶被称为“国饮”,从字面意思就可知晓,不知觉中会有清爽之气迎面袭来,其产地丰富,样式品类多样。从文字记载看,蒙顶山是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绿茶起源于巴地,据《华阳过之——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巴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由此及结合现今情况来看,绿茶产地主要还在南方,包括陕西亦在陕南的安康汉中一带,南方的温婉娴静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青绿的养生保健功能更不必说,提神清心、清热解暑、解毒醒酒、消食化痰等。那么有人就会问,南方生长出的茶,北方人是否不喜欢?此话非也。北方的粗犷也需要这样的细腻柔和。古人就曾说,人身体最佳的状态是阴阳相合,所以南北的脾性在身体里会相辅相成,促成一种绝佳相适的状态。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以相宜的茶树新芽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系列工艺制作而成,加工过程中会发生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茶多酚减少百分之九十以上,茶黄素、茶红素等新的成分得以产生,香气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汤、红叶、香甜味醇的特征。我国红茶品种最为著名的为祁门红茶。红茶鼻祖在中国,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明朝时期福建武夷山茶区茶农发明,为正山小种。红茶适合的环境为气温高、降水足、土壤呈弱酸性,红茶像热肠之人,热情又浑厚,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包容性极强。
黑茶因成品茶外观呈黑色而得名,属于后发酵茶,主要产区在湖北、湖南、陕西、安徽、云南、四川等地。传统黑茶所采用的黑毛茶原料,是紧压茶的主要原料。黑茶按地域分布,陕西黑茶名列其中,陕西黑茶其实就是泾阳茯茶,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因在夏季伏天加工制作,蒸压后形成砖状,故称为“茯砖茶”,工艺很是复杂精细,多达二十九道。
泾阳地处陕西中部,在泾河之北,亦是“八百里秦川”的腹地,加之具有大量古色古香的园林,这无论从地理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造就了泾阳独特别致于其他地方的茯砖茶。泾阳虽然不种植茶叶,但其地理位置为其带来了与茶相处的巨大机缘。自汉代起,泾阳就是“官引茶”的集散地。在漫长时间的推移过程中,茶商偶然中发现茶叶中生长出的金花,因金花的生长代谢极大地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茶商在此基础上不断摸索总结完善工艺,最终形成“三不制”这无法复制的条件。
以上简单介绍了几种茶叶,为的就是让大家了解到不同茶叶具有的不同品质,还有就是由何形成这般独一无二的品质。陕西泾阳的茯茶在制作中就凝聚了陕西的厚重与古朴,从起初的选择原料,到备水、熬釉、发酵、捶打、干燥,皆在表达着蕴藏于其内的陕西人的豪爽宽阔。就拿日常饮食来说,北方人吃面,南方人吃米,面食消化起来要比米饭艰难,茯茶正好有极强的助消化功能,由此也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及闲聊时的最佳饮品。如今生活中物质条件不断丰盈,生活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次的消费。陕西茯茶历史悠久,但不幸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中断了几十年(但茯茶余脉仍在秦地民间继续),人们的记忆随着时间推移,茯茶的人事兴衰也就显得隐隐绰绰,少有人问津。直至进入2000年后,才有人重新记起并投入到实际的探索寻摸阶段。
陕西所处的位置很是神奇,依据地势走向及纬度高低,自然而然分成了陕北、关中、陕南三块区域。陕南靠近四川,位于秦岭以南,气温相对来说较高,暖湿气流充足,山清水秀就很是理所当然,人身处其中,与万物同乐,共享天地气息、日月精华的浸润,这里的人多生得秀气白净,看着看着你就会想起绿茶的模样及泡开后的气味、色泽。人总是把自己看作万物的灵智,其实,仔细盘算,人也不过是世间一株植物,从孕育那刻起,就在形成各自的模样,到了降生时就得降生,然后一岁如何三岁如何五岁八岁如何,皆有其特定的规律,只有每个人的性子无法依断,变化万千式地存在,小时怎么样并不能武断判断长大后就如何。
北方人在秦岭以北,气候干燥,黄土层奇厚,降雨少,天地间光秃而又宽阔,更有千沟万壑的景象,这是进入西北的景象,这里的人们就生得高大威猛,性格直爽,行事干脆利索,由此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服饰文化。因为气候干燥,这里的人们平时饮用水较少,长此以往养成耐热耐寒耐饥渴的生理机能,身体对水分的需求量因长期的外在环境减少至与其相平衡相适应,再往北走,出现戈壁沙漠,水会紧缺,在此生活的人们耐高温耐严寒耐饥渴的能力越来越强,吃食的主要特点就是便于携带又耐饱,所以西北地域的人喝茶,有人会喜欢与此相反的绿茶白茶青茶,有人会喜欢与此相得益彰的黑茶红茶,这个没有硬性规定。包括南方也是,越往南走,暖湿气流就越丰盛,潮湿闷热成为日常,在此生活的人们则需要更多的清凉或安身静心的茶饮,当然也有可能会喝陕西的茯茶,总体会与其特有的环境气候相适应。
喝茶与穿衣吃饭道理相同,不管衣服是华丽还是素朴,饭菜是山珍海味还是粗茶淡饭,也无论是白茶还是红茶、黑茶,穿起来、吃起来、饮用起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茶对于每个个人来说,其本质并没有优劣之分,高低优劣上下只是针对大众的划分。去找一款与自己身体心灵知己的茶,何尝不能饮用出高山流水般的优美深远意境。
煮茶:独具陈香,一款能喝的古董
煮茶是门大学问,如何才能把茶叶里氤氲的无形深意,或说是能与形而上的精神灵魂相融合的精华提炼出了,古人已经做了细腻精致独特的研究。由茶叶本身到外在到与之接触的器物,再到同时起着关键作用的人,还有便是喝茶的处所及陪伴的孩童,皆有讲究。待这些全都齐备了,煮出一壶好茶,完全彻底地攫取千年百年的历史积淀沉韵就不再遥远。
茶叶是世间的自然之物,享受了天地的滋养和艺术大师身体手温的抚摸,一切的修养皆在那片片叶子里,想尽一切办法保留原始的味道。煮茶是笼统的说法,就如古文里的“三”,多时在指多的意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个,那样就逼仄狭窄了意思。煮茶里包含着泡茶,各类茶品质不同,需要的水温自然不同,所以对于“煮茶”二字要具有正确的认识,宽泛思想其意思。接下来我们将一一解读煮一壶好茶所需要的条件和因素。
水是煮茶的重中之重。“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茶论也”,这句古人之言高度概括了水对于品茶的重要性,水与茶是紧密不可分的。还是那个话语,与茶相交融相接触的皆是有生命有个性的,其年岁皆不等,这就有了复杂性,要想找寻到最完美的结合,那就得不断探索寻摸。自古以来爱茶之人皆对泡茶的水看得甚是重要,所谓“水为茶之母”,说的就是这个,好水与好茶交融浸泡,不仅能释放出茶体里全部的香味,更能体现出一种无独有偶的茶道精神。
那么,何为好水?宋时成书的《大观茶论》里写道:“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其中的“清”,应为择水之最基本要求。清,说的是水质要清澈透明;轻,则说的是水要为活水,经常流动循环,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软水,含镁钙离子少,用其泡出的茶汤,色清明,味道混然醇厚。甘洁,古人多认为水甘甜为美,而经历过冰寒过程的水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多处描写过“融雪煮茶”。读过《红楼梦》的话,你肯定会注意到,其第四十一回妙玉给宝玉煎茶吃,黛玉与妙玉有段对话。黛玉问:“这也是旧年蠲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即使我们不知道当时泡的茶有多妙多有趣味,但可以想象,梅花上的雪必然沾染了梅花的韵味,然后与茶相融合,定是一番别致好滋味。白居易《晚起》诗云:“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陆游《雪后煎茶》诗云:“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荈赋》中也说:“取水就取岷江中的清水。”唐庚《斗茶记》中认为:“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新。”几者异曲同工。
有种说法,认为名山之上就会有好茶,顺延而下,名山之上也就会有好泉水。对此说到底该如何品酌,得看各人所思所想。有人会说,既然活水好,那瀑布、波涛之水如何?有人做过研究,这样的水苦涩浑浊,不能饮酌,大概是因为过度的激荡,反而损害了水质。后来研究水的专著也应运而生,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宋代欧阳修《大明水记》、明代徐献忠《水品》、清代唐蠹仙《泉谱》,对天下水的优劣不住评判,争论上千年,至今无定论。
有时好的泉水不能随取随用,这就出现了贮水,这里面也有大讲究。每次取回如意之水贮存在瓮里,其中有一点是万不可为的,就是瓮不能是新的,若是新的,则瓮体中的火气还没有退除,容易破坏完美水质。贮水器皿最好是一直用来贮水的,而中间或前后没有别的用途。古时多用木桶贮水,水性其实忌讳木性,五行相生相克里不是有“水生木”的说法,两者若长期接触,则会生出第三种物质,所以选用瓷质容器贮水最好。贮水器具的盖子还须盖好,最好用泥封上,取用时再打开。舀水还有“舀水必用瓷瓯,轻轻出瓮”的说法。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一马虎就会影响一壶茶的整体滋味。
水若不好时该如何变好呢?这就出现了洗水。明代《煮泉小品》中说:“移水以石洗之,亦可去其摇荡之浊滓。”这里说的是用石头洗水,其实这里的石头起到了活性炭过滤的作用,最好用白色的石头,放在容器中,把需要洗的水从上面倒下,下面有器皿接水,如此反复多次,水质就会变得清澈甘洁。还有其他方法,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描述用炭火洗水,冬雪降落,用大瓮存储,放十几颗鹅卵石,然后放入燃烧的炭块,这样可以消杀掉水中的细菌、虫子。据说,乾隆皇帝特别推崇一种用水洗水的方法。当时交通不便,泉水运送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发生变质,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泉水的本质是高级的,运回来后就用更上等的泉水洗,使其恢复原有的甘冽。
自汉唐以来,饮茶法大致经历了五种变化。一是煮茶法,就是把茶叶放进器皿中烹煮,这是唐代以前的方法。二是点茶法,这种方法从宋代斗茶发展起来,后被广泛接受。三是毛茶法,适合山里居住的人,具体方法就是把茶叶和诸多干果放一块,拿沸水冲泡,边喝茶边吃水果。山里水果和茶叶都新鲜,随采随泡,其乐无穷,妙哉妙哉。四是点花茶法,为明代人所创,说的是把各种花蕾放入碗底,沸水冲泡,花蕾在水中绽放,香气弥漫,此法可以得到视觉、味觉、嗅觉三重享受。五是泡茶法,明清时沿用至今,最为广泛接受的一种。各地人生活习惯不同,泡茶方法自然也不同。总的来说,能让茶味尽发,茶色显露,就算泡成功了。茶的浓淡要根据个人口味自行调节,茶总的品质属俭,所以水不宜太多,多了味就太淡薄,一碗茶喝一半就觉味道不好,再加水,味道就更是不对。茶中味道甜是槚,苦的是荈,入口时有苦味,喝下去后却又有余甘,这才是真正的好茶。
除过水的因素外还有火,火候的掌握也相当重要。古时没有现在这样的科技,温度可以设定调控,全凭感觉触觉。烧火材料用坚实的木炭,但是如果木炭的木性没有去尽,燃烧过程中就会有余烟跑出,浸染到水里,这样热出的水自然就废弃。所以,在煮水前要把木炭烧红,除掉它的烟和火焰,然后加上火力旺盛的木炭,这样就容易煮沸。木炭再次烧红,煮水器具放上,用扇子快速扇,持续一段时间,这样煮出的水才称得上好水。
古人对柴薪木炭也是特别讲究的。《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对柴薪选用做了详尽与严格的规定。他认为使用不同柴薪煎煮的东西对患者的病体有不同影响,比如,八木者,松火难,柏火伤神多汗,桑火伤肌肉,枣火伤内吐血,榆火伤骨失志……建议根据薪柴不同效能煮药,煮茶亦同此理。
对于煮茶,陆羽提出“三沸”说,对水的三次沸腾时间做了严格精细的界定,具体为:水煮沸,冒出像鱼眼睛样的气泡,且有轻微响声,此为一沸;锅边缘有连珠样的水泡往上冒,此为二沸;水彻底滚沸,波浪翻腾,此为三沸。三沸多用眼睛判断,到宋代出现“点茶候汤”,全靠灵敏奇妙的听力,完全是考验煮茶人的技艺。之所以对水的温度把控这般严格,盖因水太熟茶就会沉,换句话说,就会把茶的生命烫伤甚至死亡,水如果太生,茶的生命就难以被激发唤起,温吞吞漂浮在水面,只有把握好水的生熟和茶的生命特性,两者你我相融相合,才能泡出茶的色、香、味。南宋罗大经《茶瓶汤侯》记载了倾听煮水的技巧:水初沸时,如砌虫声卿卿万蝉鸣;忽有千车稛载而至,则是二沸;听得松风并涧水,即为三沸。
纵然说了这么多,依然有不同见解,认为一壶茶只能泡两次,一次时味道鲜美,二次时味道甘醇,三次时味道就要尽了。对比这三次浸泡,许次纾把第一泡比作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第二泡比作刚刚嫁人为妇的小家碧玉,第三泡比作孩子成群,为妇多时的半老妇人。
以上说的种种方法及水、火等因素,对于煮饮泾阳茯茶来说也是同样重要。茯茶属于黑茶紧压茶,从制作工艺上就能看出其古朴浑厚:先从黑茶产地选得最好的茶叶,拉运回来放在库房,制作时先要称茶,取得适量的茶叶原料,启用备好的水,然后熬釉翻炒,翻炒过程不能有丝毫马虎,不能因为省事就把釉加倒的多,但少了也不行,一步差步步差,即使到最后一步也不能马虎。茶叶翻炒好后,再倒在模具里捶打,成形后封存,紧接着摞封、验封、干燥,但这不算完结,此后还须倒仓几次。据现在茯茶制作工艺传承人讲,细致完整工艺多达二十九道。这一切正如我们在前面说到的那样,泾阳之水、泾阳之人、泾阳之气候,此三者最终成就了泾阳茯茶的特殊品质。
制作好的茯茶年岁不等,老的上百岁,年轻的三五岁。在仓库放置期间,有一个空间放置的是老茶,用老茶带新茶,空气中多弥漫着老茶的茶香,一点一点地浸润进新茶,新茶身体里的因子会与老茶身体里散发出的因子相遇,这一切又会发生什么样的碰撞,可想而又不可想。就是这样的茶叶,做好少则放三五年多则百十年。绿茶、青茶、黄茶多是追求新,比如平日里说的春茶,越新产的茶越好。产的茶分今年的还是去年的,如果放置两三年,储藏的环境再不讲究,茶叶就变的干嗖无味,那可谓是老茶中的老茶,风、阳光、空气已然偷走了茶叶中的精华营养,即使包装的再好再密封,环境不匹配也是徒劳。
茯茶的来由有一种传说,将的是南来之茶在泾阳之地,落入泾河,或遭受雨水淋湿,最终意外地产生了茯茶。这种种浪漫或偶然不经意因祸得福的说法,多停留在传说层面,还值得进一步考究。不管怎样,运送来的黑茶遇水后,本想已是发霉完结,无法保全本有质地,谁想,在水与茶叶相遇,加之泾阳的地理气候环境,茶叶中生发出对人体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金花,这是自然生长。人们发现后细致琢磨,研究出金花生长出的具体条件,比如温度、水、翻炒、熬釉、干燥等,也就是今天那细致入微的二十九道工序。
煮茯茶是门细致活,很是看重喝茶人与茶的缘识和素养。前面我们说过其他茶类的主要饮用方法和中国自古以来的五种用茶方式,现今人们常用的便是其中的泡茶法。但茯茶与普洱等皆属黑茶,黑茶喝法大致也有五种。第一种便是传统喝法,即取适量的茶,壶里加注与茶相适应的水,待水一沸时放入取好的茶,再煮一沸后,剩下的一沸温火煮两三分钟便好;第二种是凉茶饮用方法,把茶煮好,滤去残渣,凉后饮用或放入冰箱冷藏,如此效果更佳;第三种是盖碗冲泡喝法,用紫砂或陶瓷的盖碗,取适量茶,倒上沸水,第一遍洗茶,倒掉后冲入沸水,待茶汤香味弥散出便可饮用;第四种是功夫茶喝法,用喝功夫茶的器皿方法饮用即可;第五种是奶茶冲泡法,把茶煮好,放入一比一的奶汁,便可喝到西域的奶茶。这样说下来,其实茯茶的喝法应该还有多种,这就像是一个探索不尽的宝藏,只要有心寻觅,哪种喝法不是规定,只要适宜自己就好。现今人们多是煮泡两种,煮的话用电,不会出现古时烧柴薪,要是用明火也是酒精灯。至于温度控制也是随心而为。
喝茯茶不管是煮还是泡,定要用心。煮泡的时候不能因为有事或闲聊导致三心二意,最终忘却了时间和沸腾状态,水白白煮了两三遍,茶放进去也煮了四五遍,这样就会适得其反,喝到的是寡淡无味,色泽也显得黏稠不堪的茶。此前我们就说过,茶如人,有生命有性格,它要那个你偏给这个,它要这个你偏给那个,这样如何使得,得到的不是满意的自然要发脾气赌气,最大的问题是不符合的条件会伤害到它最为纯粹的本真。
日本的冈仓天心写过《茶之书》,九鬼周造《“粹”的构造》,不可否认的是日本把唐朝的东西学得真到位,而且还加入了自己的特色。《“粹”的构造》里主要是对“粹”的解释和由此而延伸出的自然艺术表现的表达。《茶之书》里写到茶碗、茶流派、道与禅、茶道大师等章节。
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传入日本和朝鲜,元朝以后在中国衰落。现如今,茶道文化在日本非常流行。茶道中的这个“道”字内涵深远,中国美学起源就是道家,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庄子》无一不在书写天地自然与人之间产生或本有的交流沟通,人与天对话、与地对话,与山川草木、与石头河流自然万物里的任意一样对话,能发展到道就是一门艺术,所以喝茶喝的不单是茶,更多的是品酌出艺术以及人生领悟。
拿茯茶来说,陈茶老茶对做茶人、喝茶人都至关重要,他们不会用来饮用,多是收藏。你想,一块已有两三百年历史的茶,就像是经历了不知多少世事,已经活到豁达开阔、无所在乎的境界,这样的茶拿出来饮用真是可惜了,继续留着,其价值意义会更大。做茶人会把其看作手艺的结晶,把它放置在茶坊里,给其余的茶起到引领带头榜样的作用。高度已经竖起,要想超越攀爬,吸收创新是关键。喝茶人会收藏把玩那种年代感、韵味感,放在家中,每每看看,会有说不出的滋味。具有如此时间感的茶叶并不多见,其他几类茶要是放置这么久,直接就会干枯霉烂掉,最终没有任何意义。酒的特性是时间越久越纯正,即使比较低端的酒,茯茶亦是如此。这般看来,具有深邃年代感的茯茶就如古董样,似瓷器、画卷、青铜器等,并且这是款能饮用的古董,照样能泡出陈香持久、清彻红浓的茶汤,抿一小口,那种醇厚回甘绵滑的味道,在唇齿间久久荡漾。
茶器:器以载道,顺其自然自有一片天地
茶叶存储,极为讲究。从采摘到制作的每一步工序及制作好后的储藏,再到喝茶时的每个步骤,每个步骤选用什么样的器具都有说法。茯茶属于黑茶中的一种,其中就放置着中国整个茶类的书写。我们没必要死板教条,说这个就适合红茶青茶,那个就适合黑茶黄茶,简单的改进也许就适合了他物。器以载道,顺其自然自有一片天地,每个阶段所用到的器物皆有生命,说过来说过去,哪个是哪个,哪个不是哪个,最终我们会发现,其实哪个都不是哪个,哪个也是哪个,顺其自然地应用,自会有风景自会有天地自会有神妙之趣。
先说采茶之器。陆羽《茶经》有云:“籯,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籯,实则也叫篮,又称为笼或筥,是竹编器皿,容积分别为五升、一斗、两斗、三斗,它是采茶人背着采茶时用的器物。从字面可以看出,籯的三个别称都是竹字头。用竹子编制的器物好处是自然对自然,不会存在其他怪异味道。而茶叶的吸附能力很强,如果你用带有味道的空间储存茶叶,必然会破坏损伤茶叶本有的味道。再者就是为了采摘的茶叶保持鲜嫩,这就要求采茶时用来盛装的器物必须具有良好的通风透气性,因为茶叶采摘下来也是活物,需要不断的呼吸再生长再成就。
此外,盛放新采茶叶的器物,还要能抵抗重压。茶树大部分在山上,有时地滑不慎摔倒,如果背负的器物没有抗压性,里面的茶叶则会受到摧毁性的损坏,所以人们就选用竹子或藤条来编制带有缝隙的茶筐茶篓。因为茶籯是采茶人采茶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茶农很是重视,每年在采茶之前都会对其进行清洗晾晒,保证清新无异味,平时也绝对不会用其盛装其他东西。稍微往外延伸一些,顺便感受下采茶场景中的那种美感,想象茶农们走在茶树之间,采摘后小心放置于竹篓竹筐,有不少文人对此场面也是赞赏不已,比如陆游就曾写过:“采茶歌里春光老,煮茧香中夏景长。”还有唐代的温庭筠,写道:“醉后楚山梦,觉来春鸟声。采茶溪树绿,煮药石泉清。”
茶叶刚采摘下来,茶香还没有显露出来,这时就得借用火力来焙炒,来催发。茶叶本性不耐热,所以翻炒的时候不宜过量,放置太多翻炒起来困难且不均匀,若是火候把握不好,茶叶长时间停留在锅中,炒得过熟,茶香散失不算还会造成茶叶枯萎泛黄。再者翻炒茶叶的锅千万不能用新锅,新锅铁腥味太重,即使经过前期的去除也难以彻底,若是此味进入茶叶,所有茶叶将付之一炬。
炒茶自然对火候也有很大要求,这在上面的煮茶时已提到些许,这里要说的是,千万不要用树干树叶来做燃烧材料,因为树干火力太强,树叶又容易熄灭,很是不稳定。这个过程很是考验炒茶人的技艺,温度要控制到恰当好处,全凭多年经验与感觉。茶叶、锅、火候、手法、炒茶人几者要做到合一,也就是道家说的天人合一式的最高境界,其难度可想而知。除炒茶外还有其他法子,比如岕中制法,岕中制法不炒,而是用蒸,这与茯茶制作有些相似,茯茶中有道工序就是经过渥堆发酵、熬釉、翻炒,要制作砖形时,需要茶叶的软化,其实这里的岕中制法就是软化茶叶。
在唐朝,唐人制作茶叶有七道工序,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其中蒸而不捣者为散茶,捣而不拍者为末茶,唐人最重视炒茶和焙茶,宋代人们更重视蒸茶。蒸茶完了便是捣茶,有记载:“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用白话解释就是,杵臼,又叫碓,用于捣茶最好,杵臼使用的历史非常久远,新石器时代就出现,起初是捣杵粮食,后来随着发展,用途广泛起来,出现了捣药罐、蒜臼子。唐代诗人张籍在《太白老人》中写道:“洞里仙家常独往,壶中灵药自为名。春泉四面绕茅屋,日日唯闻杵臼声。”《红楼梦》里大观园中也常有记载,比如,大小乳钵四个。
《大观茶论》中有章节说罗碾,也是用来细碎茶叶,讲到茶碾用银制造最好,熟铁次之,生铁制造的因为没有经过淘洗捶打等工序,偶尔还会掉落黑铁屑,危害茶叶的色泽品质。碾槽要深且陡峭,碾轮要轻薄锋利,这样就能够正好在中间运转,然后用罗把碾碎的茶叶罗筛,经过多次罗筛,就会出现细腻润泽的茶末。
《茶经》里还写到——规、承、檐,实则为唐代制茶的第四道工序——拍茶。简言之,就是把蒸熟的茶在没有凉却之前,赶紧放在杵臼中捣研,成为泥状倒入规中,然后重力拍打,成为一定形状。那时模具通常用铁做成,茯茶有道制作工艺就是捶打,在模具里捶打,最终成为砖形。此模具现今用的多是木头。拍茶时要在茶模具里放上布檐,表面光滑细腻,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等茶泥紧密凝固后,能轻而易举地取出来。檐布之下放的承,其实就是固定模具的,来保证拍打模具时模具不胡乱晃动。这与制作茯茶捶打步骤里的固定模具的木棍一个作用,也是来保证模具不随意摆动的。
茯茶制作好后,喝时需要工具,不然整块坚硬的砖茶真会出现老虎吃天无法下手的尴尬局面,现在一般在购买茯茶时,里面就会附带着相应的工具,今人把此物称作茶刀,顾名思义就是切割砖茶的刀具。对此,古人叫法不同,叫作棨,陆羽《茶经》曰:“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穿茶就是给茶穿洞,和切割茶一个道理。按此顺序往下就是扑,“扑,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为便于运输,把茶饼穿起来。“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这不禁让人想起茯茶发花干燥时的不断倒仓,因每个仓温度、湿度都不相同,根据茯茶的状况在几个仓之间来回倒替。
煮茶肯定离不了炉子,古人称作风炉,材质多为铜铁,也有泥土石头的,模样形状好像古代的鼎,壁厚三分,炉子下方有三只脚,铸了文字,分别是:“坎上巺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圣唐灭胡明年铸。”之间开三个通风漏灰的口,三个口上又有文字,羹陆、氏茶,就是伊公羹、陆氏茶。陆羽当时说的茶具并非今人以为的茶具,期间包括烹茶、品茶用到的所有器具,有风炉、碗、釜等二十四种,对于古人来说,喝茶不仅仅是喝茶,也是在完成一种仪式,茶的气味、形状、色泽所给人带来的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回味无穷为物质享受,而在泡茶煮茶摆弄这些器具的过程就是精神享受,充分结合发挥理解何为身体小宇宙、天地大宇宙。喝茶喝的是文化,不是徒有其表的附庸风雅更不是感官肤浅需要的解渴,看似繁琐的步骤,实则隐藏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就像在大山里,享受不是固定的,而是随心所欲,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风炉可以追根溯源到唐代,画家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中绘制的茶炉与陆羽提到的基本一致,皆为三足、直身,底部有通风口,上面开口有三个距离相等的支座,可以放置茶釜。宋代以后茶炉多用铜为原材料。元代茶炉制作工艺更是纯熟精美,就有著名的姜铸茶炉。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里记载,元代杭州城里有姜姓妇人,平江有叫王吉的人,他们铸造的茶炉精巧至极,深受当时人追捧,明代就更讲究,且分的更细,有专门煮茶的茶炉,还有专门烧水的汤瓶,多称为茶炊。
有意思的是,这种与茶结缘的器物不仅中国人喜欢,传到日本也颇受欢迎。有史料记载,宋代一些禅寺中使用的风炉日本和尚十分欣赏,就带回日本,如今在日本已找不到中国传入的风炉,但茶道中使用的茶炉一直是中国的样式,例如,鬼面风炉、朝鲜风炉、璃球风炉等。风炉燃烧时,难免要不时把火拨一拨,这个也有专用工具,被称作火箸,通俗叫法为火钳子。虽然是简单之物,主要重视实用价值,没必要在上面雕饰勾勒,但有些讲究的茶人还是会对其加以装饰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宫廷茶具里就有一个系着银链的火筋,顶端雕有花纹,做工很是精细。
茶壶茶锅,不能用急铁铸就,也就是今人说的生铁,铸造茶壶茶锅要用用坏的农具,铸造的时候,要在外面抹沙,内侧抹上泥,抹泥为的是光滑,抹沙是为表面粗糙促进吸热,锅边沿宽,有助于延伸,锅脐要长且在中心,烧水时水就会在中心沸腾,水沫容易上升,水的味道就醇美。还有用瓷和石头做茶锅的,从外表讲也好看雅致,但不坚固不耐用。用金银做茶壶茶锅的也有,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太过奢侈,不易普及,所以从普及实用角度来说,还是铁作为原材料好。
耀州自古就出瓷器,因此从耀州窑里出土好多唐代陶瓷中就有不少陶釜,他们体型品类不一,可以看出这些釜制作的时间不同,表现了各个时期的审美观念。晚唐五代时期,耀州窑同时制作了一种单柄罐煎茶器,这种器具不但可以煎茶而且可以当做茶壶用。
瓢,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有的是将葫芦切开制成,有的则用树木挖成。《荈赋》里说“用瓠舀取”。瓠就是用葫芦制成的瓢,口阔、身薄、柄短,在陆羽的描述中,瓢也属于二十四器之一,严格讲应该是用来舀水的。到了宋代,《大观茶论》里记载,人们雅称此为胡员外,可见也是用葫芦制作而成。
如今煮茶泡茶不管是青茶绿茶还是黑茶,多用三种材质的茶具,一种是玻璃的,一种是瓷器,一种是陶器,且茶具无非也就是通行的那几样,茶壶、茶碗、茶杯,功夫茶茶具比较多,分的也细致,什么器物放茶叶,什么器物夹取茶叶,什么器物煮茶,什么器物泡茶等,都有相应的物件。现在的人多用的玻璃材质的茶具,其优点就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已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品酌茶,只求得视觉上的美感,玻璃晶莹剔透,茶叶与水交融出的颜色变化及茶叶舒展的形状随时都可看见,符合了多数人的实际需求。瓷器的话就会讲究些,毕竟从外面看不到里面发生的变化,需要花费些时间来琢磨,茶叶什么时间放进去好,不能多次揭开盖子瞧,那样一个显的不专业,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水温,导致泡出的茶温吞吞,没有淋漓尽致。瓷器的温润细腻,与清淡之茶更符合。
茯茶需要用高温的开水来煮,煮的话铁壶最好,因为铁与茶与水三者会发生奇妙反应,按五行相生原理,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递相滋生、助长促进的关系,即木生火、土生金、火生土、金生水、水生木,金乃水之母。铁壶煮三沸后,稍作停留,倒进杯盏,具有厚重颜色的汤色与清润杯盏相互相应,搭配倒映出可人的感觉。除煮茶选用上述几种器物外,许多人泡饮茯茶,多用碗盏。水在炉上烧沸,倒进碗盏里,头遍是洗茶,二遍开始泡饮。由于碗盏容量小,泡茶人就不住地把泡好的茶通过滤网倒进分茶器,然后分给众人。
这里的碗盏、茶碗皆有大学问,陆羽在《茶经》中说道:“碗,越州产的品质最好,鼎洲婺洲的就差些。”还有说法,认为邢州产的比越州更好。有人就产生了与此不同的看法,认为如果说邢州的瓷器质地像银,那么越州的就像玉,银和玉相比,玉当然要更甚一筹,玉石自然中的精灵之物,银多少要显的木讷呆板,这是一。二是如果说邢瓷像雪,那么越瓷就像冰,常有成语说,冰雪聪明,冰雪经常在一起,假如非要较量的话,那还真是旗鼓相当,这个胜负倒也可以暂且不论。三是邢瓷的白能使得茶汤呈现出红色,越瓷的青能使得茶汤呈绿色,如果泡黑茶、红茶,当然要选择邢瓷,绿茶、青茶、白茶用越瓷合适。这个高低倒也可以暂且不论。
这样说来,第一个的高下也可以拿去。这就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文化有关系,或者更深地追溯,我们虽然不是个好胜心强的民族,但我们的和善里会有一种无须赌资不在乎外物只要心灵上的较真,这也正应和了我们在前面所讲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茶。引申沿袭到这里,适合茶叶茶人本身气质的茶器,才是最好的茶器。世间的好有千万种,无须把他人他物的好非要搁置于自己身上。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文化底蕴,从老庄就开始言说无为、自然,现今有些人误解了道家思想,认为无为自然就是成天躺着或放纵不堪,这不是无为更不是自然,真正的无为是无不为,如天地万物,会跟随四季变化而自然生长,不像人类,见到有利的贪欲便从隐蔽处蹦出,趁着这个有利时机恨不得将所有据为己有,这不是茶的品质更不是水的品质。
《老子》中有一章节写到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还有其他章节也写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庄子》内篇、外篇、杂篇都写到,我们要随天地万物的生态节奏,而不是强硬粗暴地改变,那只是一时的幻术,你以为改变了,改变成了你所想的模样,实则只会离我们追求的越来越远,甚至会成为永远的遥想。
道家创始人老子与茶关系密切,而以茶待客实则起源于关尹,这位老子著名的弟子,在老子出函谷关时献上一杯金色灵药。暂且不考虑这个真伪,而道家很早就饮茶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器如何载道,关于此道老子曾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这里大概要说的是,道是宇宙变化的精神,运转不息,往复变化,像云气样聚散不定。老子提出一系列神妙的东西,比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器物的制造过程中,独具匠心巧夺天工的匠人,自然明这些,会把整体的情绪感觉熔铸进这些器物里,陶瓷为何各有不同,一个是本身的品质底色决定,再一个就是匠人的手法意法,如何把气韵生动、澄怀观道、得意忘形、境生象外等这些美学及人生领悟加入其中,从而营造一种无色无味、无法见无法且可用心领悟的气氛。
清净无为是茶和道家同样的诉求。我们喝茶,不单要喝出茶的精神,还要品味到器物的神妙,现今之所以有那么多人爱喝茶,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它们不需要宣传,光凭千年蕴藏的涵养,悠悠散发就能吸引众生,人需要这些外在物件的滋养,平日里的吃饭只是单纯动物式活下去的生理需要,精神上的充实才是真实。不妨就在下次喝茶时,我们也可以多看看多想想面前摆放的不同质地的茶具,看它们如何与不同温度的水、不同的品性的茶叶、不同的手相处,感悟器以载道的神奇妙理,深切地领会顺其自然自有一片天地的玄妙。
茶道与禅:茶里茶外皆人生领悟
茶是一门艺术,犹如画有雅俗,而后者居多,茶亦有优劣之分。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的充盈,人们对精神生活很是渴求,如今你走进许多家庭,不管中年青年老年,客厅的茶几上都会摆放着或古朴或现代或繁复或简单的茶具,来客人首先坐下泡茶喝。从茶叶本身讲,制作茶茗无定法,绘制杰作无规范,古今大师各有妙法。茶叶制法不同,其所示温度有别,有世代传承的手法,还有独特表现方法,而享受至美就在其间。明朝诗人李日华就悲叹世上有三大憾事:“有好弟子为庸师教坏,有好山水为俗子妆点坏,有好茶为凡手焙坏。”这是懂美知美之人,看到好的纯净的被破坏损伤就心痛,且又无法改变。
我们世人的悲伤就在这里,生活中多遇到难事,知晓制止的办法却无法制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向着不敢想象的方向发展。再比如,日常简单的泡茶中也可感悟到人生,茶叶与水初遇,茶叶漂浮上来,泡着泡着茶叶就沉下去,这就好比人的一生,年轻时心浮气躁,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成,初生牛犊不怕虎,随着年岁渐长,生活给予的磨炼也不断增多,而心就慢慢平静下来,为人也就越发踏实稳重。
其实每个时代的品茶方式皆代表着当时的时代精神,当然其他艺术品里也有,绘画、书法、瓷器都一样。汉代崇尚什么样的审美,唐代崇尚什么样的审美,明代、元代如何,每个器物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比较深厚的就得往器物内部去仔细感受。因为生活即是表现,我们无意识的行为正是我们最隐秘的思想的延伸,孔子说:“人宴瘦哉!”或许人类并没有伟大的东西可以隐藏,所以总是在细微处表现自己。日常琐事蕴含的哲学精神和文学艺术作品里的精神内涵是高度一致的。
如果有人问你喝茶怎么就是享受呢,你无需给他做过多的解释,只需引你中意的一段话,这段话可诗词可文章,例如唐代诗人卢仝所言:
一碗喉物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此节说的是禅与茶,茶我们再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就再说说禅。简而言之,禅宗是中国思想与印度思想碰撞后的产物之一,具体说就是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人根据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出的一个支脉。初唐时期,禅宗作为佛教形态之一在中国发展起来,禅宗的教义与大乘佛教的一般教义别无二致。佛教的精髓是般若与大悲,解释的话就是超越的智慧,大悲可以解释为仁爱。佛教告诉我们般若能使人超越事物表面而看清其实质存在,所以,得到般若,我们就可以洞察世界生命的本真,不会因为个人的私欲而痛苦不堪。
禅宗要唤醒的是被无明和业包围下沉睡于我们心中的般若,无明和业是屈服于理智的结果,理智又是诉诸于语言理论,而禅宗是蔑视语言理论的。禅宗在非要表现自己时,是处于无言的状态的。但禅不是无视于语言的存在,只是充分的意识到了语言会使人脱离实际,沉迷于概念。禅依靠的是亲身实践而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为实现禅悟,禅通常会为我们开辟两条途径:语言和行动。
禅的语言很特别,不同于语言学的哲理和辩证法,或者把语言安放在禅身上也许根本就不妥,禅的语言可以说违背了语言科学的一切规则,表达最具体的经验。比如,禅师在众人面前拿出禅杖,说:“如果你不叫它为禅杖,那你将称呼它为什么?”一个听众走来,拿走他的禅杖一折两段,并且扔进沟里。这就是禅的语言,它不关心对语言的阐释,而只在乎思想本身所触及到的。禅杖是禅杖,同时禅杖又不是禅杖,或者,禅杖为禅杖仅是因为它非禅杖。
再一种途径就是行动,从某种意义讲,语言也是行动的,是具体的个人的。它包含于我们的躯体行动中。临济在讲学,被问及佛教教义的本质,临济直接走下来拽住问者,不由分说就打问者的脸,然后让离开。提问者目瞪口呆不知所云地站在那里。边上的人说,赶紧上前鞠躬行礼啊。提问者这才醒悟过来,他就要鞠躬时,突然开悟了。
唐朝有位禅师说过一句著名的话:“道,只不过是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有人就问他为何这样说,他说:“当你饿的时候,你就吃;当你渴的时候,你就喝,当你遇见朋友的时候,便与他打招呼。”再说一则有趣的对话,来深刻地感悟禅为何物。有人说:“什么是禅?”大师回答道:“我不明白。”又有人问:“什么是禅?”另一位大师回答道:“丝扇给了我足够凉爽的风。”又有人问:“什么是禅?”又一位大师回答道:“禅。”
禅与茶道的相通之处就是它们都在竭力地使事物纯粹化,禅是通过感觉直觉把握终极存在,去除繁杂,茶道则是通过茶室泡茶、品茶等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而实现的。禅的目的在于剥离人们为装饰自己而添加的外物。茶道中流露出对精神的尊重,与禅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用词语形容的话,就是和、敬、清、寂。这四要素贯穿茶道始终,构成井然有序的生活本质。当然,这种生活正是禅寺的生活。
和是什么,和首先是中国最常说的,以和为贵。中华民族是和善易相处的民族,加之我们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更是讲和。往细致处说,茶室的整体氛围营造出的和,有触感之和、香气之和、光线之和、声音之和。触感说的是茶碗、茶壶及所有茶具。就拿茶碗来说,其手工制作形状没有机器的那般规整,且上釉也不均匀,这种不起眼的器物竟然如此原始,同时具备了和、静、慎等独特美感。香气之美为茶室内所燃烧的香,味道温和清淡。门窗帘子是茶室的柔和之美的另一种源泉。光线之和,说的就是光线,很柔和很安详,催人进入冥想的境界。
古人经常把茶室建在山泉树林掩映处,风儿一吹,树林间发出声响与茶室里煮沸的水声形成和鸣,这又是声音之和。敬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情感,是对高于我们的存在的一种情义的表达,这种情感在后来的现代社会里,被看作是一种堕落的形态。
现代社会多是民主,人人都是平等的,至少从现代社会理论方面来说,没有谁可以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然而,若是追根究底至本源处,这种情感是对自己失去理智、失去情感后的一种反省,即对肉体灵魂道德等有限性认识的一种无限扩展,会让自己超越自我,但这个度得拿捏好,如果偏离就会成为完全的否定自我,导致产生惭愧、罪恶、卑微等一系列不利于健康的情感。
在大乘佛教中有个从来不轻视他人的菩萨——常不轻菩萨。面对严寒,有人气息奄奄,禅可以将寺里的任何物件拿来取暖,但是禅也绝不会忘记去崇敬一片已被风雨行人踩踏得残破不堪的落叶,也不会对上天产生任何不恭不敬。因为懂得何为轻视,所以更懂得何为尊敬。禅需要的是发自肺腑的虔诚,而不是挂在嘴边、写在书本上的理论概念式的形式化。
我们应该记住茶道其实就是煮水、点茶、喝茶而已,别无其他,就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人生中有太多事情,我们总是思想不停,觉得这也应该那也应该,或者思想如何得到如何使用,实则在这样思想时,这个想要之物已经不在了。道与禅对此讲得最透彻。好多人说那是虚妄,或是对现实残酷坚硬的逃避,懦弱的表现,这样的理解可以,但不是准确把握。所谓人生,总的说就是出生、饮食、劳作、结婚、生子、睡眠,最后无声无响地消逝在水里、风里、时光里。
如此看来,世间之事再没有比过自己人生简单的了,可世间有几人能做到,谁能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神明中,没有任何欲望?人在活着的时候想到死亡,死亡时又产生无尽生的欲望。品茶时,将水倒入碗中,注入碗里的不单单是水,还有许多其他东西,种种善恶和混杂难以说清的东西,还有必须抛弃的东西。如果对点茶的水进行解析,里面包含了所有搅扰污染我们意识的污秽之物,只有在停止后成为艺术品时,艺术才能完成。这时,你会看到一种纯净无暇的美,内心深处的真诚自然会流露倒映出来,这就是茶道中的敬,这是内心深处的洁白与纯粹。
茶道中的清与道教中的清,两者相通之处大概就是修炼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内心灵魂从被污染的感官中解放出来。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感官整日受到的污浊是巨大的,尤为今日,满目琳琅,到处弥漫着震天动地的音乐,吃食各种虚假,虽然这一切看起来、听起来、吃起来都特别爽快,但祸患却如海啸样在酝酿膨胀。
茶道本意在于使六根清净。眼观挂轴、插画,鼻嗅燃香,耳闻水沸之声,口品茶汤,手足端正,当无根清净时,心灵自然会清净。寂比安静的含义要广要深,寂在佛教里常用来表示死亡或涅槃之意,在茶道里它接近单纯、贫乏、孤绝之意。在单纯、贫乏、孤绝的情况下,唯有一颗安静清凉的心才能安然,否则会生出更多的浮躁不安。有诗人在无意间写下这样的诗句:“林前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给朋友看时,朋友建议将“数”改为“一”,他听了朋友的建议,并且尊称为一字之师,其间就蕴含着清淡贫乏之意。
真正的茶道是什么?是茶室里的所有东西皆诚意十足,极其朴素,丝毫引不起人们的注意,当偶然间发现,就会被它们简单质朴的存在而吸引,引发无限的思想。茶人闲适宁静地居于小屋,有人来访,茶人沏茶插花,来访之人陶醉沉迷于茶人的款待和话语里,怡然自得地享受着无声流逝的时光。现代社会里大多人皆忙忙碌碌,根本无心品茶,更别说如此这般地享受安逸的自然时光。其实要是想通了,问题很简单,问自己到底是要什么样的生活?是刺激感官无限丰富的物质还是悠闲舒适的那些时刻,如果要前者那就不要抱怨,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会更累,如果要后者,享受到前者所不能享受到的,从人本身来说,这是千金不换的。
如此说来,多人会认为茯茶缺少细腻温润,在禅悟上就少得很,这样的想法万万不可有,其实少就是多,有些看似繁花似锦,实则没多少真实内核。丰富不在于多少,在于厚重与否和那种由内而外的积储。世间万物,只要存在就有其应有的价值及合理性,树有树的美,花有花的美,草有草的美,陶器有陶器的美,瓷器有瓷器的美,青铜有青铜的美,甚至一堆黄土都有其自身的美感,罗丹说,世间并不缺少美的事物,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细致说,就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文化素养,有些美是需要一定层次境界的文化积淀才能看清楚明白。
茯茶是大智若愚,犹如汉代书法陶器瓷器,看似笨拙,表面也普通至极,实则内里有大的气韵,汉书表现的尤为明显,每一笔都古朴素雅,看着有那种憨厚可爱的姿态,越看越有意思,经得起时间的流逝,更经得起历代审美的品酌。茯茶喝不出绿茶白茶的清香温润细腻,但它有着自己的独有的性子,与水的相遇,置换出沉稳的颜色气味,人们喝下去,能消食健胃,都是最实用最有益于身体健康最朴素浑厚的,皆实实在在安安然然,不去热闹不去浮躁,安然立于世间。
喝茶本是常事易事,但对于禅宗来说,这是天大的事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人直接进入自身佛性,领悟人生智慧,证悟真理。在他们眼里,此处的树不是树,彼处的树才是树。这里的山不是山,那里的山才是山。喝茶不只是喝茶,喝茶时寻找存在之源,完全地回归。
唐代的松山和尚,一天请居士喝茶,居士举起茶托,说;“人人尽有分,因什么道不得。”和尚说:“只为人人尽有,所以道不得。”居士说:“师父为什么能得道?”和尚说:“不可无言也。”居士说:“灼燃,灼燃。”这里面的茶托不仅仅是茶托,意义深远,只有他们二人知晓。还是那个意思,茶道包括和喝茶相关的事物,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中由无知觉中生起的心境,所以,茶道是一门培养精神世界的艺术。
坐在简陋的茶室,拿起茶碗,喝着茶,听着茶壶里沸水声响,缓缓地缓缓地,我们的心就静下来了,其他干净的声音就传入耳朵,这是来自天地间自然的声音,不疏不密,不快不慢,不长不短,不高不低,心静了,静了,让时光随着生命流逝而非生命随着时光流逝,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境就达到了贫的状态,不再有任何善恶、对错、大小、高低、得失等二元对立式的矛盾。中国晚唐香严智闲在诗中对“贫”做过如此解释:“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这里用极致的细微表现出贫,连存放一根针的地方都没有,这或许就是般若的空性哲学,这是一种绝对贫的美学,晚秋的荒凉之境也能表现此种,空有多种解读。
忽然想起一句已经被众人用烂念俗气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深秋晚秋里的片片落叶根根枯草,都在为迎接新春储备焕发生机的力量,空多时被人误解为空荡荡,其实是蕴藏着无限无尽的可能,宋代是人重显的诗句:“春山叠乱青,春水漾虚碧。”还有一句:“几人穷极到无心。”茶道的基础是孤独,如“独坐大雄峰顶”之境界。
从茶道的发展也能清楚看到茶道与禅的关系。12世纪末,禅门一位和尚把茶籽从中国带到日本,这位禅师在中国对茶颇有研究,他带到日本的除了茶还有禅师们供奉的达摩大师的供茶仪式,自此,茶道与禅也就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喝茶中,我们会不自主地想到禅的超越性及其本真。茶道与禅皆在告诉我们,按自己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所有,超凡脱俗是遥想但也不是遥想,就看我们自己怎么理解。
禅宗有一则公案说的就是这个。一僧人问大隋:“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隋说:“坏。”僧人说:“那么则随他去也。”隋说:“他去。”后来僧人问修山主:“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山主说:“不坏。”僧人说:“为什么不坏?”山主说:“为同于大千。”两个回答虽然不同,但并无对错。这就是老子说的相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庄子》里也有:“野马也,尘埃也。”
这些都告诉我们在天地之间,人非主宰,千万不要过分为自己的私利去伤害甚至毁灭他物,这是不道德的,不要看不起弱小,微生物倒是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当它真的要我们注意时,那时我们将会处在病痛中。地球上即使其他物种不见了,微生物也会以强有力的繁殖能力和生命力活下去。动物、植物、人类、石头、流水、山谷都有着同样的生命意义。
当我们在茶室喝茶时,我们应该在营造的良好氛围里感悟到领会到其中的每个细微处,说白了我们也不过是宇宙中的微尘,喝茶喝的是什么,夸张点说喝的是整个宇宙,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我们所要领悟的禅。举起茶杯那刻便是超越时空的永恒,茶道与禅最终要我们明白的终极道理、终极意义,要比保持万物平衡、善待万物,使得他们安然生长,包括我们自己,远离污浊或简单肤浅地陷入静寂深思状态要多的多。茶里茶外,各人体会尽相同也尽不相同,有无多少皆在自身,言不言语皆可,心中之意终有人懂得,那时最是欢悦最是深刻。当然,那也不过是微微一笑。
参考文献
【1】陆羽:《茶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5月
【2】刚仓天心 九鬼周造(日)《茶之书.“粹”的构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
【3】赵佶《大观茶论》中华书局 2017年2月
【4】文震亨《长物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年5月
【6】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译林出版社 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