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捕手中》: 电影主角早已注定, 那么何来这是谁的故事

电影快讯 1402℃

电影《心灵捕手中》,当时的马特达蒙还青涩无比,大本也略显得瘦削,年轻的卡西还留着一头放荡不羁的金发。直到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昔日的少年已经荣膺影帝,我才有机会细细品味这一电影。首先关于电影而言最重要一点便是,这是一个关于谁的故事。或许这个问题在多数人眼里显得有些奇怪,明明电影主角早已注定,那么何来这是谁的故事这一论点?其实答案很简单,作为一部电影而言,特别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而言,呈现给世界的便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可能展现的形式略有侧重。

然而实则对于观众而言,故事中总有那么一个人物,或许是主角,或许是配角,或许是反派,甚至是不起眼的小人物能给人以独特的启发。此等独特启发之下的人物其实才不同人眼中的故事主角吧。对于一部妇孺皆知的电影,故事主要内核必然需要通俗易懂而又能引起观影者共鸣;不出意外,马特达蒙所饰演的主角呈现给大家便是两种最为朴实无华而又无比沉重的元素—爱情和成长。

接着从心理医生的辅导,主角内心的挣扎,挣扎过后的反省和成长到最后为了爱情和自由所做出的决定。一条跌宕起伏而又波澜壮阔的故事线便把爱情和成长这两个元素展示的淋漓尽致。然而或许与大多数人不同,笔者眼中的主角,或者最为令人感触的角色,却是那个最终失魂落魄的蓝波教授。从一开始写下数学难题,到发现主角之后对于他的极力培养,渴望他能够在数学上有举足轻重的建树,到主角为了内心的自由离开数学之后的落寞。

然而蓝波教授似乎一直在营造一个高傲,自私,偏执的角色。作为一部励志的电影,几乎客串了半个反派的角色,一意孤行的约束和框定主角的人生。所以我想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为何在这个数学教授身上,能有所谓的影响和启迪。想要说清楚这个道理,必然要先从似乎一切的诱因—field medal讲起。或许由于是数学领域,一些人对此并不熟悉,而略有熟悉的人也只是往往把他视为数学中的诺贝尔仅此而已。

原因很简单现代高等数学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其他领域远远不能消化的范畴,对于大多数的数学家而言他们的研究对于社会和生活在短期内已经没有了实际意义。便如驾驶着一艘驶向远方的扁舟,大多数人已经无法确认前方是否还有大陆,然而他们还在不知疲倦地驶向远方。基于此,菲尔兹奖的成立便是对于在无垠的大海之中坚持向前的肯定,所以与其说这是一种对于价值的衡量,不如说是一种对于数学探索精神的肯定。

片中的蓝波教授便是如此,本身作为一个菲尔兹奖的获得者必然具有其所需有的匠人精神。表现给世界的是傲慢和偏执,背后则是无数个夜晚只有孤独相伴,在微分几何或者组合数学领域的探索。他从主角的身上看到了年轻的自己,同时也是更有才华的自己,于是便伸出橄榄枝,邀请他一同进入知识之海一起探索。或许一直念念不到所谓渴望主角对于数学杰出领域的贡献,内心深处或许仅仅渴望能找到一个同路之人,一起度过厚重而又卓绝的余生吧。

最后从他瘫倒在地板之上的无奈不难看出,与其说是可惜数学领域一个人才的消失,不如说是一个潜在的知音的逝去吧。对于主角的决定来说,我始终认可而又尊重,对于自由而言本就是高于生命而存在。只不过从兰博教授这一配角的身上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特质,一些同感的思想,让我认为他在此故事之中最为精彩,仅此而已吧。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