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承认《双子杀手》为技术让步, 请大家担待!

电影快讯 1919℃

—IMAX

—跟上

—3D

—4K

—3D+4K+120帧

—要不起,要不起!

电影这把牌,李安终于打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境界,在120帧的道路上,开创者,继任者,后来者,照目前来看全世界都只有他自己。投资高、风险大、收益不明朗的情况下,在新领域,李安简直比“小王子”还要孤独。

李安承认《双子杀手》为技术让步, 请大家担待! - 陆剧吧

李安再度归来,带着他最新的电影作品《双子杀手》,不仅延续2年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下简称《比利·林恩》)的3D+4K+120帧,还加上一项“技术造人”新成果,难度升级,制作成本也直接从2年前的4800万美元,直线上升到了1.38亿美元。

李安承认《双子杀手》为技术让步, 请大家担待! - 陆剧吧

2016年《比利·林恩》问世时,全世界只有纽约、洛杉矶、北京、上海、台北的五家影院能按最高规格的120帧来放映这部影片,北京唯一支持的影厅,博纳悠唐店特效厅,还是专门临时升级改造的,光改造一个影厅的成本就高达几百万。

为什么只有它?因为博纳为电影投钱了(博纳幕后的投资方里,就有接下来要提到的复星集团)。

为什么别人不跟进?因为放映设备再先进,全世界也只有这么一部高标准电影可以放,我们粗略计算一下单片单荧幕的收益,我们以一个厅容纳200人,每张票价200元计算,一场满员的收入4万块,这还只是流水,得卖到何年何月才能收回几百万的成本投入?何况在内地市场,一部电影通常只有一个月甚至更短的上映期。

李安承认《双子杀手》为技术让步, 请大家担待! - 陆剧吧

《比利·林恩》虽然技术顶尖,毕竟偏文艺,当初各个电影公司也是很犹豫的,要不是上一部革新性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名利双收,拿下包括最佳导演、最佳摄影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大奖,想必制片方也不敢大力投资。

做好了亏大钱准备的《少年派》赚的盆满钵满,想惊艳一下的《比利·林恩》口碑票房双失利。

拓展新领域当然不容易,这方面最成功的典范是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阿凡达》的上映一下子打开了3D局面,直接让影院放映设备和票价都提升了一个档次。

殊不知,2009年阿凡达公映前,3D电影已经走过了近百年时间。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爱情的力量》诞生,直到1952年,被认为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3D长片《非洲历险记》诞生,3D影片逐步进入黄金期,1954年,环球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谭》, 2009年《阿凡达》再次掀起3D热潮,但随着假3D、粗制滥造和高票价的冲击,3D退烧也挺快。

目前来看,最热衷这项技术的是中国观众。

李安在《比利.林恩》最终亏本约4000万美元的情况下,《双子杀手》能增加砝码继续前行,也多亏复星、华夏、阿里三位国产金主爸爸了。

《比利.林恩》上映半年之后,复星不再甘心只通过投资影视公司间接投资电影,2017年6月,复星影业成立,并携手李安新片,获利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目的是让品牌一举站在世界最高端。

华夏影业也是抱定了技术升级改造的决心,要求《双子杀手》上映前,要有100家影厅必须完成改造满足放映。

当人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就让导演李安很为难,不过他懂得妥协,因为自己接手这个项目,本身就是完了达成自己目的的一种妥协。

《双子杀手》被观众评价平庸、老套不是没有原因,这个剧本是上世纪90年代就存在的,苦于当时的技术无法实现就一直搁到现在,李安之所以肯接手,很大程度上是这个故事符合他拓展新技术的要求。而且,该片是李安有史以来第一部没有原著小说的电影。

在近期接受高晓松采访时李安坦言,目前上映的《双子杀手》的结局,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结局,甚至都拍了其他的结局,可是观众更喜欢大团圆。

他也表达出了对电影试映这件事的纠结,所谓试映就是在一部电影制作完成后,通过专门公司召集一批观众观看,根据观众的反应和意见对影片进行调整修改,以达到尽可能满足大众的目的。

观众的反应和导演的想法往往产生分歧,你认为很严肃的地方他笑了,你刻意安排的搞笑的梗他却完全没有get到,可是为了票房,导演也得屈服于观众。这,不仅是李安的无奈。

那么多钱花出去,不能全由着自己性子来,所以,妥协。

一直搞不懂,对人性体察入微的李安怎么就跟技术这么较上劲了?

连拍了《断背山》《色戒》两部用情至深的电影之后,李安开始转变风格,拍了一部超轻松的《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不可能在内地上映,大概很多人没听说过)。这场展现20世纪最伟大摇滚音乐节的影片,让人从影像里看到人迷幻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我上一次有类似观感还是在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里,人进入未知空间出现的奇观。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2001太空漫游》

大概从对人内心的极度挖掘中缓过来之后,李安开始迷上了技术,《少年派》《比利.林恩》当中,他甚至不满足于靠肉身对人心的窥探,更要用技术手段像显微镜一样把他的角色进行剖析。

到了《双子杀手》,技术上太难了,连设备怎么用都得自己先琢磨明白了告诉工作人员,整个特效团队1年才能做完2秒的“克隆人”镜头,让他再也没有更多的精力深究人物内心。

对于这次实验,疲惫的李安说,确实为技术和商业做了让步,请大家担待。

还好没有人说李安“已死”。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