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 冯小刚和他的“不安全”地带

电影快讯 1128℃

文/杜娟

“回忆起来还是非常留念。”这是观众冯小刚对于电影《芳华》的感触。而在他的前59年里,你根本看不到《芳华》的痕迹,他给大众的形象跟它的调调相隔万里之远。在《芳华》的镜头里,天然的不修饰的面孔,绑着腿套的大长腿,微微挺起的胸膛,细致入微的人物语言,似回到大生产的岁月,看起来别有一番年代感。

《芳华》: 冯小刚和他的“不安全”地带 - 陆剧吧

在冯小刚的时间轴里,文工团女兵们似千人一面,却面面峥嵘,倔强女文青何小萍,高干子弟赦淑雯的优越,林丁丁的傲娇精明,都曾经占据了光鲜的文工团;而历尽复员、参战,她们的人生又变成了老也寂寥的苍白。

冯小刚曾经也是一名军区部队的文职,还获得过提干,参与过不少部队的文艺晚会。说起来与《芳华》的男主角也有几分相似之处。在片中人物刘峰身上,我能看到导演用凌厉的眼光测量过去,洞若观火。刘峰的卑微努力,如日初升,光耀随后。历经林丁丁的伤害,内心阵亡,刘的人生中无法言明的宿命如日薄西山的苍凉。冯小刚的《芳华》穿梭于人与时代,时间与空间,盛开与落寞的交织转变之中,在主线伏线汇合间,让观众清晰的看到了历史的分岔小径,是当下难以寻找到的另类青春主题。

但是,如此清晰的描述这段历史时期的变迁,以及导出支撑这种变迁的剧情,在当下确是一个冒险的尝试。这再次印证了冯小刚的勇气,一名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商业片导演调转了风向,他的职业生涯在近60岁的年纪反而越来越勇敢,第二次冒着文艺片的困境在商业市场厮杀!上一部文艺片是哪一部?毫无疑问是《我不是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引发了三个热潮:第一个是题材的敏感性,也就是把电影的资金投入了一个“不安全”地带;第二个热潮是冯小刚和首富父子的“排片之争”,至于过程并不重要,四亿票房的文艺片说明电影题材对观众的渗入性发生了变化;第三个就是2017年金鸡奖的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奖、最佳男配角全部出自《我不是潘金莲》。而第三个热潮让冯小刚的电影之心更加弥坚,他在金鸡奖颁奖礼上说:“我想一直坚持拍现实主义的电影”。

除了冯小刚是一名军队文职兵以外,电影的编剧严歌苓也曾是一名红色芭蕾舞文艺兵。两个对文工团充满情感的人,两个有积累沉淀感的创作者一拍即合,诞生了史无前例的电影《芳华》。如果说他们曾经把青春上交给国家,这部电影无疑是把他们的青春记忆交给了观众。

当然,全国有勇气有想法的导演非常多,不止冯小刚一个人。以六十岁的老咖资本再战青春、再战票房、再战主旋律、再战时代,这样的人比较罕见。用对人物的关怀,再度审视历史悲剧,这本身就是粉身碎骨的前行。特别要提的是,他以非官非民的态度,凝视历史,围绕着这段有争议的过去,展现了命运的沧桑巨变,给观众带来了感慨!

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难处,我们对这个时代厌恶痛斥,没想到一个更不好的年代悄无声息在过去停留。对于那个“说坏话被正义化,甚至荣耀化”的年代,通过银幕上回味,发现了更多新的认识。《芳华》无疑是给那些默默无闻文工兵的献礼,他们用青春与时代唱和。没有了青春,一切浪漫艺术信仰变成了生命遗留物,弃之可惜。

片中,刘峰、林丁丁和何小萍三人的关系从来没有开始,却好像历经了无数时光。在感情的深渊中,他们穿上了新革命的制服,却仍然在旧阶层意识中挣扎,每个人在团里都曾被“核心”也曾被“边缘”,原因在于一个更根本的生存矛盾。

《芳华》把文工小兵和前线战士的两极化生命体验窜起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刘峰那只手也许不是在炮火下葬送,而是死于那次“触碰”事件。那次触碰所引发了的种种恶果,是他情史和人生转机的终章。对这个人物有点心塞,更多的是触动。其实剧情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从他们身上也照见我的复杂情感。

不管如何,融合了青春、时代、人性的电影底层,彰显了冯小刚对电影的驾驭能力。作为一个六十岁仍然不断成长的导演,除了有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以外,还需要承认他对生活的感受力也非常人所能及。《芳华》是冯小刚作品的另一个高峰,证明了他天赋中对文学具有敏感力,同时也充分证明了他才是真正了解“不安全”和“安全”地带的人。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