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 平凡影帝的自我修养

电影快讯 1830℃

2017年,黄渤筹备了七年的电影《一出好戏》终于开拍了。在拍摄间隙,黄渤跟编剧张冀聊起了小时候在海里游泳的故事。

黄渤: 平凡影帝的自我修养 - 陆剧吧

黄渤出生于山东青岛,要让一个生活在海边的孩子不碰水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父母因为水域复杂一直禁止他下海,但黄渤从小就不是个听话的主儿,没想到真被他遇上了漩涡。

他本能地挣扎逃生,却被旋涡越吸越紧。直到想起有人跟他说,得顺着暗流沉下去,才能抵达平静的海域。于是他放弃了抵抗,顺着旋涡漂流到一座桥边,爬起来装作无事发生地回家了。

以至于后来混迹各大歌厅舞场乃至纷繁复杂的娱乐圈,黄渤也一直如此,从不跟人逆着来,最终得了个情商高的美名。

这是从前混江湖得来的经验,只要是圈子,就会有规矩,这点黄渤比谁都明白。既然能让大家都开心,那何乐而不为呢?他称自己有“服务型人格”,不懂得拒绝别人,也受不了尴尬的冷场。

宁浩说他有那种难得的真实,“就是从里到外透着一种与生活、与现实特别相关的东西。”

生活与现实不可能非黑即白,人们大多行走于灰色地带。从生活里走出来的黄渤,眼里揉得了沙子,是根能屈能伸充满韧劲儿的老藤条了。

黄渤: 平凡影帝的自我修养 - 陆剧吧

走马江湖

黄渤是在错误中长大的,“从来就没听见周围人说过我的好”。

父母在政府机关工作,一直期望他能考上清华北大。黄渤上小学的时候,经常早晨起床一拉灯绳,就看到上面悬挂着一张纸条,妈妈苦口婆心地在上面写着“书山有路勤为径”。

岂料自家孩子实在没有这个状元命,看到数字就头晕,除了语文其他科目都相当差,考试作弊的方式倒不忘推陈出新。写在透明的直尺上,用没墨的圆珠笔刻在课桌上等等。

有一次英语考试,黄渤被分到了第一排,坐在了监考老师眼皮子底下,心想着就算自己什么都不会,最起码得端正态度,好好答题。于是广播里一开始放听力,他就连忙答题,还心虚地用余光瞟老师,发现老师一直盯着自己看,心下一慌,有些摸不着头脑。

终于在他快写完的时候,广播里传来一句:“试音结束,现在听力正式开始……”

直到初二那年的元旦晚会上,黄渤唱了首《再回首》一曲成名,后来还代表学校参加青岛电视台举办的龙城杯中学生卡拉OK大赛,获得第三名,还结识了后来改变他命运的好友高虎。这次的经历让他在自己调皮捣蛋的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了“尊严”。

黄渤: 平凡影帝的自我修养 - 陆剧吧

此后黄渤开始痴迷唱歌跳舞,初中毕业后,还组了一个名为“蓝色风沙”的组合,放学后去餐厅演出,成为了第一批驻唱歌手。父母自然是反对,觉得当个兴趣爱好倒还行,作为正经职业太不靠谱了。

为了证明自己,黄渤攒了自己的第一份工资2000元后,特意跑到银行换成10元的纸币,让那一摞钱看着更厚一点。当时他父母一个月的工资也才两三百,看到儿子真能挣钱,慢慢觉着唱歌也算是个事儿了。

1993年还在上高中的黄渤,开始带着“蓝色风沙”组合全国走穴,这时的黄渤就已经深知要如何调动起观众的情绪。

当跑场嘉宾和驻唱歌手不一样,主办方有要求,观众的欢呼声不大不给钱。他总结出一套让观众捧场的规律,屡试不爽。第一首歌小试牛刀,第二首歌要亮本事,点燃现场气氛。中间穿插讲讲心酸往事,最后一首友情的歌收尾,赚足客人的眼泪。

高虎在节目中谈及黄渤演出时的状态:“火爆,太火爆了!那时候客人都是‘跟我们来一瓶,来再喝’……我记得黄渤最多一次在台上喝了十一瓶”。

当地一个叫“健力美”的舞蹈学校校长看过黄渤的演出后,请他去做舞蹈老师,本来想拒绝,但转念一想:你请我你都不怕,我还怕什么。

结果第一天上课,他就把自己会的全教完了。没办法只能自己回家看电视扒动作,第二天再去教别人,“在电视上放一遍就过去了,只有神仙能学会”。久而久之,黄渤倒琢磨出一种属于自己的舞蹈风格,学生们也喜欢他,教师节还能收到礼物。

为了混口饭吃,他还学过理发,在公园门口摆摊,给客人理发前一定要做些花哨的耍帅的动作,甭管剪得怎么样,架势十足。

导演管虎第一次和黄渤合作拍摄《上车,走吧》时,就说他特别会来事儿。每次拍完一个镜头之后,都会主动跟导演说,再换一种演法行不行?

后来和周星驰拍摄《西游·降魔篇》时,教舒淇跳舞吸引猪妖那场戏,黄渤演了三十个不同的版本让导演选,演到最后一版时,他自己也有点嗨了,开玩笑说:“白送一个,不收钱”。

北电配音系的同学王译唯说,黄渤一直不停地在给别人新东西,有可能是乐趣,脑子不转他难受。也可能是,“早期演出留下的不安全感,你得不停地学新花样学新歌,老板才会让你唱”。

北上求生

1994年,窦唯的弟弟窦鹏在青岛看到黄渤的演出后,跟他商量着一起去北京追寻自己的音乐梦,于是他们来到北京王府饭店地下二层的“梦幻酒廊”酒吧。

“梦幻酒廊”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当时在这里演出的还有吴秀波、沙宝亮、周迅、零点乐队……

甚至在黄渤成为演员之后,和这里的缘分还没有断。有一次他遇见黄觉,对方突然问他:“你不记得我了?”正当黄渤觉得奇怪的时候,他说:“你在王府饭店唱歌的时候,我给你伴过舞”。

和当时很多北漂一族不同,黄渤在经济上并未感受到太大的困顿,每一场演出下来能拿一两千块钱,但这已无法给他带来早年间的兴奋和快感。“天一擦黑,你心情就开始不好了,因为意味着你又要开始演出了,也就是说之前演出给你带来的那些快乐没有了”。

早年间黄渤跟人说自己是唱歌厅的,别人都高看一眼,现在说自己在唱歌厅,“别人不太那么尊重接受你了”。当年一起唱歌的人陆续成名之后,黄渤还没唱出来。

黄渤想签约唱片公司,但屡屡碰壁,“我印象特别深,去一家公司给人家递一个小样,对方都说好好好,回头再跟你联系……可是等你一出门,就扔在旁边一个小仓库里”。

这期间他还给郭富城、王菲写过歌,琢磨这歌他们要的话,得跟他们要多少钱?但总想着以后能写出更好的,再完善完善,迟迟没有寄出去。心中这团火越来越暗,黄渤对自己的坚持产生了怀疑。

1996年,22岁的黄渤在家人的劝说之下,回青岛与一位韩国朋友合开了一间贸易的钢材工厂,想着挣点钱,给自己发唱片。

在当老板的一年半时间里,黄渤天天夹着公文包,跟一桌不认识的老板们胡吃海喝,聊完生意还要聊聊“最近钢材价格怎么回事?”

酣醉之时,眼前的景象也有些看不真切,生出浮光随日,漾影逐波般迷离之感。心想,“我是一唱歌的呀,我怎么在这跟他们聊什么啊?”

黄老板富足了,肚子也吃大了,但就是感受不到快乐。那时候的他白天上班,晚上跑去跟歌厅商量,能不能唱两首歌,第二天还要早起给员工们开会。

一年后,金融危机来袭,黄老板欠了债。债主上门时假装不在,等别人走了赶紧出来上厕所,结果碰上债主回来拿包,“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债主拉着他一起喝酒,双方都不提钱的事儿,先细数一番兄弟情痛哭流涕后,还是要钱,黄渤感慨:“那才叫最真诚的表演呢”。那时候,黄渤才算是真正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

黄渤哭了

2000夏天,黄渤接到发小高虎的电话,说有一个导演叫管虎,要拍一部电视电影《上车,走吧》。从来没有演过戏的黄渤以为只是群演,没想竟然是做主演。于是将自己演出时的海报照片,寄了过去。

管虎看了照片后说这孩子长得太帅,不合适。高虎听后发誓,“黄渤绝对没有照片上那么帅”。

见到导演,黄渤的第一个问题是“给多少钱?”得知有5000块,他满意了,毕竟高虎才拿一万。

开工第一天,导演感觉他“简直是傻帽儿”,演着演着自己就喊停了。但到了第三天,“真不夸张,就感觉他什么都会,什么都对了,全明白”。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讽刺,唱了那么多年的歌一事无成,拍了十几天的戏就走上了金鸡奖的红毯。

走红毯前,黄渤还在纠结迈左脚还是右脚,结果一进去闪光灯“电闪雷鸣”,颁奖礼上导演管虎调侃他:“黄渤我见你坐这儿特怪,你应该在观众席上边坐着”。

当时还有评委老师跟他说,太可惜了,按照规定只有影片能参展,不然可以给他报个最佳男配什么的。受到鼓励的黄渤在演戏上找到了新的快乐,“我觉得好像这工作我能干,能干到多好不知道,但是我觉得我挺喜欢它”。

演戏的时候,哪怕是一个小演员,最后也会在那个作品里面出现。但是唱歌唱不好,那个演唱会你是无论如何都上不去。

黄渤决定换一条路走,连续两年北电落榜后,他去考了北电的进修班,最终在2002年,考取北京电影学院配音专业。

老师徐燕说:“老天除了没有给他一个伟岸的身材和俊朗的面容,其他的本事都给他了”。

2006年,临近毕业的黄渤拿到了留校任教的名额,同时还收到一个电影的邀约。电影名为《疯狂的石头》,要去重庆拍,和学校的入职时间冲突,最终他放弃了留校的机会,以影片中的“黑皮”一角,被大众熟知。

黄渤第一次体会到成名的滋味,坦言第一次住五星级酒店套房,连马桶都想拍下来。

从《疯狂的石头》到《斗牛》的三年时间里,黄渤拍了10部戏,大多是些不记得名字的小角色,“想不想出名?想。也没那么如鱼得水,就演了一些同类角色,因为我真是需要”。

拍摄《斗牛》时的艰难不用再多加渲染,一个镜头拍一百来遍是常事。为了让牛舔自己,得往头发上一遍遍地淋西瓜汁。因为有被揍得鼻青脸肿的镜头,每次卸掉那些特效妆,黄渤的脸都疼得不能碰。

黄渤很清楚,他属于偶像派和实力派之外的“体力派”,他自嘲道:“陈坤一转身观众就有好感了,我就得演十几二十分钟才行,能不卖力气吗”?

《斗牛》杀青那天,黄渤坐在车后座,看着窗外的景色在倒退,一时没忍住哭了,正好碰上回头看他的管虎。管虎在前排起哄笑话他,“哎!黄渤哭了,黄渤哭了!”

2009年台北金马奖颁奖典礼上,传来第46届金马奖最佳男演员的名字:张家辉。黄渤坐在观众席上,一瞬间的失落出现在他的脸上,然后像其他人一样,鼓掌庆贺,那一瞬间“就像你去兑奖,刮刮刮,刮出来是谢谢你”。

掌声还没有消逝,台上的张涵予传出吃惊的声音,金马奖影帝迎来有史以来第一颗“双黄蛋”,张涵予:“黄渤,黄渤在哪里?”

黄渤懵了,管虎站起来拥抱他,拍了拍他的脸。在走上台的那段路上,他迅速想好了自己的获奖感言,还不忘抖包袱:

“记得刚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的时候有的同学就说,黄渤也考上电影学院了?现在的招收标准太松了吧?后来跟我们一帮帅哥美女同学去试镜,然后导演跟帅哥美女聊了很久,然后过来很礼貌的跟我说:请问你是他们的经纪人吧?后来还有一位长辈知道我要演戏了跟我说,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看样我选对了。”

短短的几句话,将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心酸往事,戏谑地展现在大家的眼前。

多年后,当黄渤不知道第几百次被问到拍摄《斗牛》时,磨破了三十多双鞋的经典事例时,他四两拨千斤地化解了这番恭维:“那是早年间,后来鞋的质量好了,就磨不破了”。

就像他跟老师徐燕说的那样:“我现在做到这个地步,更知道应该如何弯腰屈膝而行。”

翻山越海

黄渤最初做歌手的时候,一上台就紧张得抖腿,左腿抖完了换右腿抖,但时间长了,上台却开始打哈欠了,“那种紧张的感觉变得难能可贵了。”

后来做演员,也没有逃离这个怪圈。前些年饿惯了,现在面前摆这么多饭,不吃说不过去。

不管是出于仗义帮忙,还是出于金钱的诱惑,前些年的黄渤成为了一位高产的演员,形成井喷之势,2013年也被媒体称为“黄渤年”。

《无人区》、《西游·降魔篇》、《厨子戏子痞子》、《心花路放》、《亲爱的》……

他在采访中说到自己有一天早上醒来,给公司打去电话,公司说今天没事儿。再给组里打一个,有什么安排吗?没有。需要见什么人吗?也不需要。

挂完电话后他开始在屋子里溜达,像是被挂在了一条不断运行的链条上,一旦停下来就会惶恐不安。看到自己的戏频繁上映,还被冠上“XX亿影帝”的头衔,黄渤觉得尴尬,那都是数量堆起来的,“我正经八百演的有几个?”

黄渤开始感到不安,刚拍戏时的紧张感没有了,也不再一场戏想出好几个不同的演法了:“其实不是因为难度缺少了,是因为你没有那么重视了。顺风顺水挺危险的。”

黄渤在《亲爱的》中,一场无声的哭戏备受好评,但那是他在疯狂轧戏的20多天里“赶制”出来的。他学会了偷懒,把以前的表演经验都用上了,最起码能够及格。

他想,如果有时间的话,应该在和那些家庭相处一段时间,看看他们怎么笑:“那种假装没事、故作坚强、不让别人看出来难受的笑。”

2012年开始,黄渤开始寻找失败的刺激。主持金马奖,加盟《西游·降魔篇》……周星驰邀他出演孙悟空时,他本来一口拒绝:”您这座山太高,我翻不过去”,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这些本以为翻不过去的山,最终还是过去了。

黄渤决定休息一年。

2015年,黄渤一年没接戏。在家里和楼下修车的,卖拉面的人聊聊天,“得知道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这时他才发现地铁的售票方式都变了,不用再去窗口买票了。

这一年他录了真人秀《极限挑战》,算盘打得很好,本来也要玩,别人给你出钱出力,组织一个大party,白天疯玩,晚上喝顿酒,挺好的。

不过说是这么说,录制之前他还是把国内外不同类型的真人秀都看了一遍,“最起码得知道要干的是什么事儿,得对别人负责任。你对自己没要求,人家节目方对自己的节目还是有要求的”。

如同管虎说的那样,像黄渤这样认真吃苦又聪明的人,不管干什么都会成。

近年来黄渤一直惶恐,自己身上小人物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少了。有记者问黄渤恐惧什么?他说:“是眼前的那团火灭了”。

你没法阻止万物流失,也没法阻止自己的成长。黄渤丢掉了自己的青涩单纯,捡来了更为成熟的经验和演技。当初的青春活力,可能慢慢变成耐力,变成韧劲,变成层次,变成深度……还可能变成不宜长久,变成随波逐流。

他在自己的电影日记《有点意思》中写道:曾经对满天的星星充满好奇,想把每一颗都摘下来,可现在,觉得安静地待在下面,只是抬头看看,就挺好。

好友黄磊也曾表示,四十多岁的年纪,没那么多惊天动地、跌宕起伏的事儿了。活明白的人都变得平稳而自然,说不出那么多的最,也不记得那么多的很。而黄渤,“就是聪明、周到、特别通透,活明白了”。

黄渤形容自己的人生就像爬楼梯,如果以前的目标是在10层楼,每往上攀爬一段就会很高兴,但当爬到了第8层、第9层的时候,就忍不住会想,到了第10层该干吗呢?

“没有再高的余地了,都是原地踏步,然后自己掉下来,而且所有的目光都在你身上,其实这是一个特别没有意思的事”。

所以黄渤更想做第四名,没有第一名的孤独,也不像二、三名那样为欲望挣扎,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样就很好。

一出好戏

跨界做导演是他爬的另一阶楼梯。

2012年看了3D版《2012》后,黄渤很受震撼,开始思考如果有一天,人类面临着灭亡的命运,一个互相依靠的小群体如何生存?个人该怎么选择?极端环境其实是一个人性的实验室。

此时,所有的道德、法律都会失效,秩序直接崩溃。人们处在生存和死亡的关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有人始终坚守着信念、秉持着善念,就显得了不起。

徐峥听了黄渤的想法后,特别负责任地说:“我看行”,撺掇他赶紧写吧。

拍《亲爱的》时,黄渤又跟陈可辛导演提起这个故事,也已经在心里做好接受打击的准备。结果陈导说:“这个故事很好啊,你就拍啊”。

黄渤说,“这还早呢”。

陈可辛不以为然:“我觉得很完整了,调整一下写出来就可以拍了”。

黄渤的内心只有一个字:啊?

最终这个故事被拍成了电影《一出好戏》。

因为他觉得演员是一个神奇的职业,一方面让一个人的生命丰富,可以经历很多人没有经历过的事,体验不同的人生。另一方面也让人保持距离,更容易看破生命本身的荒诞。

一幕一幕,小到微小事件,大到家国人生,都像是一出戏。

这些年的黄渤,就像是小时候在旋涡中顺流而下一样,有过抗争,但从不拧着来。

歌手梦碎,也尝试过做生意,生意赚了点钱之后,又开始做演员。

说坚持也有,说审时度势也不为过。

他敢于破而后立,抗拒温吞,似乎从来都不缺乏从头再来的勇气。

只有一样从来没有变过。

周星驰和黄渤合作后,说终于知道他为什么会成功,“他就是那种可以好一点点,他都不会放过的”。

黄渤摸爬滚打数十年,先是希望每场演出都能更好一点点,接着又是希望每场戏更够更好一点点。

最后这些“一点点”,累积出巨大的能量,唱了一出好戏。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