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萬達,總票房超123億,陳思誠算不算一個好導演?

明星新聞 4863℃

陳思誠是不是一個好導演?

前兩天有朋友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我下意識的回答:當然是,中國百億票房第一人,為什麼不算好導演?

背靠萬達,總票房超123億,陳思誠算不算一個好導演? - 陸劇吧

朋友又問:有爛片之王「美譽」的王晶,票房常年排名內陸前三,商業數據真能說明導演的一切么?

陳思誠的成名作大概要屬《北京愛情故事》,3800萬的投資為他收穫4.07億票房,近10倍回報率。

背靠萬達,總票房超123億,陳思誠算不算一個好導演? - 陸劇吧

很多人以為是巔峰,沒想到只是開始。

一年後《唐探1》上線,投資8000萬,票房8個億,一向高傲的王思聰見到這尊搖錢樹都得禮讓三分(萬達是主要投資人)。

背靠萬達,總票房超123億,陳思誠算不算一個好導演? - 陸劇吧

此後《唐探2》和《唐探3》前者投資3億,票房33億;後者耗費6億,大賣45億。

背靠萬達,總票房超123億,陳思誠算不算一個好導演? - 陸劇吧

從轉型做導演到票房破百億,陳思誠花了13年。

相比之下素有國師之稱的張藝謀,花了39年才到達百億,其中一半成績還要靠毀譽參半的《滿江紅》(45億)。

背靠萬達,總票房超123億,陳思誠算不算一個好導演? - 陸劇吧

六代導演扛把子寧浩,出道22年,總票房也不過99億。

從導演的商業價值上看,今天陳思誠說第二,沒人敢自稱第一。但是,商業上的成功真能代表導演本身的成功么?

最近《消失的她》上映,出現了兩個奇怪的現象:

第一是票房在蹭蹭蹭上漲,評分卻在咚咚咚下跌。從0漲到33億用了半個月,豆瓣從7.5跌到6.4也只用了半個月;第二是人們討論的焦點從來不是兩位導演劉翔與崔睿,反而是身為編劇的陳思誠。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電影「陳式風格」太強,「誤殺」既視感太重,找一群半生不熟的演員把他們往東南亞一丟,做一些遊走在法律邊緣的事情。通過反轉和節奏吸引觀眾,最後深化一下主題。這個套路第一次看新鮮,看多了難免自開頭就能猜到結尾。

背靠萬達,總票房超123億,陳思誠算不算一個好導演? - 陸劇吧

陳思誠的第二個問題是電影「縫合」現象嚴重,被人調侃「電影裁縫」。

早在2015年,唐探系列上映,就有人指責陳思誠抄襲,因為它看起來就是「囧」系列的翻版,只不過多了些懸疑元素。

陳思誠注意到了這些言論,但他不以為意,反而決定發揚光大,直接放棄劇本創作。

《球狀閃電》來源於劉慈欣的《球狀閃電》;《誤殺》是改編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就連《消失的她》也來自前蘇聯電影《為單身漢設下的陷阱》。

背靠萬達,總票房超123億,陳思誠算不算一個好導演? - 陸劇吧

事實上,陳思誠也想過原創劇本,比如電影《外太空的莫扎特》。雖然口碑不行,雖然票房撲街,可我依舊認為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背靠萬達,總票房超123億,陳思誠算不算一個好導演? - 陸劇吧

陳思誠需要突破自己的局限,但很可惜僅僅是一次挫折,就讓陳思誠縮回了自己的舒適圈,將流水線式的翻拍進行到底。

說到流水線,我在寫文案時看到一種說法,有人認為陳思誠的拍電影方式屬於標準的「好萊塢工業化爆米花電影」。

通過「填詞式」劇本流水線生產一批批高票房作品,是中國電影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因為長期以來,中國電影都是通過「小作坊」生產,既費時,又低效,風險還大。

背靠萬達,總票房超123億,陳思誠算不算一個好導演? - 陸劇吧

這種觀點非常有市場,但很多人沒搞清一個問題:你的屁股,究竟是製片方,還是觀眾?

雖然工業化能提升電影效率,可你我去看電影顯然不是為了去看發行方如何降本增效,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就像吃一頓飯,罐頭再香再便宜,也比不上家常小炒。

同為第六代導演,同為「工業電影實習生」,我更喜歡郭帆,因為他真的能把一桌子「工業罐頭」拼湊成「滿漢全席」,用誠意打動人。

兩部《流浪地球》有多硬核無需贅述,而其幕後事無巨細卻又分工明確的團隊協作,才能真正體現好萊塢大片的精髓。

背靠萬達,總票房超123億,陳思誠算不算一個好導演? - 陸劇吧

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如果諾蘭一直沉迷於用套路改編弟弟的小說(記憶碎片),他永遠也拍不出盜夢空間。

最後,還是回到片頭提的問題:陳思誠是不是一個好導演?

我的回答依舊是yes,只不過他的電影只屬於當下,不屬於未來。

標籤: 明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