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白星航運的泰坦尼克號在海上航行。
1912年4月,泰坦尼克號沉沒三天後,大約700名倖存者被另一艘客輪卡柏菲亞號(Carpathia)帶到紐約,是這艘船將他們從冰冷的北大西洋救起。
有些人與親人團聚了,有些人接受了醫療護理,或者終於能鬆一口氣,在一場造成1500人死亡的災難之後,回到了堅實的土地上。但並非每個人都走下了卡柏菲亞號。
六名倖存者——全是中國水手——不得不留在船上,因為一項名為《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的反移民法,他們被禁止進入美國。第二天,移民官員押送他們穿過曼哈頓,並把他們送上與他們簽約工作的一艘開往古巴的貨船。然後,他們似乎就這樣消失了。
正在營救泰坦尼克號救生艇上的乘客
儘管泰坦尼克號災難及其許多倖存者的生活已經被詳盡記錄,但中國乘客的故事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研究員史蒂文·施萬克特(Steven Schwankert)在北京接受採訪時說:「我想,『這六個人就這樣走了,一直沒有結婚,沒有孩子,沒有告訴任何人這個故事,這不可能。』」
在20世紀初,作為中國移民,從泰坦尼克號災難中倖存只是他們要面對的眾多困難之一。當時他們是英國、加拿大和美國等國家歧視性政策的特定目標。
幾代人後,人們仍能感受到這些政策的影響,包括新冠疫情引發的反亞裔歧視浪潮和仇外情緒。當然,100多年前就在試圖解決這些問題。
即使在中國,水手們的故事也鮮為人知,這些中國水手的人生很大程度上受到歷史潮流的影響,包括他們為何出現在泰坦尼克號上。英國的勞工罷工使他們失業,因此他們的僱主將他們重新分配到北美路線。按照計劃,泰坦尼克號從英格蘭南安普敦搭載八名水手,他們會乘三等艙前往紐約,在那裡換乘新船。
當郵輪於4月14日晚撞上冰山時,這八個男人迅速行動了起來。五人成功登上救生艇,但當郵輪被海水吞沒時,另外三人與其他數百人一起掉入了冰冷的海水中。
這三名水手中的兩人,李林和林倫,據信已經死在水中。第三個人方榮山緊緊抓住一片殘骸,等到一艘救生艇返回尋找生還者時,他成為最後一批獲救的人之一。
1920年的某個時刻,方榮山在芝加哥拍攝的肖像
方榮山的獲救啟發了電影《泰坦尼克號》的結尾,甚至出現在了一場被刪減的戲份中。但在沉沒後的幾十年里,這些中國倖存者的故事甚至對他們的一些後代來說仍然不為人知,船東和新聞媒體對他們的負面描繪可能是原因之一。
隨着郵輪沉沒,其中四個人到達了一艘擁擠但未滿的救生艇,其中包括泰坦尼克號的船東J·布魯斯·伊斯梅(J. Bruce Ismay),他後來因沒有與船共存亡而受到批評。
災難發生後,伊斯梅對調查人員說,這些中國人是偷渡者。新聞報道還指責他們打扮成女性以便優先得救,但是沒有發現任何直接證據能證明他們有這樣做過,他們根本不可能知道船上還有什麼人。
泰坦尼克號災難發生幾年後,其中一些倖存者很有可能最終去了英國,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徵兵,那裡的商船海員都去參戰了,水手非常緊缺。
在一戰、二戰後,對他們這類勞動力的需求消失了,成千上萬的中國水手被英國政府遣返,有的要被迫離開在英國組建的家庭,家人都不知道這些人去了哪裡。據製片人稱,這很有可能也是幾位泰坦尼克號中國倖存者的遭遇。
「他們沒用《排華法案》,直接根據合同法就擺脫了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瓊斯談及英國政府的行為時說。
還有一些中國倖存者去了美國或加拿大,儘管反對中國勞工移民的法律要在幾十年後才被廢除。
為了繞過該法,成千上萬在中國出生的人使用假文件入境。為了保護這個新身份,他們往往需要絕口不提自己過去的生活,甚至不能讓自己的伴侶和孩子知道。
「至今還有人在保守着這樣的家族史秘密,」施萬克特說。
方榮山的兒子湯姆·方(Tom Fong)說他的父親於1985年去世,享年90歲,始終沒怎麼談及自己的人生,不過他知道父親曾經遭遇過一次沉船。
方容山的兒子湯姆·方
2003年,一個表親跟湯姆·方說那就是泰坦尼克號。於是他和自己的兒子去網上搜索,發現乘客名單上有他家的姓氏,不過拼寫略有不同,這種情況在中文名的羅馬字轉寫中很常見。而後他們又發現一個地方,提到有個男人抓住一片殘骸直到最終獲救,這和方榮山的故事是相符的。
不過,泰坦尼克號愛好者和專家一開始並不相信他的說法。現年61歲的湯姆·方是威斯康星州安樂園酒家(Cozy Inn)的老闆,那是全美歷史最悠久的中餐館之一,他說,自證清白只是他分享這個家族故事的部分原因。
「而除此之外,」他說,「我只是想讓人知道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