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開局相當糟糕,因為一場突然的疫情吊住了每個人的心。
截止到2月7日凌晨,全國已經確診31260例,遠超十多年前的非典。
眼看着不斷上升的感染病例數字,武漢爆發的新型肺炎情況已經愈加嚴重。
與此同時,自病毒爆發開始,每日引發討論的新聞、熱搜、謠言與闢謠就難計其數。
以至於很多人腦海中不禁產生一個疑問:
為什麼我們沒能從之前的經歷中吸取教訓?
而問題的答案,或許就在網飛最近上線的這部紀錄片當中——
《流行病:如何預防流感大爆發》
Pandemic: How to Prevent an Outbreak
紀錄片一共6集,每集時長只有不到50分鐘。
製作組跟蹤採訪了全球各地的奮戰在抗流感第一線的團體,包括醫生、科學家、官員、機構代表、志願者等等。
分別從醫護人員和研究者、疫苗開發者的角度出發,將美國、印度、越南、中國等多地面對埃博拉、禽流感、豬流感等流行病的不同情況和啟示呈現出來。
和一般的偏知識科普性質的醫療紀錄片不同,該片同時側重了社會議題和現實思考。
導演花費大量細節描述當下應對流行病的公共政策,帶領觀眾去認識了解那些奮戰在抗擊流感第一線的英雄們,了解他們為阻止下一場全球疫情的爆發所做出的努力。
不得不說,網飛的這部紀錄片放在最近上線實在太過應景。
作為一部醫療題材的科普紀錄片,影片一開始並沒有引起太多人關注。
而就在這套紀錄片上線幾個小時之後,武漢當地政府宣布「封城」,疫情的加重讓這部紀錄片迅速走紅。
尤其在當下的時間節點看來——
片中的各條線索與細節也許頗具意味,其中憂慮和預言的那些事,當下正在發生。
甩不掉的威脅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與各種病菌作戰的歷史。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病毒或細菌就會席捲全球,給人類帶來一場浩劫。
從鼠疫、霍亂、上世紀初的流感,到今天的非典、豬流感、禽流感……與病毒作鬥爭是人類的常態。
但正如紀錄片中所講述的那樣:
正確認識疾病,是戰勝它的基礎。
在人類征服自然和動物的過程中,它們其實也從未放棄過本能的抵抗。
隨着生活質量的提高,人類的食物鏈變得越來越龐雜,海鮮、畜類、禽類、野生動物等帶來的全新病毒時刻威脅着人類社會。
當動物體內帶來了全新的病毒,人類對其沒有天然的免疫力,
我們的人體系統無法抗拒感染時,這種感染就有可能會變得致命。
目前已知的絕大多數病毒都是從野生動物傳播給家畜或某種中間宿主,再傳播給人類。
尤其是近些年的研究證明,很多流行性病毒都與蝙蝠有關。
比如:埃博拉病毒、非典、中東呼吸綜合征,以及如今正在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
可以說,蝙蝠就是各種病毒的「存儲器」。
而流行性病毒最大的特點就在於:高傳染性和傳播速度快。
病毒在感染人體之後,又能通過咳嗽、噴嚏等在人群中迅速傳播,甚至是呼吸,都是傳播疾病的方式。
只需要一個人,一個宿主,就能導致疫情爆發引起流行疾病。
只需幾周時間,一種新型的強毒流感毒株就能讓我們的城市無力抵抗。
正如紀錄片中的一位醫療工作者所說得那樣:
引發疫情只需要一個人,我們基本上是人形培養箱。
埃博拉如果錯過一個病例,就會再傳染六個,然後再倍增。
在一戰末期超大疫情之後的百年里,人類也在改變:總人口超過70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延伸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發達的畜牧業讓大量動物擁擠在狹小的空間里……
對病毒來說——
這每一項,都是有利於它們傳播的「好消息」,新的病毒層出不窮。
紀錄片中引用了流行病學家們所做的數據模型,推算結果相當駭人:
以現在的人口流動水平,一個病毒兩周便可攻陷一個大型城市,一個月就可以傳遍全國,兩個月感染全球。
對比當下的現實,可以說與武漢肺炎的擴散形勢如出一轍。
新型肺炎出現首例患者是在12月上中旬,一個多月以來,它已經以武漢為中心,輻射全國。
而海外國家中,無論是與中國鄰近的泰國、韓國、日本,還是遠在歐洲的德國、法國都已經有確診病例,傳播速度讓人驚詫。
也正因此,流行病毒就像是懸在人類頭頂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一樣——
抗疫,註定是一場持久戰。
戰「疫」
既然病毒永遠在那裡,那如何戰勝,甚至不戰而勝,就成了一件重要的事。
流感病毒除了傳染性很高之外,而且治療起來特別困難,而且致死率遠遠大於治癒率。
埃博拉的平均病死率約為50%、致死率最高能達到90%;
SARS雖然致死率較低,但傳播卻驚人的快……
再加上很多病毒不斷發生變異,原有的病毒疫苗對新發生的流行病毒亞型毫無保護作用。
以流感為例,季節性流感疫苗每年都需要進行更新,才能應對當年的流感病毒類型。
如果接種流感疫苗,人體會獲得一段時間的保護,但病毒的持續變異會讓疫苗失效,所以需要再接種一次。
這也就導致了——
目前的醫學技術沒有預防手段、疫苗或是治療性干預措施。
但這並不意味着,問題就真的無解。
實際上,全世界的科學精英都在試圖研製一種能夠對抗所有新型病毒的通用疫苗,雖然進展緩慢,但這一領域有着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
未來,如果流感病毒通用疫苗技術成功應用到各類快速變異的病原體上,將是創造無病人類道路上的巨大突破。
另一方面,面對流行性病毒——
除了治療之外,同樣重要的是如何預防。
紀錄片中展示了人們在防控流行病的各個環節里的努力,防疫系統需要環環相扣。
比如:
要有資源才能研發出有效的疫苗;
要普及疫苗,就要讓各階層均能接種疫苗,及在患病後能得到治理;
要有防疫隔離措施,避免在社區大規模散播及避免醫護人員受感染;
讓社區信任醫護人員的治理,及時求診。
紀錄片中的一位印度醫學家的話語,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靠大眾自己不能抵抗流行病,醫生也不能,政府也不能。只有三者通力合作,才能擊敗它。
可以說,抵禦流行性病毒,是一項關係到所有人的工作。
從上而下,政府需要提供充分資源;從下而上,民眾需要信任科學和醫療系統。
最終切斷新型病毒感染人類的路徑,需要科學家和人類社會每個成員的共同努力。
未雨綢繆
除了病毒本身,人類抗疫最大的敵人或許是無知和輕慢。
在印度拉賈斯坦邦,2018-2019流感季有超過五千人染上「豬流感」,死亡人數超過兩百人。
起初,沒有人對疫情重視,認為那:
不過是感冒而已。
按當地的土方法,吃點蜂蜜、薑黃和檸檬就夠了,或許就像我們迷信板藍根和雙黃連。
政府對「豬流感」的傳染性也沒有足夠重視,直到疫情蔓延開來,後知後覺的衛生部門才意識到「這是我們部門的疾病」。
而身在地球另一端的我們,在疫情爆發前,一些人卻沒多少危機感。
新聞里,每天都會出現一些人硬要出門,出門還不戴口罩,依然繼續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甚至生病都出門,認為自己只是得了感冒。
對流行病的不重視,源於人類對他人的忽視甚至冷漠。
只要病痛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完全可以在疫情過去之後,將流行疾病的痛苦和掙扎以及醫務人員的忙碌和犧牲拋到九霄雲外。
而隔了幾年後,又是一股流行病悄然襲來,而此時的人們卻依然沉浸在過往戰勝疾病的自信情緒中。
在紀錄片中就有學者就拋出這麼一個觀點:
下一次疾病流行只會是時間問題,我們不知道會在哪裡如何發生,但肯定會發生。
可以說,人類與流行病的戰爭永不停歇,並且很大可能,永遠不會真正取得勝利。
更有學者直言不諱:
認為中國地區,是下一階段防疫工作的重心。
現在看,這簡直已經是預言!
那麼問題來了——
面對流行疾病,我們普通人到底能做些什麼?
第一,要正視疫情,但也不要過度緊張。
在疫情擴散的情況下,大家恐慌是正常的,但最終戰勝疫情的,靠的是鎮定和理性。
第二,勤洗手、少出門、戴口罩。
嚴格按照這九個字來做,是對自己生命的保護,也是對家人的負責。
第三,不輕信謠言、不亂吃東西,隨時監測家人和自己的體溫。
我們每個人只有保護好自己,才有餘力去保護別人。
第四,有能力者可以伸出援手。
疫情之下,沒有旁觀者在,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做的。
最後,老話說得好: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儘管目前形勢尚不明朗,但我們還是願意相信,最終一定還是能夠渡過難關。
但請一定記得,這場戰爭本身就是場持久戰。
而渡過難關之後,如何避免重蹈覆轍,才是擺在大家面前更為重要的課題。
PS:回復片名:流行病即可獲取資源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