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消失五年, 解禁後成為最好的青春片

電影快訊 1146℃

近幾年來,在整個大陸電影市場上掀起了青春片的熱潮,大批次的青春片也由此泛濫。

但是,大家發現了沒有?我們的很多片子,都是極少數人的傳奇故事。

我們能體會他們的感情,卻不能讓我們產生很大的共鳴。因為我們大多數人也只是普通人,我們沒有擁有那樣的青春,我們沒有過人的腦力,驚人的長相,逆天的運氣。

我們大多數人面對的都是和《狗十三》里的女主一樣的,眼前的家長,朋友和老師。

當我們的視野被小美好式的童話校園愛情故事吸引的時候,亦或是車禍失憶墮胎的狗血套路讓你瘋狂吐槽的時候,這樣的一部電影,像一股清流,揭開了中國式青春的面紗。

《狗十三》消失五年, 解禁後成為最好的青春片 - 陸劇吧

這也是為什麼塵封了五年,解禁後會成為最好的青春片的最好的解釋。太過於真實,每個人都能在電影里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還有"中國式"父母的樣子。但是如果你看完了沒有共鳴,那我就要引用一下張雪迎微博發過的一句話了:"恭喜你,你真的很幸運。"

第一眼看到《狗十三》這個名字,我完全想像不到這部電影是講青春的。只覺得它很奇怪,青春,為什麼會用狗來命名?

原先《狗十三》叫《狗13》,在觀看過影片之後,就明白這用意很明顯了,除了女主李玩13歲的意思,數字13看起來像英文字母B,發音和中華文字的某個字一樣,罵人諷刺深藏不露。

《狗十三》消失五年, 解禁後成為最好的青春片 - 陸劇吧

這是一部圍繞着女主李玩看似平常但又殘忍的青春生活展開的故事。

一句我們都是為你好,掩蓋了父母的多少過錯?

十三歲的李玩,很早就失去了母親,長大後,父親再婚,沒過多久,李玩就有了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這一連串的變故導致正處於青春期的李玩變得沉默又古怪。

父親為了安撫女兒,給她買了一隻可愛的狗狗,希望它能代替自己陪伴女兒。因為李玩喜歡天文和物理所以給狗狗取名叫"愛因斯坦"。

剛開始的時候李玩並不喜歡小狗,對它不理不睬的,後面漸漸被它的可愛感化着,最終和它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在李玩好不容易接受了狗狗的時候,意外發生了,愛因斯坦陪李玩的爺爺去買菜的時候,一不留神,被弄丟了,李玩瘋狂的找狗。

的確,當看到在狗走失後,她不考慮家裡人的感受所做出的一系列行為,包括大半夜出去找狗使得爺爺為出去尋找她而扭傷了腳之後她的不知好歹,以及後面離家出走,使得很多年沒有出過門的奶奶出門為尋找她差點兒走丟的這些場景,真的覺得她很不懂事。

但是當冷靜下來想想,其實她在乎的不是爺爺把狗弄丟,是在弄丟了之後,家裡沒有任何人出去找過它,還為了討好她找了另外一隻狗來讓她接受就是那隻狗,它就像家裡的一個附屬品,她聯想到了自己,開心了就給塊肉吃,不開心就可以隨便對待。

這使得李玩與這個充斥着謊言與虛假的成人世界徹底決裂了。

最後李玩爸爸用暴力結束了這場任性。

在暴力執法中,從李玩爸爸口中我們聽到了似曾相識的台詞:"你以為你是受了什麼天大的委屈嗎?""把你生下來我是欠你的嗎?""我們明明是為你好,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當父親冷靜下來,卻又說:"打你,是因為愛你"。

這一壞一好的感情線拉扯,我們並不陌生,"我們都是為你好"這些影片中的台詞,是不是在我們小時候乃至現在經常會聽到的台詞。這些看似愛之深的用語,到底掩蓋了多少過錯?

電影把這些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情呈現在大屏幕上,也把大部分家庭教育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

青春的溫度,你們會在意嗎?

毫無疑問李玩的父親是愛她的,也像我們大多數父母一樣,不然不會儘可能的想辦法照顧我們的情緒。但是這種愛的表達,太過於單方面了,父母並不將子女當作一個能思考的人去嘗試溝通,親子之間很少有平等的交流。

多少家庭的家長有意識到這一錯誤?

有多少家長意識到,我們都是人,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我們都有想法,都有錯和對的一面,我們相差的只是年齡,而且,並不意味着身為長輩的家長永遠都是對的。他們認為對的想法就一定要強加給孩子,身為孩子的子女就沒有表發自己的權利。

李玩生氣的時候說出來兩句很重要的話:"你們當我是傻子嗎?""這就是你們承認錯誤的態度嗎?"多少家庭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同時又不能做到統一標準要求子女?

《狗十三》消失五年, 解禁後成為最好的青春片 - 陸劇吧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所在乎的根本不是這件事的對錯,孩子同樣也是愛父母的。他們真正在乎的是在這件事上得不到平等,得不到與父母之間的平等交流。所以才會出現逆反心理。

叛逆期在網上的官方解釋是:叛逆期是指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他們也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

所以,逆反心理屬於一種反常規的心理,但也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因為年齡小,或者輩分小就自動忽視我們也有自己獨立的意識。

父母總是萬般無奈:我們為孩子付出了那麼多,生他養他,甚至為他放棄了很多的東西,為什麼他們還是得不到滿足。

可是孩子想要的,大人們真的有站在他們的角度去考慮么,還是一味的以長輩的角度來看待孩子,並不會將子女當作一個能思考的人去嘗試溝通,與子女達不成平等的交流。

就像李玩在選擇學習興趣小組一樣,因為可以多拿分,所以父親沒有尊重她的選擇,甚至在外人面前一把推開了孩子,強行更改了她的意願。

李玩需要父親的陪伴,等來的卻是一條狗;

李玩需要父親的承諾,等來的卻是一再的拖延;

李玩需要的是父親的在乎,等來的卻是一個全家人捧在手心裏的弟弟;

李玩需要父親的理解,等來的卻是我們都是為你好。

對,很多東西看起來對李玩來說是最好的選擇了,唯一不好的就是,這不是她想要的……

在經歷了來自成人世界的一次次以愛為名的暴力雕琢之後,李玩也漸漸變成了大人口中那一個聽話的孩子,也漸漸有了大人的模樣。

成長是一個殘酷的過程,這其中沒有絕對性的對錯,也沒有跌宕起伏的生活,只是會不斷的發生誤解,不理解,再妥協。

但如果你還記得曾經的感受,那就請不要忘記,我們曾經是怎樣的小孩?我們小時候渴望的成長到底是怎樣的?

有的人在用一輩子治癒童年,有的人在用童年治癒一輩子

從那一夜過後,讓我們發現,原來成長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是一瞬間的事情。

李玩後來接受了二號狗狗的時候,曾試圖想要丟棄它,但在她上課的時候,看到老師為了不影響自己的課堂,將飛進來的蝙蝠無情打死還面無表情的扔出窗外。她又去把它找了回來,這是她在成人世界妥協的過程中依舊保留下來的東西——善良。

在一次飯局中,長輩給李玩夾了一塊紅燒狗肉,她沉默了許久後給長輩答了謝還是吃下了它,她終於做到了家長口中那一個聽話的孩子,但是沒有人會關心她為何沉默,只覺得她的懂事為這場飯局助了興,也沒有人會想她是不是害怕和妥協... ...

很多中國家長認為子女是自己的一部分,多少事情都應該由他們來掌控,如果沒有按照他們的意志就會被冠上"不懂事"的標籤,為了防止被暴力(無論是心理上還是身體上),子女只能遵從所有安排,才能不被打罵。

於是我們就會因為附和父母最終失去自我。我們開始為了做父母眼中的那個乖孩子放棄自己喜歡的東西,去實現父母眼中的夢想。開始為了表面的風光,去說著一些違心的假話,這樣真的是對的嗎?我們所謂的成長難道就是學會妥協。

其實沒有任何人能給出答案,青春才是最大的懸疑。看我們自己怎麼去看待這件事,是選擇接過上一輩的接力棒去幫着下一輩成長還是記住曾經小時候渴望的長大的模樣。是永遠記住自己渴望的模樣,還是在一次次以愛為名的雕琢下變成所謂的大人。

感覺成長就是,保持微笑的機會多了,都忘了什麼才能使自己真正的開心;也忘記了我們小時候渴望長大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我們到底該堅守什麼,該放棄什麼?

文|mad girl

圖|網絡

以上為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請多多留言交流!

創作不易,請多多關注轉發點贊留言支持,你們的支持就是我的動力!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