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破12億後, 現實題材更好做了?

電影快訊 1856℃
《少年的你》破12億後, 現實題材更好做了? - 陸劇吧

1905電影網專稿 《少年的你》上映2周,票房12億,成為10月底的一匹黑馬。去年接續上映的《我不是葯神》《江湖兒女》《找到你》《無名之輩》等片,都讓觀眾重新擁抱起現實題材或者帶有現實主義氣息的電影。

中國電影家協會發佈的《2019中國電影藝術報告》也指出,2018年是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年,諸多作品的出現展示出國產電影現實主義道路越走越寬。

市場風向變?

現實主義永遠是中國電影主流

口碑和市場的成功也讓越來越多即將上映的影片迫不及待地貼上現實主義的標籤。《受益人》首映時,主創們也紛紛介紹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電影。如今即將上映,首日預排片佔到了27%,為當日最高。

這不由得讓人思考為風向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的電影行業,是不是風水輪流轉,現實主義的這碗飯又開始好吃了呢?

《少年的你》破12億後, 現實題材更好做了? - 陸劇吧

在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吳冠平看來,現實主義是中國電影的主流創作方式,也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氣質和面貌。在他看來,優秀的現實主義電影是「與時代發生共振,當時代發生火熱的變化時,電影能否在銀幕上將這種變化呈現出來。」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吳天明青年電影高峰會創投活動中,也體現着這種變化。青年電影人們的項目、劇本,不少都是立足當下,觀照現實。

青年創作困境?

走出小天地思考時代

憑藉《柔情史》入圍柏林電影節的楊明明導演,新作是一個冰球隊的故事,拿着這個名叫《半人馬》的項目,她進入了籌集3000萬拍攝資金的階段。

「我對運動電影非常着迷,不僅因為運動本身的美感,還因為運動背後賦予每個人成長階段的重要意義,對弱點的客服,對他人的新人,對極限的認知和對不可能的挑戰。」楊明明覺得,自己這部定位青春勵志的影片,類型非常準確。

《少年的你》破12億後, 現實題材更好做了? - 陸劇吧

《美人魚2》的執行導演楊宇飛寫完了自己的劇本《豐荒之年》,這部作品在導演自己的闡述中顯得有些複雜,但子女上學、老房拆遷等話題,仍然是對現實的觀照。

從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創投單元到吳天明基金會的創投活動,青年電影人的項目也從過去幾年的武俠、喜劇、科幻,轉換成了家庭、懸疑、青春成長等類型。感知自身周圍世界的變化,成為了青年電影人關注的重點。

對於這種創作的轉型,導演李睿珺深有感觸。拍了5部電影的他,幾乎都是在家鄉甘肅完成,講述甘肅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存狀態,但《路過未來》則將地理場景搬到了深圳。李睿珺覺得,這是活在當下才會有的創作變化:

「每一個人很難跟這個社會割裂開去談生活狀況、情感狀況,跟這個時代會發生很多的聯繫,《路過未來》更多的是講城市化的狀態,城鎮化建設這些年才開始,在城市那邊的人還是來源於鄉村,只是隨着他們的腳步從這片土地上遇到另外一個城市空間,進入城市空間裏面所面臨的生活或者精神的各種禁錮。」

導演李玉說:「好的創作者對這個時代要有一個敏感度。」吳冠平教授對青年創作者類型上的轉變則有所擔憂,在他看來,很多青年導演雖然拍得是現實題材,但關注的是個人生活和個人小世界的感受:「踏上創作後,不僅要表達自我,還要觀察生活,要思考現實,思考我們的時代,這是現在創作者需要有的品質。」

現實主義市場小?

區分商業電影和作者電影

這一點確實說明了目前電影創作面臨的部分現狀。今年3月,《地久天長》《過春天》《陽台上》三部電影集中上映,鏡頭對準了歷史轉型下的小人物,往返內地香港的少女和迷茫的城市青年。有媒體將今年3月稱為現實主義電影的小陽春。

然而,這三部電影在收穫口碑的同時,市場卻並沒有給予熱烈的反響。叫好不叫座成為一部分現實主義電影的癥候。

曹保平導演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現實主義題材一直是電影上的一個主要的表達手段和類型,但是中國電影任重道遠,真正意義的現實主義電影其實還並不多,因為現實主義首先要表達真實的觸摸,真實的感覺,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真正意義上的好的現實主義的電影湧現。」

李睿珺則認為自己在籌備新電影時,仍然面臨這樣的問題。在他看來,現實主義電影觸及到社會問題時,真的會吸引想到影院內進入一個夢境空間的觀眾嗎?

在黃建新看來,這是電影本身的分類問題,他將電影分成了消費電影和作者電影,二者不能等同。在《我不是葯神》《少年的你》票房成功後,不少人認為這樣的電影對現實主義具有了某種指標性。黃建新說,商業電影同樣具有現實性,但商業電影不會影響你的人生,只是滿足當時的心理需求。

回到當今的市場大環境來看,受歡迎的仍然是商業電影,純粹的作者電影仍屬於小眾。但觀眾對於商業電影口味的變化,則恰恰和中國的發展、變化息息相關,現實主義電影這把火的重燃也說明了這點。

商業片蹭現實標籤?

小人物的精彩故事才動人

《我不是葯神》在黃建新看來,是電影類型中細分的文藝片。在一場關於現實主義電影討論的論壇上,他笑稱自己是唯一不賠錢的第五代導演,因為自己拍的是文藝電影,而其他幾位導演拍的實際上是作者電影。

雖然都在觀照現實,但兩者的表達和訴求不同,他基於的小說框架和人物原型都是觀眾們願意看的,而非作者電影里完全的自我表達。

這是這位近年來監製了多部成功影片導演的看法:對於想在市場上取得成功的創作者,目前成功的作品其實都指明了一條路——用現實主義氣質,貼近普通人的人物塑造去講一個吸引人的故事。

談到觀照現實,黃建新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我們生活中發現有一個新的東西出現了,比如說抖音,一開始就有很多人出來指責,我們生活中總是充滿着這種狀態,在成長的心智中就會出現很多的看法。」在他看來,這種想法的表達,也是一種對現實的反應。

黃建新也指出,電影藝術的表達應該讓觀眾從細微的角度,而非抽象的角度去感受時代的變化。

現在來看,不僅是《我不是葯神》《少年的你》這樣的商業片成為現實主義電影的某種指標,國慶檔的《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等,也是基於現實題材改編,帶着強烈的現實主義氣質。

映見時代,思考時代,讓看不見的真實成為銀幕上的現實,而非藉著現實主義的標籤多賣出一張票,才是真正吸引觀眾走入影院的魅力。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