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內蒙古劇組真拼, 網上下載張圖紙改造出一輛嘎斯卡車

電影快訊 1917℃

日前,由呼和浩特本土導演王路沙導演的《紅色之子·單刀赴會》正在全國公映。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部電影中的一台重要道具——二戰時期的嘎斯AA軍用卡車是如何被劇組改造出來的。

當導演來找我,要我做一台二戰時期的嘎斯AA軍用卡車時,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啥?啥東西?二戰?還軍用卡車?我只聽說過嘎斯69小吉普。我天,軍用卡車見都沒見過,臨走,導演甩給我一塌子博物館照片,網上盪來的圖紙和一個1:32的微縮模型……

這個內蒙古劇組真拼, 網上下載張圖紙改造出一輛嘎斯卡車 - 陸劇吧

劇照

我就想我是干賽車改裝的,改卡車我可不在行,但人家在等回信呢。查了兩天網絡,才搞明白,嘎斯AA是1932年前蘇聯高爾基汽車製造廠生產的卡車,其原型是美國的福特AA,戰時被當做軍用卡車廣泛裝備於蘇聯部隊,後期演化出了多個用途的版本,外形酷似同時期福特的小汽車。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曾多次出現的卡車就是它了。

這個內蒙古劇組真拼, 網上下載張圖紙改造出一輛嘎斯卡車 - 陸劇吧

拼裝模型

研究了兩天,我覺得實現的可能性還是挺大的,再加上也想做些值得回憶而且有意義的事(能吹一輩子牛的事),就接下了這個任務。

這個內蒙古劇組真拼, 網上下載張圖紙改造出一輛嘎斯卡車 - 陸劇吧

劇照

而後,我們的團隊進行了第一次商討,干改裝的還是習慣性的想從"改"着手,目標:所有裸露在外的地方都能經得住拍。所有看不見的地方能扛得住糟。我們要做的是一台真車,能跑能拉貨的真車,而絕非「道具」。一連幾天走訪各種拆車場,老單位的車庫,周邊農村,希望能找到一台近似的卡車。本以為可能跟早期的老解放相似,用尺子一量,解放的尺寸要比嘎斯大得多。

改裝前的汽車

就在失望之際,機緣巧合,我們卻在農村找到了一台即將被報廢的躍進方頭卡車。經過測量,其輪距、軸距都與我們從模型和圖紙上得來的嘎斯AA尺寸接近,甚至連輪轂的造型都近似,只是總長略大於嘎斯。

第一步就是拆車!

興奮過後,果斷跟車主談了價錢把車拖了回去。然後就是拆,想着留下底盤重做車樓子和馬槽完事!

此時的工作還是繼續拆!

當拆得只剩車架時,所有人都傻眼了,本以為是後面改短就行,現實卻是發動機位置需要後移45厘米,就是把車頭改短。

躍進的發動機在屁股下面,而嘎斯卻跟小車一樣發動機在前頭。還有車架高了15厘米,輪子直徑大了8厘米。這還不算我們已知的前懸掛結構不同,制動器架構不同,以及一系列的小差異。也就是說這輛車除了大梁和後橋能直接留用剩下的都得重做。

才走一步就被打臉,尷尬啊。

製作前懸掛

為了應對突發情況(其實是前期策劃不足),我們分了三隊人馬,一隊負責機械和車架底盤改裝,一隊負責做車樓子,一隊負責去採購尋找加工各種必要的零件。

改裝初期

說是三隊人,其實就是五個人頭。

第一改造底盤,因為這輛車從正面是能夠看到前懸掛的,所以這一部分必須要改。大家找來一組弓子板,改它!我們現在的汽車都是由單跟避震分別支撐一個輪子和懸掛系統,而我們要做的這個傢伙,卻是一組弓子板橫搭在縱樑上,兩頭分別支撐起一個輪子,這一步還算順利的安裝完。

改短轉動軸

第二,就是因為發動機需要後移,傳動軸也要相應改短,這個過程中需要製作發動機的支撐零件,改傳動軸,放置所有無處固定的部件,改掛擋機構以及轉向機構。好在這些東西我們相對還比較熟悉,只是加工零件比較費時。

將原來的發動機後移

起初這裡本來想移植一台V8引擎,以應對拍戲要求的高速行駛,後來考慮到現代發動機電控原件多,一但在景地拋錨,維修不便可能會耽誤劇組正常拍攝。而且資料上看當年這台車的設計時速也不過75公里每小時,V8引擎有點兒誇張了。最終,我們決定留用卡車上的濰柴柴油引擎,幸運的是這台柴油機的狀態相當好,至於柴油機在寒冷草原難啟動這點,我們認為可以通過人力克服。

到這步就基本有樣兒了!

就這樣發動機和變速箱安裝完畢,並且拆除了所有不必要的東西,只保留了柴油機的預熱功能。散熱風扇,大燈等所有用電單元全部單接開關,盡量避免使用電控,儀錶也全部換裝機械式儀錶以盡量還原真實。同時,為了確保翻車戲的安全性,我們將油箱和電瓶安置到了車架最安全的中間部位。至於車頭的加油蓋則單純為了還原車型,沒有實際的作用。

手工塑形

車體製作對我們來說是最難的部分,這關乎到與真實的嘎斯有多像,成敗就看這個了,而這也是我最沒底的地方。完全是重做,跟改不沾邊。請教了一些老鈑金師傅後,我們用換算好的數據將駕駛室和發動機艙分成了若干單獨的分塊,使用激光切割把每個部位的鋼板都切出來,然後焊接,修改,一錘一錘的塑型,敲敲打打整整用了21天,期間角磨機干廢3把,焊絲用了整兩盤。

最艱難的工程完工

車內骨架同樣考慮到翻車的安全性,我們採用了製作賽車防滾架的方法,因為導演說希望人開着翻,所以大意不得。玻璃是定製的鋼化汽車玻璃,細小的諸如門把手、機械儀錶一類的零件,我要感謝網絡,真的給我省了大事,節約了好多時間。

安裝儀錶盤

後馬槽是純木質的,換算好數據,手工繪製了圖紙,在製作車樓子的同時,請來了專業的木匠師傅,當然類似鎖機,扣鐵,馬槽合頁一類的也還是我們自己做的,請援兵也是實在沒招了,時間不趕趟啊。

正在製作木質馬槽

我記得在距離開機還有7天的時候,整車算是基本完工了,一台帥氣的銀色鋼鐵機器呈現在了大家眼前,至此真的鬆了一口氣,剩下的就是鈑金噴漆和駕駛測試了。

噴漆

噴漆組的兄弟們也是相當給力,連着奮戰兩個通宵,完成噴漆後距離開機還有4天,凌晨一兩點我們把車弄到了測試路段。

測試

平路測試非常順利,卡車最快能跑到85公里每小時,比真車還快,機械的運轉狀態也一切正常,但高興了沒多久,進行顛簸路面測試的時候,前懸掛的兩根限位拉杆都被顛斷了,然後車輛就變得異常難以控制,緊急回去熬夜做了補救,但因為這部分是屬於設計失誤,結構先天存在缺陷,來不及加工零件了,也就只能是將就。

趕赴現場

兩天的路測和調整結束,第三天一早卡車就上了拖車,趕赴200公里外的蘇尼特右旗賽罕塔拉草原外景地,至此製作過程算是畫上了一個相對圓滿的句號。我記得當天就收到了很多人的信息和電話,內容無外乎就是「你們真的做出來了?」當時心裏還真是有些完成了一件大事兒的小激動。

亮相蘇尼特草原

整個過程中,其實最難的就是「第一次」,別說經驗了,見都沒見過。質疑的聲音很多,等着看笑話的也有,甚至在工期進行到一多半時,我都能感受到我們團隊內部也產生了質疑,好幾個夜晚我是一個人孤身加班到了凌晨,因為事是我接的,別人能退我不能,多少人在等着看着呢,不說辜負了朋友的信任,幹不成也給自己留下了遺憾。

我們的合影

但是好在兄弟就是兄弟,用不着太多溝通,很快我們就又肩並肩戰鬥了,直至大功告成。為什麼我們叫」陣地」,就是兄弟們一起堅守奮戰。所以,最值得欣慰的就是我們有一個足夠團結的集體,有好朋友的鼓勵和不遺餘力的支持。拍攝時我是和陣地技師孫建波一起奔赴劇組的,他負責維護和駕駛嘎斯,我呢,轉換角色變成劇組移動攝影組的車手。

儘管「我」是一輛車,可在片場「我」才是明星

在實際拍攝中體會到了我們這個作品的實際表現,說實話動力是杠杠的,在沒有路的戈壁上飛馳,一點兒不掉鏈子。

最好玩的,就是我們可能過分的考慮了安全性,畢竟平日里改車,跑賽道的車不光要快,安全也是第一位的,所以一不小心做了一台"裝甲車",以致最後導演說翻車戲效果欠佳。

要說遺憾大概就是沒能達到我心裏的完整度,主要時間太緊啦,拍戲比天大,耽誤不得。無奈只能退而求其次"像"就好,如果時間充裕,些我想着怎麼也得做到95%相似,這才叫復刻。

劇照

總的來說,這是一段終身難忘的經歷,很快電影就要上映了,期待時隔一年後看到這個大寶貝在熒幕上的風采。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