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第一屆春晚構思完成後,為了顯示晚會的分量,節目組專門請來部級領導來審查提意見。
沒想到部級領導審查完之後直接說:「怎麼能讓姜昆這種人主持?"
領導為什麼會這麼說?
第一屆春晚有哪些幕後故事?又經歷了哪些困難?
這屆春晚和以往的晚會有何不同?
一、「搞一台最像樣的中央電視台從來沒有過的春節聯歡晚會。」
1983年以前,中央電視台每年也搞春節晚會,但只是一般性的聯歡。
1983年的春晚,導演任務交給了黃一鶴。
黃一鶴是拉提琴出身,後來在中國的電視事業剛剛發展的時候,便走入了電視導演的隊伍,由歌舞節目導起,最後成為大型綜藝節目的導演。
黃一鶴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在春節劇組商量節目時,他心裏已經基本上有晚會的雛型了:「我們準備搞成茶座形式的,不在劇場里搞,而且要現場直播,像轉播足球比賽一樣,想請你參加創作組一起來組織節目,而且搞主持。」
為了創新,黃一鶴還專門成立了春節晚會創作組,組員有:黃一鶴、楊勇、馬季、王景愚、姜昆。
為了搞好創作,黃一鶴組織了一個龐大的顧問班子,都是一些老藝術家,其中有:侯寶林、袁世海、郭蘭英、杜澎、謝添。
在創作時,當時有兩種模式;
一種是王景愚和馬季的老模式,就是「文革」以前的春節聯歡會模式
一種是黃一鶴和楊勇的新模式。
當時的想法就是如何把這兩種模式融在一起。
黃一鶴給整套晚會定了模式,他說:「主持人的主持和節目最好成為一體。它像個鏈,把節目這些珠子串起來。」
春晚首屆導演黃一鶴
於是,姜昆就把四個主持人作了個「分工」:主持、副主持、主要報幕者、主要報幕者的助理。
串聯詞由馬季、王景愚和姜昆分三個部分寫,一人一部分。
一開始,他們寫得特別熱鬧,像個相聲劇。
一念串聯詞,哪一部分都半個多小時,加一塊光串聯就兩個鐘頭了,最後全部到楊勇那兒精簡,後邊那稿和在屏幕上見到的就差不多少了。
頭一次對詞,劉曉慶不幹了:「那麼多詞,跟說相聲似的,我演不了,讓人看着像什麼呀,我主管報幕。」
劉曉慶當時是當紅明星,她說幹不了,其他三個只好面面相覷。
王景愚打圓場說:「你念不了那個,我幫你念。凡是你不願意的都給我。」
劉曉慶答應了,大家鬆了一口氣。
在創作過程中,黃一鶴提出很多新點子:
要搞五個小時,穿越新年鐘聲,成為最長的一台節目;要有很多即興的節目,就為這個晚會而編製的;要從頭到尾貫穿笑聲;要突出現場感,增加電話直接進現場;要讓全國的電視觀眾有參與感,現場設謎語,觀眾猜謎,有獎品獎勵……。
這些點子現在看來司空見慣,但在那個年代,還是頗有新意的·。
黃一鶴說:「我要把全國的第一流演員和節目,全集中在我這個晚會裡!」
他說到做到,這場晚會一下子成了文藝界名人的雲集地:胡松華、馬玉濤、李谷一、蔣大為、袁世海、凌子風、侯寶林、郭蘭英、嚴順開、斯琴高娃、侯躍文、石富寬、趙炎、李文華。
真是大腕雲集,明星閃耀。
除此之外,著名雜技師、全國武術冠軍、中國女排,反正有名的都請了。
侯寶林推薦主持人
當時感覺四個主持人的出場不夠隆重,於是就請相聲大師侯寶林隆重的再推出一下。
黃一鶴說:「國外都講名牌,推出金牌主持人。我看過一台香港電視晚會,主持人是一位小姐,嘴皮子太溜了,我一定要請她來,但是現在不行,我們電視台還沒有名牌節目。如果能創出一個年年都叫得響的金牌節目,我一是請外邊的金牌主持人,一是創中國的金牌主持人!」
從以上可以看出,當時的黃一鶴躊躇滿志,他充滿信心地說:「搞一台最像樣的中央電視台從來沒有過的春節聯歡晚會。」
事實證明,他做到了,那屆春晚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二、姜昆和劉曉慶在藝術上鬧矛盾
劉曉慶是四川人,脾氣直,口上沒遮沒擋,心裏想什麼就說什麼。
在剛一對串聯詞,她就大叫:「那麼多詞,跟說相聲似的……」
意思是好像說相聲是下九流,很看不起的意思。
他的話讓馬季和姜昆很不愛聽。
後來劉曉慶和姜昆說:「昆兒,我是說像相聲嘴皮那麼溜,我來不了,跟你們一塊別顯我太笨,我絕對沒有看不起你們的意思。」
在主持人排練的時候,馬季、姜昆他們好不容易寫出的詞兒,而且很多地方都是自認的比較精彩的地方,可劉曉慶就是不說,而且還說「沒意思」。
劉曉慶
當時姜昆寫的串聯詞是這樣的:
姜: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四個人的分工。
馬:我是主持。
劉:馬老師,我們是主持人。主持是和尚。
王:馬老師剃光了就是一個彌勒佛。
馬:對(拍自己的肚子)!大肚子彌勒佛。
姜:我是副主持……
劉曉慶就是不說「主持是和尚」這一句,說這不是「她的話」。
弄得只好王景愚去說,但「大肚子彌勒佛」的笑料就沒有了。
為此姜昆耿耿於懷。
不過劉曉慶說歸說,但在做的時候還是非常認真的,甚至有時還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直播時,劉曉慶在念一封電報以後加了一句串聯本上根本沒有的詞兒:「此時此刻,我最想念我的爸爸媽媽,我想你們一定坐在電視機前看節目,明天我就要趕回去和你們一起過年,在這裡我給你們二老拜年了。」
在中央電視台,藉著直播的機會說自己家的事,這不是「假公濟私」嗎?
這對、馬季、王景愚來講,絕對是「膽大妄為」的事,他們連想都不敢想。
可是劉曉慶說完了以後,帶來的反向卻是非常好的,感動了不少人,為此三人都很佩服她。
連馬季都和姜昆說:「你瞧瞧人家!」
三、第一次出現整點敲鐘的概念
第一屆春晚的構思是超前的,也是充滿新意的,為了顯示晚會的分量,節目組專門請來部級領導來審查提意見。
誰知領導聽完構思竟說了一句:「怎麼能讓姜昆這種人主持?說相聲還行,主持太貧了。」
這一下可把黃一鶴嚇一跳。
之後節目組一商量,以後審查節目能不叫他們,盡量少驚動。
第一次正經彙報節目時,還真沒請相關大領導,最大的領導是侯寶林和袁世海。
他們真是特別認真地聽了串聯詞和節目構思。
袁世海聽後拍着大腿說:「不錯,挺新鮮的,不過別太長了。12點鐘以前就行了,不然耽誤睡覺。」
侯寶林不同意,他說:「老百姓三十晚上熬一宿過12點沒關係。到12點敲鐘這點子不錯,這叫中西合壁,西方12點全打鐘。打鐘講究是在鐘鼓樓。那個鐘是全北京市都能聽得到的鐘,一般的話十個人敲,一個人喊號,喊十下撞一聲,一聲能響30秒。」
可是,構思是好,鍾卻找不到。
鐘鼓樓的鐘是文物,不讓用。
教堂的鐘宗教色彩太濃不適合國情。
馬季提醒說:「教堂里有,廟裡也應該有。」
之後開始在全北京城找鍾,可都沒有,最後終於在北京郊外潭拓寺找到了一座鐘。
聯繫好之後,劇組馬上決定晚上「拍攝除夕敲鐘」,四個主持人,馬上準備。
當天晚上,節目組冒着寒風驅車趕往潭柘寺。
春節晚會要求的場面是: 除夕,時針指向了差一分12點。新年就要到了。馬季、姜昆、劉曉慶、王景愚身着節日盛裝在中國式的古老的大鐘前,四個人用力推敲鐘的大棒,一下、兩下、三下、四下、五下……十下!新年到了!沸騰的人群,神州大地,億萬人民在喜迎新年……
可是面對眼前這陰森寒冷的場面,哪有一丁點新年的氣氛。
漆黑的夜中,園林局和潭拓寺的工作人員手中的手電筒還算是為這裡的氣氛增添了一點點生氣。
在手電筒的指揮下,劇組的工作人員準備拉電纜線,掛電燈。
一看這麼粗的線,園林局的負責人嚇壞了:「這可拉不得,我們這寺里的電量有限,電壓也不夠,您這麼粗的線冒一個火星兒,我們這兒可誰也負不起責任。」
幾百年的古寺,木頭干極了,稍有此漏誰也是吃不了兜着走呀!
最好還是工作人員拿出了兩個兩聯的手提碘鎢燈,才算是解決了燈的問題。
有了燈,敲鐘又成了問題。
大寺里光有個大鐘,沒有敲鐘的棒槌。
有人拿來掃帚把,有人拿來鐵鍬把。
打了兩下兒,跟敲石頭似的,一點兒動靜都沒有。
一個圍觀的年輕人看到這種情況,很快找了一個碗口粗的大木頭樁子說:「用這個,敲這鐘得有分量,沒分量哪兒響呀!」
這木頭真是有分量,足有三十公斤,四個人抱起來的時候顯得很費勁。
「主持人把大衣脫了,試拍。」導演說道。
可此時四個人站都站不穩!
馬季說:「導演我們先得練會兒,這動作不一致不行,我往前,她往後,非砸我腳不可。」
「就我勁兒小,砸的是我。」劉曉慶在旁邊補充道,圍觀的群眾哄然大笑。
最終,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敲鐘視頻終於成功拍攝完成,春節晚會上,四個主持人興緻勃勃地敲鐘的鏡頭,展現在億萬觀眾面前。
王景愚表演吃雞
四、被批判十幾年,王景愚不敢演《吃雞》
開始編節目時,王景愚死活不上後來幹家萬戶叫好的啞劇小品《吃雞》。
這個節目用大幅度誇張的手法描寫一個人吃雞的過程。
這個雞沒煮爛,雞筋比橡皮筋還結實,還有彈力。
四十五歲的王景愚,正是藝術青春風華正茂的好時光,《吃雞》演得活靈活現,在舞台上一個人拳打腳踢,吃雞吃得「天翻地覆慨而慷」。
這個節目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搞的春節大聯歡節目中曾演出過。
但是,「文革」十年,這個節目被批了十年,認為王景愚在「攻擊社會主義」,是用「一隻煮不爛、作不熟、吃不動的雞」,諷刺「社會現實」,挑動「群眾對社會生活的不滿」,達到「讓共產黨下台」的目的。
牽強附會,胡亂上綱,也讓王景愚受了十幾年的驚嚇。
王景愚說:「這節目上春節晚會不行,無主題,容易讓人說『庸俗』『胡鬧』。」
姜昆說:「我那《如此照相》都說了,開始還怕人打右派呢,不也沒事嗎?」
王景愚說:「你那《如此照相》突出政治,尋找社會的大主題。 我這《吃雞》突出什麼,突出吃字兒?」
一件苦事竟還把大家逗樂了。
這個晚會到底要突出什麼?
馬季最後說:「咱們要膽子大的話,就突出一個字兒『樂』。十幾年了。老百姓沒怎麼樂,為什麼粉碎「四人幫」以後相聲那麼受歡迎,就是大傢伙需要樂。咱們春節晚會的節目,也別講太多的政治化的詞兒,也不要這方面的節目,讓大家笑好了,節過好了,節目就成功了!」
在當時,說這幾句話挺了不起的。
最終在這個基礎上,晚會定的調子是「歡樂,向上」。
大家還把王景愚的《吃雞》編成了一個小劇情:
姜昆演累了,跑到一邊偷吃給王景愚準備好的一隻雞。
馬季找不着姜昆,就喊:「姜昆,該報節目了,王景愚表演《吃雞》。」
王景愚匆匆跑來,拿一個空盤子:「馬季,我雞沒了,沒道具我怎麼演呀?」
馬季也急了,幫助找雞,發現姜昆正偷吃雞呢,氣不打一處來:「姜昆,你幹什麼呢,你怎麼把王景愚演戲的雞給偷吃了,人家怎麼演,你……」
姜昆一聽大吃一驚,忙辯解:「馬老師,我太餓了,都兩個小時了,也不……那什麼……」
姜昆順手將一塊雞肉,塞進了馬季的手裡,馬季把雞肉藏在背後趕緊批評王景愚:「景愚,你也是,沒有雞就不能演了嗎?老演員了,無實物表演嘛!」
王景愚無可奈何作準備去了。
馬季沾沾自喜,把藏在背後的雞肉拿出來,剛要往嘴裏放,一看不對:「姜昆,你給我這是什麼部位?」
原來姜昆一着急,把雞屁股臀尖那塊塞他手裡了,觀眾嘩然大笑。
《吃雞》表演開始有了前因後果,姜昆問王景愚:「這是劇中的一部分,你演不演,你不演整台戲就進行不下去了。」
王景愚聽完劇情,非常高興,信心十足地演了《吃雞》。
第一屆春晚創造了中國的電視事業第一個名牌節目——春節聯歡晚會。
推出了「茶座式」這一個新的晚會形式。
「發明」了「主持人串聯式」新的晚會主持風格。
1983年春節晚會打響了,是意料之中的成功,一切預料的效果都在晚會的表演中達到了編導設計的最佳水準;
同時也是意料之外的成功,沒想到成功得那麼大,影響得那麼寬廣,幾乎是幾億人同看一台戲,幾億人同挑大拇指。
這一切都源於,敢於出新,敢於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