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了同類電影《絕命海拔》等, 才領悟《攀登者》良苦用心

電影快訊 1330℃

有人說,《攀登者》的陣容算是超過《中國機長》,卻在今年國慶檔掉了隊,跟同檔期兩部主旋律電影的票房差距還挺大的,看起來有點可惜。

作為國內首次冒險類登山題材電影,《攀登者》在上映前就被觀眾寄予了較高的期望,儘管觀影后口碑褒貶不一,到10月16日為止票房接近10億,總體來說讚許還是大於失望的。

比較了同類電影《絕命海拔》等, 才領悟《攀登者》良苦用心 - 陸劇吧

在中國與尼泊爾的交界地帶,雪山聳立的藍色天際,以「世界之巔」為標誌的珠穆朗瑪峰,死亡邊界線「第二台階」……即使不深入了解劇情,僅僅看熒幕上的每一幀畫面,都能震撼我們的心靈。

比較了同類電影《絕命海拔》等, 才領悟《攀登者》良苦用心 - 陸劇吧

沒有什麼事情比挑戰死亡更讓人驚嘆與好奇,於是我又看了歐美同類攀登題材的代表性電影《絕命海拔》,和豆瓣評分高達8.7的傳記紀錄片《最狂野的夢想:征服珠峰》。

比較了同類電影《絕命海拔》等, 才領悟《攀登者》良苦用心 - 陸劇吧

總結起來發現,《攀登者》的水平一點也不遜於它們,可以說,它們每一部都展現了演職人員最充分的誠意,在珠峰面前拍攝,不用太多刻意,就已能深刻表達生死的哲學……如果把這些電影串起來,我們會更加明白攀登精神的內涵,原來它蘊藏着如此豐富的人生道理。

為什麼要攀登?「山就在那兒」,它是理想和激情,也是往後餘生的信仰

《攀登者》由為國攀登的真實故事改編,回到上個世紀60或70年代,我們國家與尼泊爾因珠峰歸屬存在領土爭議,在劃定談判時,尼泊爾政府提出了質問:「你們連珠峰都沒有登上去過,憑什麼說它是你們的?」為了宣示主權,攀登珠峰儼然成了不得不為之的國家行動。

說回人類首次嘗試攀登珠峰的20年代,正值冒險的黃金時代,世界著名探險家喬治·馬洛里曾數次攀爬珠峰,試圖從北坡登頂,但最後還是和隊友在距離峰頂不遠處失蹤。直到三十年後的50年代,尼泊爾才有人從南坡第一次登頂,因為與之相比,中國範圍內的北坡氣象更多變、地形更複雜,一直被登山界視為死亡地帶。

電影《攀登者》開場時,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回憶起1960年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峰遇到雪崩的情景,老隊長為了保全隊伍,毅然犧牲了自我,彌留之際簡單交代了那句:「我們自己的山,要自己登上去……」到後來珠峰沖頂的重要關卡——第二台階,張譯扮演的曲松林為了安全登上好不容易架起的人梯,不惜赤腳踩到隊友的肩上,最終以犧牲自己五個腳趾頭付出了代價。

那一年三人成功登頂珠峰,標誌着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是中國人實現的,它無疑成了中尼邊界談判的重要籌碼,當然更刷新了整個國家的民族自信心

這似乎向歷史和未來宣示着:為了實現目標,中國人從不畏懼困難,也完全可以做到他們想做的事情。

如果撇開民族榮耀,攀登者作為與天搏鬥的英雄,還會有什麼更個人化的理由驅動他們堅定前往呢?

在攀登之神喬治·馬洛里的傳記片《最狂野的夢想:征服珠峰》里,我們了解到攀登珠峰前的他應徵入伍,參加了當時最血腥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中,馬洛里見證了生命的真實脆弱,因此他期待在有限的的生命里追求卓越和終極挑戰在設備落後、無人登頂的年代,珠峰無疑是最理想的對手。

除了攀登的理想,其實馬洛里還擁有着幸福美滿的家庭,妻子露絲是與他情投意合的理想伴侶。對於攀登遇到的危險,馬洛里並不是沒考慮過死亡的可能,在露絲挽留之際,馬洛里十分痛苦地權衡着:露絲這一邊是家庭生活的溫馨甜蜜,代表着平穩深沉;但珠穆朗瑪峰則象徵著激情,是他最渴望實現的夢。

若能到達這最美麗的山頂,馬洛里便可在餘生心安理得,甚至能給往後的歲月注入強大的能量

儘管馬洛里是否成功登頂仍然是個謎,但他永遠是史上最傳奇的登山家,紐約時報當年採訪馬洛里為何要登山,他回答了一句「因為,它就在那兒」,這句話代表的挑戰自我、征服世界的雄心,至今仍被登山界傳頌,這七個單詞甚至比他自身還出名。

當然,為國也好,個人的雄心壯志也罷,每個登山者肯定都有自己獨特的理由。

電影《絕命海拔》以1996年兩隻商業登山隊攀登珠峰遭遇慘烈山難為真實事件改編,當所有人在珠峰大本營集結後,影片用一種業餘愛好者輕鬆討論的方式追問了所有觀眾都會執着的疑問:「你們為什麼要登頂」?

眾所周知,登山即痛苦危險,執意前往可能會導致家庭關係破裂,當然也是一筆不小的花銷……不過,道格還是對登山夢進行了一番美麗的解讀。

「如果他們看到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也能完成不可能的夢想,也許能對他們的人生給予啟發激勵——人要勇於追求夢想」。

「爬到那麼高的地方,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

其實總結起來,登山精神對民族亦或個人來說,更多都是給以後的人去體悟的,彷彿就成了往後餘生的信仰。

人類每一步前行,都不該遺忘前輩的犧牲與智慧,實現理想需步步為營

《攀登者》有兩次攀登故事,第二次攀登是由於第一次發生了「扔掉攝像機」事件,沒有攝像機記錄登頂,其真實性便一直被國外政府質疑,於是時隔十幾年,國家又重新組織登山隊訓練前往。

作為開拓者付出的代價往往是巨大的。曲松林不僅喪失了一雙腳,接下來的歲月,也是備受外界非議和精神折磨,以至於對方五洲當年為救自己而放棄攝像機的事耿耿於懷。

作為新一屆登山隊攝影師的李國梁,被曲松林用極其嚴苛的方式教育着,也正是從側面說明第一次遭遇的悲壯。

當曲松林看到李國梁在集訓空檔期還有心情吹口琴撩妹時,他怒的是李根本不珍惜前輩留下來的希望,不珍惜他們為後人做出的鋪墊與犧牲

正如影片中那句震聾發聵的熱血台詞:「若干年以後我們的後人會怎麼看我們?也許說這是一群不要命的『瘋子』。也許說,這是一群付出了巨大代價,無怨無悔的『傻子』。但是,我們可以很從容地告訴他們,我們就是共和國的一代人。」

攀登珠峰就是人與自然的搏鬥,在珠峰最著名的天險第二台階,由於從來沒有人從這裡上去過,1960年不得不選擇人梯方式,這對第二次順利登頂可是實打實的經驗,為此1975年登山隊也為後來者留下了著名的「中國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大抵如此。

如今,和六七十年代相比,登山設備、醫療條件、氣象技術和通訊等都有了質的飛躍,可是「中國梯」在北坡最艱險的第二台階仍然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

和《攀登者》一樣,《絕命海拔》的攀登者們在1996年也仍然遵循「步步為營、以退為進」的攀登策略,其實這種方式是馬洛里第一次攀登珠峰時流傳下來的寶貴經驗,至今仍被各種探險隊沿用。

紀錄片《最狂野的夢想:征服珠峰》這樣描述了馬洛里當時在珠峰探路的情形:

1921年的首次珠峰探險,首要任務就是要找出攀登路線。幾個月里,馬洛里指揮着探路工作,卻始終一無所獲。當終於找到一條通往山頂的基本路線後,暴雪從天而降,他們被迫撤到一個十分危險的大冰坡,同行的七位勇士遇難……在6個月後,當重新回到珠峰腳下,馬洛里認識到攀登珠峰的路,應該由一系列宿營組成,它近乎于軍事行動,人想爬上去,中途可能會遇到意外,恢復體力後繼續往上爬是個適應過程,因此馬洛里成了使用這種技巧的先驅。

電影之外,攀登珠峰為何要步步紮營,有這樣一組數據顯示:珠峰大本營的海拔高度:5367米;一號營地:5943米;二號營地:6492米;三號營地:7315米;四號營地:7951米。在這裡,不能依靠飛行器輔助,因為直升機達不到空氣更稀薄的高海拔。海拔每上升700米左右為一個梯度,保證睡眠和體力,才是保證安全的後盾。

儘管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機會和能力,像馬洛里那樣,成為某個領域的探路人和奠基人。但從相反方面說,我們現在能輕而易舉獲得的一切——生活便捷甚至成就,何嘗不是前輩們的犧牲與奉獻換來的,也何嘗不是跟他們的智慧流傳至今有關呢?

「其實人和人的差距,也是攀登路上的差距」

10月11日,《攀登者》主創團隊在北京大學講堂舉辦了一次放映交流活動,談及為何與北大學子直接對話,吳京表示北大是思想碰撞的地方

在被問道如何看待「團隊」二字和「攀登精神「時,張譯表達了最真摯的感受:「其實人和人的差距,也是攀登路上的差距,就是每一次都差那麼一點,有的人上去了,有的人慢慢的放棄」。

記得世界著名哲學家尼采曾說過:「世上有一條唯一的路,除你之外無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問,走便是了。當一個人不知道他的路還會把他引向何方的時候,他已經攀登得比任何時候更高了」。

北大作為中國最高學府之一,學子求學精神跟「攀登精神」尚可同日而語。

凡能有幸進入這所殿堂學習的人,大概也能領略攀登者在珠穆朗瑪峰頂的「高處不勝寒」,能看到最美最曼妙的風景,絕對是靠的是雄心理想、勇氣、毅力和駕馭孤獨的能力。

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談到攀登學術高峰時,這樣說道:就象登山運動員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要克服無數艱難險阻,懦夫和懶漢是不可能享受到勝利的喜悅和幸福的。

講真,人生路上哪裡不是高峰低谷呢?腳踏實地的品質,對邁向理想高峰的漫長旅途而言,只是最基本的要素

大凡從絕壁處逢生,從暗谷里淌出來的勇士,精神上必定經受住了最嚴苛的考驗,其強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必然跟常人拉開了較大差距。

世上還流傳過這樣一句話:高峰只對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來說才有真正意義。

的確,攀登最重要的還是踐行。無論什麼理想,不去付諸努力實現,那也只能叫空想了。

說攀登者都是實踐的勇士,前提在於他們畢竟十分清楚:尤其在越高海拔的地方,任何懈怠與失誤,都可能導致死亡。

記得電影《絕命海拔》比較詳盡了科普了人在攀登珠峰途中,身體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高寒疾病如腦水腫、肺水腫、低溫症引發的口齒不清或非理性行為……《攀登者》章子怡扮演的徐纓最後死於肺水腫,其中被詬病的咳血類似鏡頭也在《絕命海拔》出現過。

影片讓我們了解到96年珠峰山難事故,除了部分人的死亡是因體力不支,還有一些人如登山隊老闆羅布就是在救人的過程中喪生的。

其實一直以來,有很多登山者死在珠峰上,遺體沒有被運回來,是因為有條不成文的共識:下山路同樣消耗體力,救人通常會導致更多人死亡。

殘酷的自然環境,也的確讓攀登者早早認識到,只要上去了就只能依靠自己回來。

人生路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人越往高處走,越只能靠自己。既然選擇了最難走的那條路,就註定會是一場充滿孤獨的旅途啊。

作為國內首部攀登冒險類電影,《攀登者》的演員們也經受了高寒冰雪地帶實地歷練,希望這部電影傳達的攀登精神越來越被認可吧。

向攀登者致敬,向勇於追逐理想的人致敬!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