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影片《小鞋子》觀後感

電影快訊 1099℃

影片《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自從開播以後,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極大的反響。這部電影是由伊朗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和其他幾位知名導演聯合編排的一部反映在伊朗貧富差距懸殊的背景下,窮人生活極具艱辛的一部巨作。

作品中,小主人公阿里在買菜的時候,將已修好的妹妹的鞋子放在菜鋪旁,結果被不知情的、回收垃圾的叔叔無意撿走。從此,阿里隱瞞父母,與妹妹共穿一雙破球鞋。後來全市舉辦了一場長跑比賽,其中3等獎是一雙球鞋,主人公知道這個消息後,興奮地告訴妹妹,並發誓一定為妹妹贏得那雙球鞋。在比賽衝刺環節,主人公被其他競爭對手惡意絆倒,但是想起妹妹沒鞋子穿時傷心難過的神情,於是他堅強地迅速爬起來,竭盡全力往前沖,只為了拿到那個獎品――一雙球鞋。最後主人公榮獲了一等獎,獎品是一套運動服,獲獎後的他異常難過,淚水奪眶而出,他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他的鞋底早已被磨破,他的腳上滿是大大小小的水泡與血淋淋的傷痕,在他與妹妹的對視中充滿了絕望。令人欣喜的是,故事結尾,父親的單車上綁着兩雙鞋,一雙是妹妹的,一雙是阿里的,故事圓滿結束。

觀賞了這部電影以後,我認為它有以下兩大亮點:

一是人物形象刻畫飽滿。作品中主人公阿里是個伊朗窮人區的孩子,年僅9歲的他,洗鞋子時和妹妹吹肥皂泡;父親在做園林工作時,他和僱主家的小男孩相玩甚歡,惜別時依依不捨,體現了作為小孩子的他天真爛漫、樂不思蜀。他是一個小孩子,但他更是一個大人,他是年幼的萬能之神,他有着責任、勇敢、擔當等優秀的品質,他像一束直衝上雲霄的煙火孤獨、無助,卻又朝氣蓬勃。

(一) 他為人孝順,想事周全,他丟掉妹妹的鞋子後,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受責罰,而是沒到月末,父親沒有工資,所以不能給父母添麻煩;回到家買菜、拖地,無事不幹;朋友找他去打球時,由於沒有鞋,再加上母親卧病在床,他果斷拒絕。

(二)他懂得爭取,敢於挑戰,比如祈求老師給他參賽的機會,在長跑衝刺環節,為了球鞋而不懈努力;在富人區敲門,給父親爭取做園林工作的機會。

(三)他心存善良,充滿大愛。當妹妹告訴他,在學校發現一個小女孩穿着她鞋子時,他充滿了希望,直到發現小女孩家非常貧困,小女孩父親是盲人,於是他們立即打消了要回鞋子的想法;他特別喜歡老師獎勵給他的那支自動鉛筆,但是為了取悅妹妹,他忍痛割愛,毅然決然地將其送予妹妹。

二是作品簡短、內涵深刻。整部影片時長1小時27分56秒,其劇情發展像被抽打了的駿馬飛速挺進,在圓滿部分戛然而止。與《一次別離》《推銷員》等其他長達兩個多小時的伊朗影片相比,《小鞋子》短小精悍,卻五臟俱全、內涵深刻。整部影片以當下的伊朗為背景,導演以質樸的內容,給人帶來驚心動魄的震撼,體現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大多數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生活質量不斷改善,大家積極思考如何開闊視野、豐富精神食糧,但是世界上卻有許多人食不果腹,為了一日三餐辛苦奔波,體現的是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貧富差距的懸殊。

作者有着悲天憫人的情懷,他給予小主人公站在領獎台上的榮譽,以及獲得歡呼、掌聲和鮮花的機會,給予頂樑柱身份的爸爸改善生活的希望。影片告訴我們,每個人幸福的童年都是相似的,痛苦的童年卻千差萬別。作者在影片中站在貧困人的角度,體驗着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的酸甜苦辣,體現了作者發自內心的對窮苦人民的憐憫。作者刻畫的窮人樸實、誠懇,同時展現了他們有苦有樂、痛苦並快樂着的複雜生活,作者對窮人的美好生活充滿了希望,寄託了對窮人真摯的祝福,渴望着窮人能夠走上致富之路、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作品的名字《小鞋子》,看似不起眼,卻意義深遠。根據1伊朗里亞爾=0.0002元人民幣計算,一雙地攤上的小孩鞋,大概是7.5-12.5伊朗里亞爾,約摺合人民幣 15―25元,聽起來不值一提的一雙小鞋,在主人公心裏卻像一座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丟掉鞋以後,他總是兩眼淚汪汪,很少面露喜色,他因鞋而悲,因鞋而泣。劇情以小鞋子拉開帷幕,又以小鞋子畫上句號,體現了影片把握主旨、製作有始有終。這雙鞋有着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魔力,這個標題,進一步深刻揭露了鞋子背後,貧困人民的各種辛酸。

伊朗影片《小鞋子》觀後感 - 陸劇吧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