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20日,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龍突然暴斃的消息一出,令舉世為之嘩然。
在他去世之後,香港以及台灣的很多電影公司當然不肯就此放棄繼續「消費」李小龍的機會,一時間,大批帶有模仿李小龍性質的武打電影、具有所謂「揭秘李小龍」性質的傳記電影以及冠上「李小龍電影續集」之名義的跟風之作不斷湧現,而觀眾也是照樣埋單。
後來,就連將捧紅李小龍的嘉禾視作是死對頭的邵氏電影公司,也拍了部具有「野史色彩」的《李小龍與我》,並以「丁佩與李小龍之間的往事」作為噱頭,從而吸引了大批觀眾乖乖地走進了電影院。
縱覽當時那一批與李小龍有關的影視作品,其中有不少都是粗製濫造出來的,真正可以談得上質素優秀的卻並不多。相比之下,1976年由香港著名導演吳思遠執導的《李小龍傳奇》,可以說是這批作品之中為數不多的一部誠意和用心之作。
本片是影史上第一部認認真真地去刻畫這位傳奇功夫巨星一生經歷的李小龍傳記電影,其生平最重要和最關鍵的一些事件,像跟隨葉問學習詠春、在美創辦了自己的振藩國術館傳授截拳道、被三藩市國術界警告不得收外國人為徒,包括他回到香港打天下從而一舉成名,直到最後英年早逝等等,影片都一一展現了出來。
筆者竊以為,要論敘事格局以及故事性的豐滿程度的話,至今它仍算得上是「李小龍傳記電影之最」(當然不包括08年電視劇版的《李小龍傳奇》)。
電影與紀錄片最大的不同,正在於其不必凡事都一定要追求有根有據。
正如這部《李小龍傳奇》一樣,它所要表現的側重點,並不是李小龍那人們都耳熟能詳的經歷,而是坊間流傳的關於李小龍電影以外的一些奇聞趣事,比方說日本空手道師傅對李小龍發起的挑戰;
在拍攝《唐山大兄》時,李小龍特地觀摩了泰拳比賽最終擊敗了前來挑釁的泰拳高手;在拍《猛龍過江》時,他又遇到黑手黨找來三大高手與之比武切磋……
以上情節,既有真實的部分,但或許也有虛構的地方,但正是這種虛虛實實的無縫結合,一方面可以充分滿足觀眾對於戲外李小龍的一種獵奇心,而另一方面也可付諸影片的商業屬性。
雖然是一部人物傳記類型電影,但武打仍然是這部《李小龍傳奇》的重中之重(主要也是因為當時的觀眾太喜歡看武打)。
為此,吳思遠請來了自幼便開始習武,曾在《新死亡遊戲》、《詠春大兄》以及《猛龍征東》等電影中數次模仿過李小龍的台灣演員何宗道來挑起這部電影的大梁。
儘管何宗道的長相併沒有後來的陳國坤那般接近於真實的李小龍,但他有紮實的功夫底子,再加上之前已經累積了豐富的「仿龍」經驗,不論是李小龍的功夫招式,還是其自信與豪氣的性格特點,均能被何宗道演繹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為了營造出影片真實的氛圍,當年《李小龍傳奇》劇組還重訪了李小龍的足跡,以他曾經生活過、拍過戲的地方作為主要取景地,譬如華盛頓大學、棲鶴小築、古羅馬斗獸場、以及李小龍拍攝《唐山大兄》時的外景地等等,都被再次收入鏡頭之中。
由此可見,吳思遠是本着尊重李小龍,尊重李小龍影迷的態度來打造這部電影的。
更為難得的是,很多與李小龍有淵源的人都出現在這部影片當中,其中包括了其生前好友小麒麟以及丁佩,還有與李小龍有過合作的馮敬文以及馮毅等等,而當中葉問長子葉准更是親自扮演了他的父親,這也是這部《李小龍傳奇》最珍貴,以及最大的價值所在。
馮敬文、趙志凌
李小龍的好友小麒麟
與李小龍合作過《精武門》的馮毅
然而這部電影也並非沒有缺憾:由於它太過傾向展示李小龍的各種「傳說」與表現武打場面,以致丟失了很多能夠體現李小龍內心成長變化的必要細節,除了製作上相對精良之外,其它方面總體來說還是當時香港普通武打片級別的水準,要不是因為主角是李小龍的話,本片可能會永遠埋沒於世了。
如果你是懷着打算看一部紀錄片的心態去欣賞這部《李小龍傳奇》的話,那麼到頭來肯定會失望,倒不如可將本片視作是了解李小龍的一個「額外補充」。(麥克瘋說電影·沙沐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