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配音的紀錄片! 豆瓣評分高達9.3, 第一集就顯示出高水準

電影快訊 1865℃

54秒的先導片播放量達52.7萬,正片上線半天總播放量近230萬。

追劇人數22.2萬,彈幕總數1.1萬。

這還沒完,這部國產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9.3,72%的網友給出了5星好評。

胡歌配音的紀錄片! 豆瓣評分高達9.3, 第一集就顯示出高水準 - 陸劇吧

這等成績,真的是一部讀書類記錄片?

雖然很難相信,但它確實是發生了。

《但是還有書籍》是一部以書為題材的紀錄片,力圖在閱讀多樣化、碎片化的當下,記錄下這個時代形形色色的愛書之人,捕捉和書有關的精彩故事。

從紀錄片的主演陣容來看,朱岳、俞國林、范曄、朱利偉、小隱……

這些名字,或許對實體書籍不了解的觀眾對他們並不熟悉,但有一個人相信我們都認識。

胡歌配音的紀錄片! 豆瓣評分高達9.3, 第一集就顯示出高水準 - 陸劇吧

他,就是本片的旁白配音——胡歌。

這是胡歌首次給紀錄片配音,真的得說,在《南方車站的聚會》挑大樑主演之後,胡歌在配音上交出的答卷依然讓人驚喜。

在之前放出的《胡歌邀您來讀書》預告片里,展示了一段胡歌在錄音棚的為影片配音的小花絮,作為配音新手,緊張還是有的,好在有姜廣濤坐鎮配音導演,也能助他一臂之力。

胡歌配音的紀錄片! 豆瓣評分高達9.3, 第一集就顯示出高水準 - 陸劇吧

當然,他的聲音和專業的紀錄片配音相比,的確還有不足之處,但他用溫柔的語調講述着這些關於書籍的故事,還是很抓人的。

不過在胡歌配音之外,《但是還有書籍》真正吸引人的其實是它內容本身。

毫不誇張的說,光是第一集就能讓人感受到這部紀錄片的高水準!

而這高水準則其實也還是體現在「人」身上,也就是本片的一眾主演。

因為是以書為題材的紀錄片,在首期節目里就聚焦了和實體書有關的兩個職業:編輯和翻譯。

現當代華語文學找了豆瓣禿頂協會會長朱岳,古籍整理編輯找了中華書局的俞國林,翻譯則是找了北大外國語學院西葡語系主任范曄。

以後浪文學主編朱岳作為第一期故事的開始,很有趣也很有份量。

朱岳既是編輯,也是作家。他的作品總是充滿着奇思妙想,比如《說部之亂》里,文學閱讀可以轉化為戰鬥力的 微型宇宙;詞語之間的戰爭與玄秘境界;迷宮製造大師之間的瘋狂競爭……

誤打誤撞從應聘公司法務變身為編輯,他就一直堅持自己的理想主義,那就是讓更多人華語文學成為可供大眾閱讀的實體書。

而這個理想主義的開始則是因為一本書,袁哲生的《寂寞的遊戲》。

袁哲生三十九歲自殺,而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朱岳恰好也是三十九歲。

看完之後,作品的文筆和深度都讓他大為震驚,也就有了讓這本書被更多人看到的想法和衝動。

可推廣的過程並不容易,看不懂、不想看這些理由讓書籍的推廣之路舉步維艱,為此,朱岳甚至還拉黑了一個好哥們。

最後,這本書憑藉其生命力大放異彩,還入選了2017年新京報年度十大好書。

除了我們熟知的張大春、朱天文、朱天心之外,華語作家裡還有很多值得被我們知道的人,和被我們看到的作品。

比如馬來西亞華裔作家黃錦樹、中國台灣作家黃國峻和童偉格等。

用朱岳的話說:「十萬人里找出一個人來看這本書,我們就能活下去。」

他想做的就是讓純文學在浩瀚的書海里殺出一條血路。為此,朱岳還在做一件事:培養本土原創文學的新生力量,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野生作者。

這些野生作者的作品或許還不算完美,但卻隱藏着巨大的潛力。

看來除了需要有淵博的知識,甘於做冷板凳的耐心,「慧眼識珠」是編輯必備的技能之一,也就是如何從一字一句的校閱到挖掘好作品。

這一點中華書局的古籍編輯俞國林就深有體會,2018年出版的《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就是這樣被挖掘出來的。

在《讀史閱世六十年》一書中,俞國林看到了一些摘錄自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的節選。

於是他聯繫了鄭先生的孩子,證實了確實有這本日記。

這本日記記錄的時間從1938年一直到1946年,幾乎貫穿整個西南聯大時期,他不僅是一本鄭天挺的個人日記,更是一部全面的西南聯大史。

可日記畢竟是私人的東西,要徵求所有家屬的同意才能正式出版,於是俞國林每年都去南開大學與鄭天挺的兒子鄭克成聊天,最終歷經十三年才促成了該書的出版,該書在西南聯大史,學術史上有不可或缺的價值。

和前兩位編輯不同,范曄是一名西葡語系的翻譯學者。

他還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文版全球首次正版授權的譯者,雖然能夠成為這本巨作的譯者是因為幸運,但范曄對拉美文學作品的喜愛其實早就深入骨髓。

范曄第一次去哥倫比亞,正好趕上馬爾克斯去世,也正好應了《百年孤獨》里的一句話:我來是為了,國王的葬禮。

僅僅是這兩句話,出現在此時此刻,瞬間就能讓人淚目。

很多網友看完第一期《但是還有書籍》,最大的感觸就是跟着紀錄片的介紹記下了長長的一頁書單,這也不禁讓我們想起了暑假風靡一時的《樂隊的夏天》。

因為它的出現,讓樂隊再次回到我們的視線中,沒想到我們會對這場聲音的遊戲徹底着迷,我們都說這個節目出現給國內音樂帶來了積極的意義。

這個說法相信放到《但是還有書籍》里也同樣適用。

它會不會成為出版界的《樂隊的夏天》,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有了它,知道我們對書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

愛書人是什麼模樣?書籍背後有哪些故事?挖掘一本特別的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但是還有書籍》將隱於文字之後的書人書事推到台前,再度喚醒我們敬惜字紙的感情。

就像范曄的那句「讓譯書成為買書的借口」口號一樣,也讓《但是還有書籍》成為我們愛書、看書的理由。

青石電影編輯部 | 老孟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