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芸知道》年少不看馮小剛, 看懂已是不惑年

電影快訊 1609℃

時間過得真快,兩年前這個時候,《芳華》燃情上映,把所有從七八十年代成長過來的觀眾帶入一場疼痛卻美好的回憶,現在,《只有芸知道》圍繞一場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愛情故事,以柔美的影像,溫暖的聲音,帶來一場平凡又深刻的愛情。

《只有芸知道》年少不看馮小剛, 看懂已是不惑年 - 陸劇吧

畫面跟隨着黃軒飾演的隋東風,帶着妻子的骨灰,從新西蘭的最大港口城市奧克蘭出發,一路來到古老的克萊德鎮,又租了一條漁船出海,在起伏的海面上等待鯨魚,路旁是青山,綠水,白雲,藍天,還有凄迷的霧,盤旋的鳥,比傳說中更美,比起《指環王》里的中土世界,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羅芸的骨灰被封印在這片美得彷彿不真實的土地上,又隨風消失於茫茫海面上,馮小剛帶我們一起邂逅了久違的愛情,這樣的故事,讓我想到的了一句話,曾經有人說「年少不聽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是說年輕的時候更喜歡那些華麗的辭藻,不惑之後才聽得懂李宗盛的歌,質樸無華,以平實的情感掀起內心的波瀾。

《只有芸知道》年少不看馮小剛, 看懂已是不惑年 - 陸劇吧

現在看來,這句話也適用於馮小剛,作為內地影壇唯一專註於通俗片,以服務大眾為己任的導演,馮導這麼多年來,從未賣弄艱深和內涵,更從不追求什麼陽春白雪所謂的藝術,而是從平實的視角,紮實的劇情和台詞,一次又一次去觸碰人心中最柔軟的那一根神經,用小人物的嬉笑怒罵和自嘲自諷,來撫慰每一個無處安放的靈魂。

很多年少的人,看他的電影,八成也就是哈哈一笑,記往了一些聰明的笑料和對現實的犀利的嘲諷,而當歲數大一點回頭再看他的電影,莫不滿滿的悲涼。

《只有芸知道》年少不看馮小剛, 看懂已是不惑年 - 陸劇吧

《芳華》是這樣,他愛上了不愛自己的林丁丁,毅然背上流氓的罪名,去戰場上奮勇向前,唯求一死,換來後來與何小萍重逢後,同命相連的一聲嘆息;《我不是潘金蓮》是這樣,她和背叛自己的丈夫離婚,為了一個說法花去半輩子光陰奔泊往返;《集結號》是這樣,他為了戰友們的犧牲得到認可,撞破南牆也不回頭;《手機》是這樣,他在欲求中迷失自我,光鮮的人生得不到救贖;《甲方乙方》何嘗不是如此,那些花錢找罪受的奇葩,哪個不是夢想早已遠離,剩下的只有對現實的絕望。

真誠,是馮小剛縱橫影壇的通行證,他的作品,沒有一刻不在書寫着發自內心的人生感悟,包括在《老炮兒》這樣的表演作品,蒼老的皺紋銘刻着一代人最後的尊嚴底線。

因為這樣的特點,馮小剛總是能放得下藝術的身段,卻放不下創作的良心,或許他成不了諾蘭或者斯皮爾伯格這樣的技術流高手,也成不了昆丁這樣的鬼才,甚至也不能像山田洋次一樣長盛不衰,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他的每一部電影,都絕不會背離大眾的口味,每一部電影都會越看越有味。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