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羅小黑戰記》里反派風息的, 是七十二年前張愛玲的一句話

電影快訊 1608℃

2019年是電影界從頭炸到尾的一年:一整年開始之前有《白蛇:緣起》作一個序曲,大年初一的《流浪地球》引爆了整個票房界,陪伴我們許多年的《復仇者聯盟》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後完結了;正當所有人都覺得今年的票房會陷於低迷之時,又是《哪吒》橫空出世——超過四十億量級的這貨和《流浪地球》放一起堪稱雙響炮;

當你覺得放了個二踢腳這下應該結束了,可是偏不,還有最後一道看似平淡、實則清美甘甜的小菜,值得你一再回味——是的,這就是《羅小黑戰記》,雖然僅看票房,它可能遠沒有上面那些群星那麼璀璨:3億多的票房在當下的市場里,實拍電影輕輕鬆鬆就能拿到,而年初的《白蛇》這樣的3D動畫也有4億。

但也要考慮《羅小黑戰記》電影版本來就屬於相對小眾的2D動畫電影——老前輩魁拔當年只有2000多萬,前段時間有大ip+優秀原畫師加持的《全職高手》也只有區區3000萬,舶來品的《你的名字》、《天氣之子》一個6億一個3億,《大魚海棠》5億,《大護法》不到1億。

概況《羅小黑戰記》里反派風息的, 是七十二年前張愛玲的一句話 - 陸劇吧概況《羅小黑戰記》里反派風息的, 是七十二年前張愛玲的一句話 - 陸劇吧概況《羅小黑戰記》里反派風息的, 是七十二年前張愛玲的一句話 - 陸劇吧

(今年播出的比較值得討論的動畫們)

在爆款頻出的今年,《羅小黑戰記》的票房成績已經足夠好,而且還"牆裡開花牆外香"地在日本點映後,因為作畫受到了許多日本著名監督的喜愛——其中包括神作《鋼煉FA》監督入江泰浩、《EVA》原畫磯光雄等一眾大佬。關於日本點映的詳情在知乎等地有比較詳細的介紹,有興趣可以看看——總之就是即使在動漫大國日本,這也是一部很受讚許的動畫電影。

(截圖來自一個B站up主的搬運視頻。外網上還有大量的高質量同人甚至本子【汗】)

但即便這樣,我還是覺得《羅小黑》的電影被嚴重低估了。畫面是電影的誠意,人物和劇情是動畫的靈魂,但評價一部作品,不光要看這兩者,正如一個人的命運一樣,也要考慮它在時代中的地位和意義。當我看到羅小黑的時候我在想什麼呢?——用某位因為口嗨經常惹事的up主評價京紫的話來說,"這是一部來自未來的動畫"

一個作品如果抓住了當下,那便是時代的弄潮兒,是《哪吒》這樣的動畫,比大聖更豐富的劇情也自然地吸引了比《大聖歸來》還多的自來水;但《羅小黑》就好像是《戰狼》第一部,它還有着無限的可能性——

我之所以這麼肯定,是因為羅小黑的敘事和內核比《哪吒》還要前衛。

它有一種當代的文藝作品很罕見的精神面貌。第首當其衝的就是"不盲目複製其他國家的文化、人設,也不販賣所謂中國元素"的創作理念。

"國漫崛起"開始的頭幾年,出來的都是一些完全不像國產動畫的東西。《魁拔》除了個別元素,基本就是一個日漫套路;《納米核心》的龍套上來喊的"前輩",《雛蜂》那嚴重媚宅的人設和日式街道。即便我可以欣賞她們,也無法當做是"中國的"動畫來吹捧。

(點名表揚一下)

而後兩年就有披着所謂國風的動畫出來遛一波,帶滿屏幕都鋪上古風的水墨、服裝、人設、神話元素,但是講的都是一些別人總結好的套路故事:《小門神》弄得是皮克斯那一套,《大聖歸來》有着很鮮明的好萊塢式三段劇情,《大魚海棠》顯然有點吉卜力的味道,《熊出沒》的動畫乾脆就是好萊塢加吉卜力。這個熱錢湧入的行業好像昏了頭,有點不知所措起來。《白蛇緣起》好歹不像是那些外國作品了,它從頭到尾都有點致敬老一代香港電影的意思,可依然不是當代的東西。

畫風和劇情尚且如此,內核更是一言難盡;《大魚海棠》誕生了多少魚學家暫且不提,《白蛇》除了那張著名的致敬出浴圖和寶青坊主的美腿,現在大家還記得什麼?《小門神》反現代到反智的地步,可它所吹捧的傳統卻是一片虛無。論起一種本土、當代的精神,它們都還趕不上作為網絡動畫的《一人之下》,可惜《一人之下》本身並不是一部全年齡向的作品。相比之下,起碼《哪吒》在故事內核上是比較完整的,"我命由我不由天"雖然不是多麼新穎,但是它很有力地表達了出來,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以上就是白蛇緣起最著名的兩張圖......)

《羅小黑戰記》也出現了妖精、仙之類從古典里來的東西,但它表達自我的方式和以上所有作品都不同,活了幾百歲、接近於神的男人帶着一隻年幼的貓妖,騎着一輛小綿羊穿行在城鄉的街道上,一直走到鬧市;他們搭過農民運貨的卡車,睡過再常見不過的、鋪着整潔白色床單的賓館。就算是活了五百年又怎麼樣?沒有現金的時候照樣手機支付,手機進水那就只好跑路,貓不能帶上地鐵,金屬不能被安檢查出來,古風的街道房屋上掛着空調外機——

這不僅僅是打死我也不相信會發生在美國、日本的故事,這是他娘的肯定就發生在中國的故事,因為它的每一個細節都帶着一股我們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中國味兒。比方說火車坍塌確認無傷亡後"和市長商量一下"、風息造成城市混亂那一段的秩序救援,都透露出一種"我們好像在哪裡見過這場面啊"的感覺,不像看《天氣之子》時始終感覺政府是缺位的。"在發生災禍的時候對管理者有信任感",其實是非常有當代中國特色的 ——創作者或許無意識,但這是來源於我們二十多年來對天災的共同記憶。

季節反常、以及把東京給淹了這種大事,市民彷彿除了獻祭晴女就沒什麼想法,從來沒看到有政府的人出來組織一下(不過結合前段時間日本颱風新幹線泡水事件,又覺得這種不作為大概也是真的,只是我理解不了而已)。

羅小黑系列從來沒有大張旗鼓地說我們是什麼,但我們看一眼就知道,有內味兒了,誒,上頭了。而裏面的妖精也不是通常會被批為"封建迷信"的東西,正相反,那是一種能夠=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合理想像,他們的外形或許有些奇特,但他們的語言、神情、動態、對每一件事的反應......這就是會生活在我們周圍的那種人。

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放大了一部分人的固執戀舊、忍辱負重,他就變成了風息;放大了一部分人歷經千帆的淡然,他就成了無限。

羅小黑里的正面角色都有一種"溫和、包容但不是毫無原則"的氣質,即使本質上,它也是一個講述"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故事,但它並不像一些日本左翼動畫導演一樣,把人和自然處理成絕對的二元對立關係,也不像一些"鄉土情懷"的作家一樣吹捧絕對的自然,而是描寫了一個已經城鎮化、現代化的社會裡,來自新舊時代的人如何共存,但也不免摩擦,最後還是即懵懂又堅定地走下去的故事,是鳩老那樣,即使老家被開發成了景區,自己進去還要買門票(此處艾特溥儀)——但同樣地也可以享受現代的飆車、手機、美食和電子支付。值不值得呢?——現實會告訴你,無論值不值得,生活都在繼續。

但也有隻能活在過去的人——我看了一眼標題,終於想起來自己想說的原來是風息啊【汗】。

(此處劇情涉及劇透,酌情觀看)

羅小黑電影最令我動容的地方,其實在於最後風息散靈而去的那一幕。全篇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死了,以令小黑喜愛和依賴的形象出現,到露出真正面目奪走小黑的空間,最後寧可身死也不願再蹉跎下去的反派死了,化成了樹。大樹的枝葉艱難地從水泥的建築中伸出,填滿了一整座樓,就像他執拗地想要找回故鄉的一生一樣——

哪吒說:"何必呢?最後還不是被人砍了做木材。"

鳩老說:"也許會變成公園呢,收門票。"又意味深長地說道,"任重道遠哪。"

兩人的臉上沒有太多悲傷或可惜的神情,不知道活了多少年的他們也許已經見過很多這樣的事了。但還是有一絲的凝重。那凝重是什麼呢?也許鳩老又回想起了自己那必須買門票才能回去的老家,總之不是因為風息。風息造成的破壞、留下的傷害和最終的死亡,回頭望去,也不過是歲月里淡淡的一筆。不過影版彈幕里說鳩老"一語成讖",後來這座城市當真有了一座風息公園,不過可惜因為我還沒有補完TV版,沒有親眼見過——那一定是這座城市最意味深長的地標了。

有關一次和所有市民相關的城市災難記憶,最後卻以破壞者的名字落成。風息到底還是和他最討厭的人類永遠生活在一起了,在他死後。

我想起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里那句話:"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不過是'桃花扇',撞破了頭,血濺到扇子上。"可是後人卻將那慘烈的扇面拿去,添上幾筆變成了滿面桃花。

最後的最後,竟然變成了一段佳話。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