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歲
課堂上偷偷寫武俠
她成了校園作家
入讀北大中文系
她以「步非煙」為名,寫下江湖熱血
也走上古代文學研究之路
十一年求學路
本碩博的日日夜夜
她在文學中浸潤成長
如今,她成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在三尺講台上傳播傳統文化
在文學的世界裏深耕
作家,學者,教師
多重身份,完美融合
她是辛曉娟
用筆墨傳遞江湖夢,用講台點燃文化火種
勇敢跨界,不忘初心
30年前,十三歲的辛曉娟在初中課堂上偷偷寫武俠小說,並給同學們傳閱,受到同學們的歡迎,成為學校里小有名氣的「手抄文學」作家;20年前,在北大中文系讀書的她開始以「步非煙」為筆名在網絡上發表武俠小說,同時也在中文系的學術滋養下,走上古代文學研究道路。在導師錢志熙老師的一門課上,她以兩首七言律詩作為期末作業提交,意外獲得高分,從此,古詩寫作也成為她的熱愛與堅持。
她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校友,在中文系度過本碩博共11年的求學時光;如今,她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深耕古代文學領域,並積極投身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擔任《中國詩詞大會》等著名節目專家組成員、文學顧問。作家、學者、教師的多重身份,在她身上完美融合、深刻關聯。她以文章筆墨傳遞江湖熱血、家國情懷,也在三尺講台上講授古典詩歌、平仄押韻,喚醒更多人心中傳統文化的「火種」。在辛曉娟精彩的「跨界」人生背後,是勇敢的多元嘗試和不變的赤子之心。
武俠小說扮演了一種『喚醒者』和『啟蒙者』的作用,讓原本存在於中華文化中的浪漫主義、奇幻想像以新的形式呈現出來。
在辛曉娟的回憶中,她愛上武俠小說並走上文學創作道路與少年時代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環境密切相關。80年代,港台的武俠小說和武俠電視劇剛剛進入內地,充滿浪漫幻想、又極具中國傳統文化氛圍的江湖仙俠故事,為當時的一代年輕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當時,《射鵰英雄傳》等金庸劇熱播,正在讀小學的辛曉娟被其中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深深吸引,她常常看完一集電視劇就迫不及待跑去書店租原著,有時候甚至把小說帶到課堂上看,被老師沒收了很多次。
「在讀了很多這些作品之後,自然會有創作的衝動,會想我也可以寫,或者我可以去模仿,其實就是這樣開始創作的。」初中時期,辛曉娟開始嘗試以「地下手抄文學創作」的形式自己寫武俠小說,把自己的創作寫在作業本上,給同學們傳閱,結果大受歡迎。很多同學看過後會把想法和評論寫在便箋紙上,貼在本子上面,等到本子傳回辛曉娟這裡,裏面常常貼滿了小紙條,上面密密麻麻地寫着「故事很好看」「很喜歡男主」之類的批註。通過傳閱自己創作的武俠小說,才十三四歲的辛曉娟就成了學校里的風雲人物。
辛曉娟認為,武俠小說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種重要類型,它的出現和流行對中國當代文學與文化影響深遠。在80年代以前,現實主義文學是文壇主要推崇的文學類型,而武俠小說這一類型文學的出現,則帶來了一種浪漫幻想的文風,這種文化氣質在一定程度上接續了中國古代浪漫主義的文化傳統。在辛曉娟看來,武俠小說開當代奇幻文風之先河,影響了一代中國人的精神文化世界。
中國古代文化中是有奇幻、仙俠等因素在的,這樣的文化基因存在於我們民族的血脈之中,只不過很長一段時間處於一種比較沉寂、蟄伏的狀態。武俠小說在80年代出現扮演了一種『喚醒者』和『啟蒙者』的作用,讓原本存在於中華文化中的浪漫主義、奇幻想像以新的形式呈現出來。所以在武俠小說剛出現的時候,我們這一代人真的是像『久旱逢甘霖』一般去閱讀這些作品。
△在北大中文系讀書時的辛曉娟
2004年起,在北大中文系讀碩士的辛曉娟以「步非煙」為筆名,在《今古傳奇·武俠版》《今古傳奇·奇幻版》《新武俠》《武俠小說》上發表作品數十篇上百萬字,獲得全國大學生武俠小說徵文比賽二等獎等一系列獎項。她的寫作風格以武俠和魔幻色彩交相輝映為長,作品大氣磅礴,汪洋恣肆,想像力神奇詭譎,筆風變化萬端,被譽為「百變天后」,是新一代最具實力和號召力的新武俠領軍人物之一。她的《華音流韶》系列、《武林客棧》系列等作品受到廣泛歡迎,部分作品被改編為電視劇或遊戲。她以自己的書寫讓更多人愛上武俠,讓「俠文化」在當代中國產生更加廣泛深遠的影響。
△辛曉娟部分作品書影
「在課堂之外與一群志同道合、充滿熱血和理想主義的年輕人一起寫詩,這是屬於一代北大人的寶貴財富。」
懷着對文學的熱忱,辛曉娟在1999年如願考入北大中文系,在這裡度過了本科、碩士、博士共11年的青春時光。北大中文系紮實的學術訓練和完備的培養體系讓她打下了堅實的學術基礎,並對古代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走上古代文學研究道路。中文系的很多經典課程給辛曉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本科期間所修的「中國古代文學史」分為四個時段,分別由研究不同時段文學史的著名教授講授,魏晉、隋唐文學是她研究生期間的導師錢志熙老師講的,宋元文學是張鳴老師講的,明清文學是劉勇強老師講的,「老師們的特點和風格都不一樣,讓我們覺得一部文學史,分成四段就有四種不一樣的講法。還有一些專業選修課,比如袁行霈老師給我們講陶淵明,也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讓我感受到古代文學的深刻魅力。」
△辛曉娟碩士畢業照
辛曉娟說,自己的武俠小說創作與古代文學有着密切的關聯。她的小說設定的歷史背景一般是唐代,古代文學的學習和研究為小說創作打下了知識的基礎。她回憶起自己在最初嘗試寫作的時候,由於對歷史背景了解不足,有很多知識上的錯誤,而在北大中文系所接受的嚴格學術訓練,讓她彌補了很多歷史文化知識上的欠缺,能夠在小說中更充分地還原古人生活的情景。
如今,辛曉娟既是一名武俠小說作家,也是一位古代文學研究者。正是在北大中文系就讀期間,她作家和學者的雙重身份逐漸形成,文學創作與學術研究之間的區別與聯繫也在她心中逐漸變得清晰。
最初進入中文系的時候,她抱着一個單純的理想,「終於可以去湖光塔影之畔去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在第一次了解到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的分野後,辛曉娟有意識地將創作的想像力和靈感與學術研究的嚴謹性進行一定的區分,「雖然這兩者之間是有關聯的,也是可以觸類旁通的,但我在內心深處知道這兩者是有區別的,也希望從不同的方向去強化自己的這兩種能力。」這樣的自覺意識讓她更好地處理文學創作者和文學研究者的雙重身份,也對未來道路的選擇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在北大中文系所受的教育,和我後來成為一個比較跨界的人肯定是有關係的。老師們對於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的區分讓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我熱愛的東西不是模糊的一團,而是明確的兩條道路,至於要選擇哪條道路,或者兩條道路都要走,這就是下一步的事了。在中文系的開學第一課,對我來說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課。
△辛曉娟博士畢業照
雖然中文系有着注重文學研究的學術傳統,但在這裡的學習也切實地給予了辛曉娟創作方面的靈感和啟發。在導師錢志熙老師的課上,她第一次接觸到古典詩歌寫作,這也成為她幾十年來始終熱愛的領域以及目前研究和授課的重要內容。「在那門課上,錢老師說期末作業交一篇論文或者兩首七言律詩都可以,當時我『初生牛犢不怕虎』,覺得論文要寫好幾千字,寫兩首詩多簡單,就嘗試去寫。交上去之後,沒想到錢老師給了我九十多分的高分,好像是全班第二,我很受鼓舞,後來又加入了古典詩歌寫作社團『北社』,在課堂之外與一群志同道合、充滿熱血和理想主義的年輕人一起寫詩,這是屬於一代北大人的寶貴財富。」
傳統文化的「火種」其實一直在大眾的心裏,所謂傳統文化普及,實際上是用一些方式把這個「火種」喚醒。
武俠小說本身屬於當代文學,但其中的精神內核是古典主義、英雄主義,與中國古代文化有着深刻的內在聯結。如今,辛曉娟既是一位武俠小說作家,也是一位古代文學研究者,她的學術研究為文學創作帶來深層的滋養,創作的熱忱與靈感也為學術研究帶來持續的動力。
辛曉娟談到,中國古代文學有着悠久的「俠文化」傳統,如《史記》中的《遊俠列傳》《刺客列傳》,以及唐傳奇中的聶隱娘、紅線等人物,構成了中國「俠」文學脈絡。她認為,自己的武俠小說的創作受到古典「俠文化」的深刻影響,希望通過寫作,去尋找一種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俠」的精神、一種「中式的英雄主義」。
『俠』的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可貴的一部分。因為我自己是看着武俠小說長大的,潛移默化中受到這種精神的哺育,自然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呈現這種文化血脈,去表現一諾千金、鋤強扶弱這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以及『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赤子情懷。
△辛曉娟學術著作書影
「一書一劍,行走江湖,快意人生。」今年,是辛曉娟在人大執教的第十年。十年間,她在武俠小說的世界中遨遊,也在古代文學的領域中深耕,將作家與學者的身份深度融合。與此同時,她也極為珍視自己教師的身份,將成為一名教師視為最珍貴、最幸運的選擇。她說,做教師可以讓一個人永遠年輕、永遠保有理想。「現在很多人自嘲上班久了有一種疲憊的『班味』,我覺得做教師是沒有的,因為永遠和少年人在一起,在你教授他們知識的同時,他們也在教你。」
△辛曉娟在寧波天一閣圖書館做學術講座
在很多人眼中,古代文學可能是高深甚至有些枯燥的,而辛曉娟的古代文學課堂材料紮實、案例鮮活、生動有趣,結合學術普及和學術研究,讓學生們感到學術研究不一定是『故紙堆』也有和時代、大眾緊密結合的趣味。結合自己的研究專長和學術興趣,辛曉娟開設「古詩文寫作」課程,教學生如何寫古典詩歌,由於這是一門實踐課,她非常注重與學生的互動,營造沉浸式場景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比如,她會先給學生講解詩歌史上「同題賦詩」的著名場景,描述幾位詩人在朝堂上唱和的情景,帶領同學們欣賞這些著名詩人的作品,然後讓同學們想像自己也在當時的賦詩現場,參與詩人們的唱和。在這樣的課堂上,她還會帶一些自己製作的教具,比如竹籤和香爐,讓同學們通過抽籤的方式確定自己的韻部及用字等特殊要求,並在同學們作詩的過程中用香爐點一支香,要求大家在香燃完之前完成唱和。這樣一種具有遊戲性、實踐性和代入感的課程方式,受到同學們的廣泛歡迎,讓更多人接觸並愛上古詩寫作。
△辛曉娟在學術會議上發言
辛曉娟認為,作為高校教師,有責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眾傳遞文學的魅力。懷着這樣的信念,在專業課堂之外,她以充沛的熱情,投身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事業當中。她擔任《中國詩詞大會》的專家組成員、《經典詠流傳》的文學顧問,節目中得以出鏡的一篇詩歌、一首朗朗上口的古韻歌曲,都凝結着她的筆墨與思考。作為專業學者參與面向大眾的文化類節目,辛曉娟在其中感受到文化普及的重要意義。她回憶道,「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一期的籌備期間,很多人覺得詩詞是比較小眾的領域,擔心節目可能沒有什麼市場,但節目播出後,得到了非常熱烈的反響,那個時候主創團隊都有點驚訝,發現原來中國詩詞具有這麼強的國民性。」因此辛曉娟認為,傳統文化的「火種」其實一直在大眾的心裏,所謂傳統文化普及,實際上是用一些方式把這個「火種」喚醒;同時,也正是因為大眾有這樣的需求,有這樣的熱愛,所以更需要一些真正具有專業知識的人來進行這樣的普及工作。
△辛曉娟在《經典詠流傳》節目現場
這個時代在召喚更多優秀的、年輕的學者出現,以適當的方式喚起民眾心中對文化的熱愛,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進入大眾視野。
辛曉娟說,在北大度過的11年的時光中,北大深刻地塑造了自己的思想和性格,成為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她如今的作家、學者、教師等多重身份,都與在北大的求學生涯密不可分。她希望以學姐的身份,對北大的學弟學妹們說幾句話:
在北大,我們會面臨很多選擇,推開不同的門就會走上不同的道路、遇到不同的人生。有些人可能會在一條道路上走得很遠,在一個領域做到專精;有些人可能像我一樣,想選擇兩條道路同時兼顧,這樣可能就要接受在兩條道路上都只能做到『次優』。我曾經因為兼顧學術和創作,沒有在一個領域做到專精而感到困惑甚至自責,但現在回過頭來看,拿到多個『次優』也是很獨到的人生經驗。希望大家都可以坦然地與自己和解,坦然地去做出自己的選擇,過自己想過的人生。
來源 | 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北京大學校友工作辦公室
文字 | 吳紀陽
圖片 | 受訪者提供
排版 | 施辰玥
責編 | 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