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的《芝加哥》中國巡演大幕拉開,首演於10月24日在深圳光明文化藝術中心開啟,此輪巡演將持續到2025年1月。原版《芝加哥》的上一輪中巡還是2020年初,說起來四年時間並不算長,但想必對每一個熱衷原版百老匯、西區音樂劇的人來說,幾年的時光恍如隔世,好在,最頂尖的原版音樂劇回來了,而這次的卡司,絕對值得你重回劇院。
卡司
此次中巡的演員陣容以倫敦西區駐演卡司為主,從首演的呈現來看,演員的表現無疑為曾觀賞過原版《芝加哥》的觀眾提供了重返劇場的充分理由。尤為突出的是羅克西角色的詮釋者——莎拉·索塔特。
莎拉·索塔特
自2007年起,莎拉便成功獲得了這一角色,並在隨後的六年里持續不斷地對其進行深度挖掘與呈現,2018年,《芝加哥》重返西區舞台,莎拉再次長期擔綱羅克西一角,截至目前,已經創造了西區出演羅克西時間最長的紀錄。能夠在競爭激烈的西區長期保有同一個角色,顯然無論觀眾還是製作方都已經完全認可了莎拉·索塔特對羅克西的詮釋。
英國老牌雜誌《time out》這樣評價她的表演:「是莎拉·索塔特演繹出的狡猾與天真無邪間的交融賦予了羅克西靈魂。」
從現場觀眾的反饋來看,這一評價恰如其分。莎拉在台詞表達、歌唱技巧以及肢體語言的運用上均展現出卓越的能力。面對羅克西這一複雜多面、自私愚蠢而又矛盾重重的角色,莎拉通過一系列豐富且詮釋力十足的肢體,精準地傳達了角色的每一層情感。特別是多段個人solo段落,更是能精準的讓觀眾感受到她的每處細節處理。這無疑是多年專註於同一角色,在舞台的實戰中不斷磨礪與精進的結果。
舞台
《芝加哥》的舞美是劃時代的,它的一大創新之舉,在於將傳統劇目位於劇院舞台前的樂池直接遷移至舞台之上,這一變革使得劇院方能夠充分利用原本為樂池所佔用的空間,增加售票區域,但做出這樣的決策絕非僅出自成本控制考量。相反,它正是《芝加哥》所秉持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美學理念的生動體現,這一理念也讓《芝加哥》在音樂劇領域內獨樹一幟,成為了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若以傳統標準衡量,《芝加哥》的舞台美術設計或許略顯「簡陋」。然而,看似簡約的設計風格,實則是以爵士音樂和歌舞為核心,摒棄了繁複的舞美裝置與裝飾,直接將樂隊置於舞台之上,通過構建一個立體的舞台空間,使樂隊成為觀眾視線中的一部分。
但同時,立體的樂隊舞台佔據了大舞台的多數空間,為了拓展歌舞演員們的表演空間,甚至需要向舞台的兩側借空間搭起兩扇可以展開和收回的梯子,在主演表演時,伴唱和伴舞也只能用幾把椅子作為道具坐在舞台兩側。簡單嗎?確實顯得簡單,但其蘊含的設計師巧思令人叫絕。這一設計不僅巧妙地營造出20世紀初芝加哥夜總會的獨特氛圍,更為樂隊與劇情的深度融合、以及與演員之間的即時互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同時,舞台的縱向空間也因此神奇的開啟了,立體的樂隊舞台中間的台階將舞台一分為二,製造了極大的舞台縱深,劇情可以在大舞台和樂隊舞台之間、道具椅子和梯子間同時發生,將舞台在多種自由場景中切換,這也帶來了極大的觀演樂趣。
一點歷史
《芝加哥》今天舞颱風格的形成,是三代戲劇藝術家智慧交融與共同努力的結晶。
該劇的故事藍本源自沃特金斯在《芝加哥論壇報》任職記者期間所報道的兩樁美女殺人案,在進入戲劇界後,她將這些素材轉化為戲劇腳本,並於1926年成功首演,藉助案件本身的社會熱度,該作品在首演後即獲得了初步的成功。
半個世紀後,導演鮑勃·福士取得了改編版權,他邀請百老匯知名的詞曲搭檔弗雷德·艾伯與約翰·坎德加盟,意圖將這一戲劇作品改編為音樂劇。艾伯與坎德不僅承擔了《芝加哥》的詞曲創作任務,還深度參與了劇本的改編工作。然而,在創作的初期階段,排練僅進行了一周,鮑勃·福士因心臟病突發推遲了原定的演出計劃,在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後,對生命產生全新感悟的鮑勃·福士決定採用更加諷刺和隱喻的黑色幽默來重塑這部作品。
在這樣的創作理念下,三位主創憑藉超前的方式帶來了具有時代前瞻性的音樂劇。然而,由於當時的觀眾難以充分理解作者的藝術觀念,音樂劇《芝加哥》在試演期間並未獲得廣泛認可,這讓主創們再度推遲公演,進行了大量的修改。
1975年6月3日,《芝加哥》音樂劇終於在百老匯正式上演,劇評界的反響終究是褒貶不一。加之因延期而錯過了1975年的托尼獎評選,轉而進入了1976年的評選周期,恰逢音樂劇大年讓他們遭遇了強大的競爭對手《歌舞線上》,11項提名,全部落空。
直至原版首演後的20年,一個更為適宜的時代背景為《芝加哥》的經典傳奇續寫了新篇。1996年,導演沃爾特·波比和鮑勃·福士的學生安·萊金,對音樂劇《芝加哥》進行了復排。他在保留原版編舞精髓的基礎上,對服裝、化妝與道具進行了極簡化處理,去除了原版中過於浮華和嘩眾取寵的元素。
這一極簡風格的製作贏得了劇評人的高度評價,並在百老匯上演後榮獲了超過50項重要獎項,其中包括6座托尼獎、兩座奧利弗獎和1座格萊美獎。此外,音樂劇改編的電影版也斬獲了兩座英國電影學院獎和6座奧斯卡金像獎。自此以後,我們所見到的巡演版《芝加哥》均是基於這一復排版進行的再次編排。
進入新世紀,儘管《芝加哥》雖已確立了整體的框架與藝術規格,但經由不同導演與主演團隊的個性化詮釋,仍呈現出微妙的差異與風貌。此番中國巡演版本的《芝加哥》,無疑是對觀眾的一次誠摯邀請,它以其卓越的藝術魅力和表演水準,值得你再度踏入劇院,親身體驗真正優秀的舞台藝術有着怎樣的標準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