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就是一台戲 看匠人如何跨界成藝人

娛樂頭條 3585℃

【來源:金華日報】

一個人就是一台戲 看匠人如何跨界成藝人 - 陸劇吧

「離別了青龍山去往寒江……」在武義縣壺山街道西溪村,73歲的村民顧雙龍在家門口唱起了婺劇《三請樊梨花》的經典唱段。奇的是,老人家唱戲有「樂隊」伴奏,板、鑼、鈸、鼓一個不少。更奇的是,這麼多樂器只需顧雙龍一個人演奏。

吹拉彈唱一人身兼、喜怒哀樂一人演繹,這就是顧雙龍的絕活——「武義十八響」。演出時,顧雙龍端坐在一個特製的桌架前,桌板下依次固定着幾個常用打擊樂器,鼓槌等通過鐵絲、彈簧與腳踏器相連。右腳一踩,響的是大板、小板和鼓;左腳一踩,鑼和鈸就發聲。若逢武場,顧雙龍靈活運用雙腳,五樂齊奏,足以讓整場演出生動起來。

空出來的手可以拉胡琴,也可以吹笛子、嗩吶。最多時,這個特殊的「舞台」曾集齊18種樂器,這才有了「武義十八響」的名號。

腦里想着詞兒、嘴裏唱着曲兒、手腳操控樂器,一個人組成一台戲,這樣獨特的形式,考驗着表演者一心多用的本領,要求表演者具備極高的演奏技巧、協調能力和記憶力。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顧雙龍不是專業出身,在搗鼓出「武義十八響」前,他是個木匠。

這樣的經歷,看似和文藝八竿子打不着,但奇就奇在顧雙龍有個特殊技能——只要聽過的歌或者曲子,他都能準確記住旋律、曲調。「小時候我們村裡有人會拉胡琴,我喜歡聽,也記得住調,時間長了就想自己上手試試。」顧雙龍說。

沒有胡琴,顧雙龍就嘗試着找材料自己做,沒想到真被他做成了。隨後顧雙龍一個音一個音地把曲調復刻出來,沒幾天就能演奏完整的曲子。周圍人都誇他聰明,他也就此和吹拉彈唱結下不解之緣。

做了20多年的木匠後,43歲的顧雙龍做了個大膽的決定——他要轉行做吹拉彈唱。「我去了一個劇團做後台工作,一邊演奏一邊學習指法、唱功。」顧雙龍說,「待了半年多以後,我還是想自己做戲,於是又從劇團出來了。」

一開始顧雙龍組了一支5人小劇團,可演了一段時間後,收入、管理等問題影響了人員穩定性。「一人演出一台戲」的想法開始在顧雙龍心中萌發。

說干就干,顧雙龍拿出自己的木工手藝先打造「行頭」——安裝樂器的桌架。這可是個有難度的活,每種樂器的大小、形狀不一樣,既要安裝得當,方便手腳操作,又要能準確擊打出每種樂器的聲音。經過一次次的實驗、調整,顧雙龍終於在47歲時做出了第一個專屬「小舞台」,實現了「自己做戲」的夢想。

2001年,顧雙龍的「一人一台戲」登上了桐琴文化館的舞台,一舉奪得優秀節目獎。當時的場景顧雙龍還歷歷在目:「唱了一段《百壽圖》,自己一個人彈唱,大家都給我鼓掌。」

這次的比賽讓顧雙龍被人熟知,表演機會也多了起來。金華、衢州、麗水等地都留下了他的演出足跡。2018年,顧雙龍被評定為武義縣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單人坐唱)。

如今歲數大了,顧雙龍減少了演出,不過閑暇時,他還是會「操持」這些老物件,愜意地玩上一會。興緻好的時候,還會去公園給大家表演一段,每次都能博得滿堂喝彩。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將原汁原味的「武義十八響」傳承下去。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