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期檔收官,危機與改變成了檔期落幕時的主題詞。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今年6月至8月的暑期檔總票房為116.43億元、觀影總人次2.85億。這兩項數據不僅遠低於去年同期的206.3億元和5.05億人次,對比2015年亦有落差。單片票房表現上,《抓娃娃》在檔期內的市場表現可謂一騎絕塵,是唯一一部票房超30億元的影片,暑期票房榜次席《默殺》13.48億元,而《異形:奪命艦》剛超5億元就位居第三。
告別夏天之時,中宣部電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長毛羽公開表示:「進入暑期檔以來,儘管有百部左右的影片進入市場,但市場的表現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與去年同期相比,觀眾人次、票房均下降22%,凸顯出中國電影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可以說,危機已經到來,改變迫在眉睫。」對比突飛猛進的那些日子,2024年暑期檔或許只是全年電影市場的一個縮影,中國電影已到了不破不立的時候。
破:「算法」失靈,觀眾並非一成不變
復盤今年暑期檔,供給數量不缺,135部新片上映,基本與去年持平。有號召力的明星演員不缺,朱一龍、於適、張若昀、王俊凱等明星演員各有忠實擁躉。今年夏天也不缺名導演名監製的加盟,顧長衛、烏爾善、徐崢、陳思誠輪番上陣,帶來了《異人之下》《解密》等國產工業化大片,但整體票房表現低於預期。
明星效應、大導品牌、工業化大片……以往能讓一部電影賣座的「標籤」「算法」紛紛失靈。觀眾去哪兒了——這個「天問」代替了純粹的電影內容討論,成為暑期檔最令人矚目的話題。在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看來,比票房更值得復盤、探討的終極問題就是觀眾需求的問題,「電影永遠和觀眾息息相關」。觀眾改變了,觀影的社會環境、心理動因,乃至中國電影市場、中國電影產業都會發生新的結構性變化。在積累觀眾緣、滿足觀眾需求之前,中國電影人既要認識整體性的觀眾,又要認識差異性的複數觀眾的需求。更緊要的,「不是今天觀眾喜歡的,明天就依然喜歡。許多爆款作品,恰恰不是按原來的成功模式和成功要素計算出來的。」尹鴻說。
最為直接的反映就是「算法」推測的營銷套路失靈。有網友總結,首映禮上的誇誇團、自媒體大v的提前控評、路演現場的「觀眾小劇場」,早就嚴重透支了觀眾對電影品質的信任。一部作品如何找到觀眾、吸引觀眾入場?在經歷了所謂下沉市場營銷制勝的階段後,至少今天的答案是明確的——重建觀眾的信任。換言之,觀眾不容易「拿捏」了,中國電影需要跟上觀眾的審美升級、需求升級而更上層樓。
立:回歸本源,從故事和創新入手
經歷了暑期檔的熱預期與相對冷反饋後,一個共識正在達成:今天的電影競爭不是電影企業間的競爭,而是與短視頻、網絡遊戲、網絡直播、豎屏劇、虛擬現實文旅體驗等多種多樣娛樂形式的競爭,是如何讓人們享受旅遊山水之樂、享受宵夜朋友之歡時還能惦記着電影之美。中國電影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回歸電影本源,從故事和創新入手,交出經得起萬千目光審視、尊重觀眾心聲的作品。
好故事是電影的本源。燈塔研究院發佈的相關市場洞察報告提到,以「劇情」為主類型的影片面臨新的挑戰:「現實」是否足夠真實?「催淚」是否刻意煽情?2024年春節檔,賈玲領銜的《熱辣滾燙》站穩票房冠軍,戲外演員經歷的真實「爆改」人生,一定是驅動人們走進電影院的重要緣由。對比之下,今年暑期檔「溫暖現實主義」的故事講述方式,遭遇了觀眾「是否刻意煽情」「故事是否足夠貼地」的檢驗。
創作創新更是電影本分。100多年來,電影本就是伴隨技術革新而迭代的產物。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指出,創新也許會有變革期的陣痛。「但中國電影的未來,一定屬於探索者、創新者、孤勇者。今天的孤勇者,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知音。」
從這一角度看,今年暑期檔不必唯票房論成敗。因為這個電影的夏天,新導演創作新內容,新內容帶來新觀感,新觀感迸發新場景,新場景革命新技術。
《從21世紀安全撤離》帶觀眾經歷腦洞大開的時空冒險;《解密》營造了沉浸式的歷史時空,讓人感受不同凡響的視聽效果;《落凡塵》《白蛇:浮生》用新技術深耕中式美學下的文化魅力;《異人之下》首次將真人摹片動畫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引人踏入「二次元」世界中的國風異人世界……
即便是類型片屬性突出的《抓娃娃》和《默殺》,能分別越過30億元和10億元的票房線,也並非只靠「沈馬」合體和懸疑反轉一招鮮。《抓娃娃》創造的「楚門的世界」、《默殺》里反映的霸凌與反殺,都是「奇觀」觀照真實的生活,在類型中做出了微創新。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傅若清坦言:「中國電影期待的新力量,是不拘一格,不被舊話語、老觀念所框定的;是應該有屬於青年人的風貌與品格,不為名利、不存偏見的;更是尊重觀眾、守護好觀眾對電影信任的。」
作者:
文:王彥圖:王竟成編輯:范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