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角 | 粵劇電影《譙國夫人》:為傳統戲曲之美創造「大銀幕表達」

娛樂頭條 5003℃

2024年中國內地電影暑期檔(6月1日-8月31日)落下帷幕。在暑期檔上映的粵劇電影《譙國夫人》,交出了逾1100萬元的票房成績。

作為「粵劇電影創新三部曲」的第二部,粵劇電影《譙國夫人》有更多創新的做法。對此,業界進行了多角度的探討。

​廣角 | 粵劇電影《譙國夫人》:為傳統戲曲之美創造「大銀幕表達」 - 陸劇吧

曾小敏(廣東省劇協主席、廣東粵劇院院長):粵劇必須走向市場

粵劇電影《譙國夫人》於今年7月5日上映,至今票房已超1100萬元。

首映當天,該片一口氣打破2024年戲曲片內地票房、2024年國產戲曲片內地票房、2024年戲曲片觀影人次、2024年國產戲曲片觀影人次、內地影史戲曲片單日總場次五項影史紀錄,勢頭迅猛。

據統計,截至8月29日,《譙國夫人》累計票房為1106.7萬元,觀看人次達23.3萬。2021年,《白蛇傳·情》在上映短短20天內便打破中國戲曲電影的票房紀錄,票房超過1046萬元。此前,中國戲曲電影票房最高紀錄為《李三娘》的1044.87萬元。

《譙國夫人》是繼《白蛇傳·情》後,珠江電影集團攜手廣東粵劇院在戲曲電影領域的又一創新力作。影片以戲曲電影的特色表達,展現「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的傳奇人生。該片榮獲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

​廣角 | 粵劇電影《譙國夫人》:為傳統戲曲之美創造「大銀幕表達」 - 陸劇吧

繼《白蛇傳·情》之後,《譙國夫人》是「粵劇電影創新三部曲」的第二部。自7月15日起,《譙國夫人》主創團隊接連奔赴深圳、上海、杭州、佛山、東莞五個城市進行六場路演。

此外,主創團隊還到粵西的茂名、湛江等城市進行宣傳和推介,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觀看《譙國夫人》。

幾場路演中,總有觀眾提出,想多看幾遍《譙國夫人》,奈何影院排片太少。「戲曲電影宣發素來不易,我們也為此苦惱。」在《譙國夫人》中飾演冼夫人一角的廣東省劇協主席、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坦承,目前來看,粵劇電影比不上商業大片,在排片上容易陷入劣勢,「尤其難以爭取到晚間黃金場次」。

「我很早就明白,粵劇要傳承,必須走向市場,與觀眾共鳴、與時代同頻,尤其要跟上新一代觀眾的審美需求。」曾小敏說,她堅持做粵劇電影,並為此坦然迎接電影藝術的形式和規律給粵劇演員帶來的所有挑戰。「儘管在當下,粵劇電影的市場規模還遠遠比不上商業大片,但我們不怕,因為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愛上傳統文化」。

戲曲電影要進一步擴大市場,提高票房,還可從哪些方面努力?除了做好戲曲電影內容本身,建議院線在排片上要給予戲曲電影更多支持;此外,在宣發上還可深挖戲曲電影的「在地性」,打「共情牌」。

據了解,《譙國夫人》就有約三分之一的票房,是由冼夫人故里茂名市貢獻的。在茂名當地,觀眾紛紛走進影院,觀看《譙國夫人》,感受冼夫人的「唯用一好心」精神。(羊城晚報記者 黃宙輝)

【眾議】

羅麗(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偏重電影,還是偏重戲曲?

回望歷史,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粵劇電影的黃金時期,吳回執導《寶蓮燈》(1956年)的成功,進一步激勵了電影人將電影與粵劇融合發展的腳步。

此次《譙國夫人》的電影版劇本是在舞台版劇本基礎上,重新按照電影語言的邏輯創作,加強了各方勢力的衝突,全片倒敘、插敘交錯,層層遞進,首尾呼應。影片通過深入挖掘史料,把女性政治家、軍事家冼英人生的幾個高光時刻電影化地展現。

全片運鏡頗具史詩大片的質感,且全然脫離了舞台痕迹,用電影語言講戲劇故事,充分發揮電影藝術的表現力,別具一格地書寫了這段嶺南的歷史風雲。

實際上,《譙國夫人》不單是一部戲曲片,更是一部史詩級的歷史大片,片中前後選景15處、設計場景33個,外景地包括浙江橫店、象山、麗水以及廣東茂名等地。

此外,粵劇音樂貫穿全片,粵劇唱段穿插其中,大唱段都安排在影片的關鍵節點和高潮處,以粵劇唱腔的激蕩鏗鏘展現人物的心理活動。

可以看到,《譙國夫人》在寫意與寫實之間努力探尋平衡,對影像語言進行了現代化的改造,力求以當代電影視聽語言去傳遞傳統戲曲藝術之美,在《白蛇傳·情》半虛半實的創新基礎上又邁進了一步。

​廣角 | 粵劇電影《譙國夫人》:為傳統戲曲之美創造「大銀幕表達」 - 陸劇吧

劇場的互動體驗與觀演關係,是任何影視作品都無法取代的。戲曲電影兼有戲曲本體特性與影視本體特性,但又絕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因此,戲曲電影是偏重電影還是偏重戲曲?尺度如何把握?

戲曲與電影彼此融合的不同階段、不同劇種、不同作品,都呈現出不同的形態面貌。為此,判別作品優劣的準繩,也不應僅僅從戲曲電影是忠於戲曲還是忠於電影着眼,而更應該從具體的劇種風格、劇目題材出發,去判別應該採取怎樣的拍攝手法,應該傾向於寫實處理還是寫意統領,或是營造虛實結合、虛實相生的視聽時空。秉承具體作品具體分析、「一片一格」的原則,是對戲曲電影更為客觀、更為理性的判別方式。

《白蛇傳·情》的橫空出世和《譙國夫人》的驚喜不斷,顯然是找到了其匹配的樣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電影找到了表達傳統戲曲之美的有效途徑。這不禁讓人期待「粵劇電影創新三部曲」第三部《紅頭巾》早日面世。

劉曉希(《廣州大學學報》編輯):表演細膩,擺脫程式束縛

在視覺層面,粵劇電影《譙國夫人》通過精心設計的舞台布景和大量實景拍攝,再現了嶺南的歷史風貌和自然景觀,增強了觀眾的沉浸感。影片中冼夫人的服飾和化妝設計體現了南北朝時期的嶺南文化特色,不僅美觀,還反映了角色的身份和性格。

影片中曾小敏飾演的冼夫人,通過唱腔、神情、動作的變化,展現了角色內心的情感波動,充分體現了粵劇藝術中唱念做打的綜合藝術表現力。影片中的武打場面設計巧妙,動作流暢,展現了粵劇武打戲的魅力,也更符合現代類型電影的敘事節奏。

​廣角 | 粵劇電影《譙國夫人》:為傳統戲曲之美創造「大銀幕表達」 - 陸劇吧

在聽覺層面,粵劇電影《譙國夫人》的音樂設計是其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它融合了傳統粵劇的韻律與現代電影的音樂語言,創造出獨特的視聽體驗。

電影保留了粵劇的核心元素——唱腔,由領銜主演曾小敏以情帶聲,委婉細膩地展現了冼夫人不同年齡段的情感變化。可以說,曾小敏豐富而富有創意的唱腔成為推動該片敘事,且有別於普通故事片敘事的差異化策略。

其次,電影在音樂設計上進行了創新。《譙國夫人》並不沉醉於傳統粵劇的曲調,或者說曾小敏身上沒有一些戲曲演繹者身上的那種高度「自戀」,而是對原劇中的唱段大膽割捨,巧妙地將粵劇的傳統旋律與現代音樂元素結合。

例如,推廣曲《天下一心》就是由曾小敏與搖滾樂隊回春丹主唱劉西蒙合作,實現了搖滾與粵劇的融合,為觀眾帶來了新穎的音樂體驗,舒緩了不懂粵語的觀眾的接受障礙。

此外,影片中的唱詞和對白不僅具有文學價值,還通過演員的表演,傳達了角色的情感和故事的情節。唱詞的優美和對白的自然,使得影片在語言上也具有吸引力。

在敘事層面,粵劇電影《譙國夫人》通過緊湊的劇情和流暢的敘事,講述了冼夫人的傳奇人生。

影片在敘事上既保留了粵劇的抒情傳統,也通過快速剪輯,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勝,使得傳統的粵劇得到創新性傳承。特別是影片加持了現代電影技術,如長鏡頭、多角度拍攝、閃回等,使得演員的表演更加全面和細膩,擺脫了傳統戲曲表演程式的時空束縛。

劉思琪(中國藝術研究院戲劇戲曲學在讀博士生):史蘊詩心 以情動人

廣東粵劇院以一部《譙國夫人》挺進電影市場,不迎合、不討喜,確實是孤勇者所為。

首先,它推翻了同名粵劇舞台版參照雷劇《嶺南聖母》的情節框架,並按照電影的敘事邏輯在史實的基礎上重新結構。從冼夫人暮年面臨歸隋的重大抉擇講起,插敘其青年平叛、繼位、聯姻與中年救夫、喪夫、舍子的往事,最後導向平息內亂的一場決戰,完成了她戎馬一生的傳奇。

「回憶」就像一個主觀的「濾鏡」,我們透過它所看到的已不是史傳記載的冼英,而是當代藝術家的心靈寫照,是借冼英之心映照出的歷史圖景,從冼英的精神世界裏感知飽含其深情的人與事、家與國。

​廣角 | 粵劇電影《譙國夫人》:為傳統戲曲之美創造「大銀幕表達」 - 陸劇吧

所謂史蘊詩心,藝術要表達的終究是情。如果說《白蛇傳·情》的出圈,一定程度上有賴於奇幻瑰麗的特效加持,那麼《譙國夫人》則開始摒棄炫人耳目的外形取巧,返璞歸真,細節處以情動人。

如冼英觀望冼挺與馮寶決鬥時逐漸緊張的眼神,新婚之夜和馮寶撒手而去時手部動作的蒙太奇剪接對比,通過面部、眼、手的特寫鏡頭放大了冼英內心的波瀾。

這些在粵劇舞台上可能是用亮相、身段、音樂、鑼鼓來表達的內容,在此轉換成了電影語言,形式不同了,產生了不一樣的效果,但情感本質沒變,人文關懷底色依然。

粵劇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它在與電影藝術碰撞交融的過程中,更多是藉助電影語彙探索藝術表達和內容傳播的其他可能,決不只是盯着票房,追求實利。

這部電影是「實打實」的嚴肅創作,拒絕戲說,獨立於大眾化、娛樂化的浪潮之外,回歸藝術本質,就是堅守住了戲曲的文化立場。

藝術是時代人心的造像。變局中的孤勇者,是廣東粵劇院近年數部新作反覆書寫的形象。從《決戰天策府》到《八和會館》《風起南粵》《東江紫荊紅》,再到《譙國夫人》《張九齡》,都折射出粵劇人迫切思變的心態。而這種大女主、大男主式的敘事已漸成套路,我們期待有更豐富多元的表達和更開闊的創作思路。

​廣角 | 粵劇電影《譙國夫人》:為傳統戲曲之美創造「大銀幕表達」 - 陸劇吧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