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武俠師宗」?為何金庸影視化頻繁,而古龍也「過氣了」

娛樂頭條 5734℃

文|令狐伯光

最近上海電影節,中國著名導演賈樟柯發言引起了爭議,其實這次他的發言有挺多,像「好萊塢電影對中國市場的吸引力降低了,國內年度電影票房排行榜前10位幾乎都是中國電影。」然後他呼籲引進外國電影。

一開始他說的是呼籲引進好萊塢電影,被網友罵了後又說引進其它國家電影。

其實這個觀點倒也不是錯誤,網友也比較支持引進其它國家優秀電影。不過呢,他這個引進外國電影的理由那段發言就非常迷惑了,如下圖所示。

同樣是「武俠師宗」?為何金庸影視化頻繁,而古龍也「過氣了」 - 陸劇吧

他這個邏輯是不是挺奇怪的,引進的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市場票房越來越差,這難道不應該讓好萊塢反思嗎?他說中國觀眾不看好萊塢電影,中國市場不夠多元化,最後中國文化影響力是不是逐漸喪失——

所以,也難怪網友直接總結:好萊塢電影在中國不賣座了,中國觀眾應該反思。

這個明明邏輯應該是,美國電影在中國票房低迷,是說明好萊塢的文化在中國逐漸喪失影響力,應該讓好萊塢反思為什麼電影越來越難看,中國觀眾觀眾不買賬。他非得讓中國觀眾反思,真的這樣只能說明,好萊塢電影票房差最急的不是美國人反而是國內的舔狗?

好萊塢大片,為何在中國票房越來越差?你問問《小美人魚》

同樣是「武俠師宗」?為何金庸影視化頻繁,而古龍也「過氣了」 - 陸劇吧

賈樟柯這次發言的問題,其實又能引申為三個問題。

第一個就是好萊塢電影為什麼在中國票房越來越差,這個答案不是明擺着的呢,別說他一個大導演了,就是不關注電影的網友都看出來了。前幾年美國編劇罷工,電影有個拍攝周期,所以這兩年好萊塢電影本來劇本就越來越爛(是不是劇本像ai寫的,指不定真就是ai)。

這些還疊加在中國網絡都通行的美式政治正確,什麼《小美人魚》《變形金剛5》這些還用得着提呢?

同樣是「武俠師宗」?為何金庸影視化頻繁,而古龍也「過氣了」 - 陸劇吧

我們都不用說好萊塢電影,因為電影的爛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就說美劇。現在全世界電視劇行業其實是上升,但是不是美劇也變得越來越難看。我們都不說創意,政治正確,現在美劇單獨就一點是不是越來越泛濫:爛尾。

我們說到美劇經典好像很多,但真正完結的神作其實很少。《絕命毒師》為何是神作,和《火線》一樣屬於極少數美劇天花板,從製作,審美,內容,表達,電視類型和美國社會文化綜合的電視劇,而且沒有犯美劇商業模式的問題(就是爛尾)。

同樣是「武俠師宗」?為何金庸影視化頻繁,而古龍也「過氣了」 - 陸劇吧

《權力的遊戲》不錯了吧,不管中國網友說權謀較弱什麼的,但因為胖馬丁史詩級原著支撐有爭美劇天花板的實力,同樣是從製作到內容和歐美類型文化的巔峰(如果你加上電影,會發現歐美魔幻只有《魔戒》《哈利波特》是同級別)。但成也原著,敗也原著,爛尾非常嚴重。

《怪奇物語》《黑袍糾察隊》還沒有完結,但和大量美劇一樣爛尾機率很高,這不是它們的問題,而是美劇模式統一的問題,美國成熟的影視工業製作和審美不用講,早先還沒有政治正確的演員問題。這些劇一開始在類型化電視劇上的突破(什麼審美,敘事,點子,敘事,節奏,內容)反正也是頂級的。

同樣是「武俠師宗」?為何金庸影視化頻繁,而古龍也「過氣了」 - 陸劇吧

有些作品就是商業化巔峰,比如《怪奇物語》就是美國情懷+克蘇魯+少年曆險模式,嚴格說來沒啥深度,你肯定不能和《真探》比文化深度,跟《西部世界》比探索,但出來的時候也是獨樹一幟的美劇經典了。

最關鍵的問題是一季比一季爛,故弄玄虛非常嚴重(第四季上半季差點回春,但最後三集又差點爛了),現在《黑炮糾察隊》最新一集前三集問題也嚴重。

同樣是「武俠師宗」?為何金庸影視化頻繁,而古龍也「過氣了」 - 陸劇吧

美劇還有一種問題是和早先的《迷失》開啟一種不說人話,埋線太多,最後一團亂麻實在填不了坑隨便結尾的那種美劇模式(日劇,韓劇也在學這玩意兒),很多美劇甚至不續訂都沒撐到結尾。

以前美劇多數處在這一檔,或者說至少多數劇第一季,第二季處地這一檔。這幾年嘛,製作頂,但演員政治正確疊加明顯的模式依賴越來越明顯,不爛尾的神作,反正這幾年除了《暗黑三部曲》我是沒看到過了。

其它一兩季還不錯的美劇,你還敢看嗎?

多引進外國優秀電影嗎?真的引進了,你看嗎

同樣是「武俠師宗」?為何金庸影視化頻繁,而古龍也「過氣了」 - 陸劇吧

第二點,國內引進的好萊塢大片一點也不少,很多是同步甚至有的還是提前上的,而且都很捨得給排片,票房拉只能是這些片子自己的問題。

他要是說要多引進其他語種其他國家的電影的話,引進外語片要支付高昂的版權費,另外國內上映還要宣發費用,如果不能保證國內票房,憑什麼強制要求片方來做慈善?

同樣是「武俠師宗」?為何金庸影視化頻繁,而古龍也「過氣了」 - 陸劇吧

那什麼樣的片子票房高的可能性大呢?首先肯定是製作精良名氣大的商業片劇情片,但非英語國家的電影市場除了日本,印度基本都被好萊塢大片攻陷,他們自己能貢獻的優秀本土商業片也很少,我們的選擇空間很小,自然導致引進不了多少小語種電影。

如果只看獲獎情況和藝術性引進文藝片的話,誰來當這種很明顯不會有票房的電影的大冤種?買個版權給大家在流媒體上看看就仁至義盡了,還進電影院靠誰回本?

同樣是「武俠師宗」?為何金庸影視化頻繁,而古龍也「過氣了」 - 陸劇吧

網上嚷嚷看國外小語種片的聲量大,但其實出錢的也少,真以為歐陸拉美非洲那些電影引進進來能大賣啊。小語種大部分是買斷片,虧賺引進公司自己負責,引進片在內地市場不管分賬模式的好萊塢5大廠,還是買斷制的內地公司,都是只能拿25%四分之一左右的票房分成。

比如當初阿爾米汗的《摔跤吧爸爸》票房10億過後,從《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都引進了,但是票房越來越低,最後壓根沒中國觀眾看印度電影了,所以也就沒有製片方引進印度電影了。

同樣是「武俠師宗」?為何金庸影視化頻繁,而古龍也「過氣了」 - 陸劇吧

其它什麼泰國電影,《看不見的客人》代表的西班牙懸疑片都一樣。

全世界商業片強的就好萊塢大片,然後是日本動畫,亞洲一個韓國電影,中國內地和印度算半個。引進外國小語種電影十虧一賺,大部分入不敷出,中國公司真不是慈善家,送錢的。

所以這根本是個死循環,好萊塢電影給全球帶來過新氣象,但也是摧毀全球電影市場的元兇,我們沒好外語片片看可不是我們自己的原因。

賈樟柯代表的第六代導演,從來沒有拯救中國電影

同樣是「武俠師宗」?為何金庸影視化頻繁,而古龍也「過氣了」 - 陸劇吧

電影市場大概能分為商業大片,類型片和文藝片三種關係。而關於中國電影的話,我不知道你們發現一件事沒有,中國第六代導演在文藝片,類型片上面有建樹,但在商業片上貢獻較小,偏偏商業大片才是支撐一個市場。

2000年前後到2010年左右,華語電影就開始出現涇渭分明的狀態,商業大片基本被北上香港電影,香港北上與內地合拍商業大片(主流),以及轉型引領商業大片的內地大導演,主要以張藝謀,馮小剛為主。

同樣是「武俠師宗」?為何金庸影視化頻繁,而古龍也「過氣了」 - 陸劇吧

第六代導演完全玩外國拿獎的文藝片,商業上面建樹很低,下面講講第六代。

2010年過後到2017年:隨着《泰囧》開啟10億時代,加上第六代體系的寧浩、黃渤;內地新勢力開始的商業電影開始崛起,當時和他們相似的內地新勢力就是小燕子疼痛青春片,郭敬明《小時代》,再到各種流量電影。

同樣是「武俠師宗」?為何金庸影視化頻繁,而古龍也「過氣了」 - 陸劇吧

但中國商業電影主流,還是張藝謀,馮小剛為代表內地大導演,以及港台大導演北上合拍為主,張藝謀什麼《金陵十三釵》《長城》,馮小剛《一九四二》,香港導演《寒戰》《追龍》《西遊記》《捉妖記》一堆古裝魔幻爛片。

它呈現出一種新生代群魔亂舞(流量經濟)與舊勢力壟斷傾軋的味道。

第六代導演雖然不如前輩輝煌,但從中國電影角度奠定了內地為主文藝片和類型片脈絡,像文藝片就是賈樟柯,婁燁,王小帥等等。類型片就有刁亦男的霓虹美學黑色電影,曹保平的懸疑片與犯罪片,寧浩的黑色喜劇,再到《鋼的琴》《樹先生》《暴雪將至》延續到《漫長的季節》這類作品。

同樣是「武俠師宗」?為何金庸影視化頻繁,而古龍也「過氣了」 - 陸劇吧

後面不是第六代的徐浩峰的武俠片,程耳的電影,還是那句話可能無法超越前輩,但你和同時代台灣,香港電影,包括內地電影相比,意義還是不錯的。

不過,第六代導演始終沒有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個國家電影市場最主流的商業大片(是否是工業大片另提,因為也包括劇情片,喜劇片那些),他們不是沒有拍過,但是成績不行。

同樣是「武俠師宗」?為何金庸影視化頻繁,而古龍也「過氣了」 - 陸劇吧

像陸川的《南京南京》《王的盛宴》《九層妖塔》,王全安的《白鹿原》。

第六代導演商業上唯一成功的只有寧浩《瘋狂的石頭》《賽車》《心花路放》的喜劇電影,後來他扶持青年導演崛起,另一個就是管虎的《老炮兒》和《八佰》了。

你再看賈樟柯、婁燁、王小帥的電影在中國市場票房如何?單個人加起來1億多點。

同樣是「武俠師宗」?為何金庸影視化頻繁,而古龍也「過氣了」 - 陸劇吧

他們的電影也不是沒用,但你講藝術就講藝術,你講票房就講票房。你一個在國內票房壓根不行的導演扯什麼票房是不是挺搞笑,引進和你相同小語種電影,中國觀眾連中國文藝片都不看,看什麼外國文藝片?

最後,說到底賈樟柯那一代中國導演的心態就是那樣的,還是以為國為尊,自己反思。

還是那句話講藝術就講藝術,講市場就講市場,你讓中國觀眾反思,你好萊塢大片還不是越來越爛,票房越來越差,倔強啥呢。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