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上海如何做好健康知識的傳播?醫學專家如何在互聯網上做好醫療科普?如何辨別網絡上的「演員醫生」?
6月17日下午,由上海市委網信辦、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主辦,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和澎湃新聞共同承辦的「互聯網點亮健康上海——上海網絡名人走進智慧醫療」活動在瑞金醫院舉辦,這是今年「網絡名人看上海」系列活動的第三站。
在此次活動中同步舉辦的上海網絡大v沙龍上,針對當前網絡中存在的「演員醫生」現象,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的男科主治醫師楊陽坦言, 醫生自己也要提防那些打着醫生名號實際上卻在造謠的情況,目前就有一些不靠譜的mcn公司簽下了大量的「演員醫生」,批量生產謠言,傳播的內容很多並不具備科學性,這是非常值得我們警惕的一件事情。
圍繞如何做好健康知識的傳播,上海市中醫藥大學曙光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崔松指出,要深入淺出,科普才能做得久遠。上海長征醫院脊柱外科醫生曹鵬則表示,如果不做正確的醫療科普,就意味着放任劣幣驅逐良幣,會讓謠言在網絡上散布。
或許會有很多人問「醫生工作那麼忙為何還做科普」,上海市東方醫院產科主任劉銘對此表示,科普讓自己更有職業成就感,也讓她在互聯網上收穫病人「粉絲」。
作為上海首個在新冠疫情中逆行而上、支援武漢抗疫的英雄,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鐘鳴坦言:科普是一個醫生的責任和良心,「一方面科普可以讓謠言止步,教會老百姓如何正確鑒別偽科學,一方面要做好科普,首先要成為一名好醫生,去傳遞硬核的專業知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流量。」
活動現場。 吳棟
「每天發3個以上視頻、瘋狂跨科的可能是『演員醫生』」
來自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的男科主治醫師楊陽,從5年前開始做健康科普,如今,科普已經變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下午5點下班後開始拍視頻,拍到6點鐘結束,再發視頻到網絡上。
做科普有時也會給楊陽帶來一絲焦慮,他坦言:「我們講了十萬句正向科普,可能比不上一條謠言帶來的破壞性大,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首先要理清謠言來自於哪裡,同時我們也需要平台過濾掉不靠譜、沒有認證賬號發佈的那些謠言,醫生自己也要提防那些打着醫生名號實際上卻在造謠的情況,目前就有一些不靠譜的mcn公司簽下了大量的『演員醫生』,批量生產謠言,傳播的內容很多並不具備科學性,這是非常值得我們警惕的一件事情。」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多名網紅醫生在自媒體上發佈視頻或文章,講述了其在下班後為患者加號看病的經過。但這些醫生講述的故事情節過於雷同,有擺拍造假的可能性。北京青年報記者檢索後發現,至少有20名網紅醫生都發佈過此類雷同故事情節:患者從遠方來,不會預約也不會挂號。這些文章或視頻的標題或第一句話幾乎一模一樣,都是:「如果醫生的心都黑了,這世界還會有白嗎?」一名在網上發佈過此類故事的醫生承認,這些內容系其宣傳團隊「添油加醋」所致,拍攝時他只是照着稿子念一遍。
對上述現象,楊陽也在互聯網上遇到過,「譬如一些『擦邊』女醫生,由一些機構來負責運營她們的賬號,發佈的內容大多雷同,她們或許來自口腔科、急救科、中醫科、婦產科等等不同科室,但她們說的全部圍繞兩性,與自己專業並不相關,她們說的不少科普內容也是不科學的,這樣的『擦邊』換不來病人的信任,只換來了流量,讓錯誤的科普在網絡上傳播。」
如何識別「演員醫生」? 楊陽坦言:「每天發3個以上的短視頻,幾乎不講自己專業相關內容、瘋狂跨科的醫生,比如急診科、口腔科、消化科醫生天天在網絡上講男科、講兩性,骨科醫生談騎車會陽痿等等,這就需要提防內容是否科學靠譜,同時如果遇到網絡上有5個及以上都發了相同的內容,就要注意這些是否可能是『演員醫生』。」
「把胎兒從臀位轉到頭位」的視頻為何能火?
因一段僅僅10秒的短視頻,上海市東方醫院產科主任劉銘火了。她在短視頻中講述了自己如何把胎兒從臀位轉到頭位,在短時間內就收穫了3億點擊量。
「這個短視頻為什麼那麼火爆?實際上,它沒有任何一個文字,但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它把即將滅絕的一個產科傳統技術在互聯網上推廣,讓不熟悉這個技術的老百姓看到了這個技術的神奇之處。」劉銘進一步表示,這一視頻火了之後也給她帶來諸多的思考,同時她也更加肯定自己作為一名產科醫生的職業獲得感,「其實,產科醫生並沒有什麼高大上的,在古代就是一個接生婆,但我非常熱愛我的學科,它不僅牽涉到我們的下一代生命,它還給了很多人希望和未來,因為我們守護的是母嬰安全。」
如今,劉銘有個外號叫做「保胎女神」,對待工作認真執着的她,可以一天看100多個門診病人,也可以一天做10多台手術,甚至可以從早上6點一直工作到晚上12點,但科普這件事永遠不會停。
談及自己工作那麼忙為何還要做科普,劉銘解釋,自己師從醫療界網絡紅人段濤教授,段濤教授稱得上是第一批擁抱互聯網的醫學專家,而自己也時常在社交媒體找感覺做科普,儘管她是一名不化妝、不塗口紅的「科普素人」,但她一直致力於做老百姓聽得懂的健康科普,她也因此在互聯網上收穫一批粉絲。她做過一項統計,自己的病人中有40%的病人是從社交平台認識她、來看找她看病的。
婦科檢查用的鴨嘴鉗該如何科普?
上海市同仁醫院的婦產科主治醫師、「jojo醫生」賬號負責人孫旖,給自己的定位是「老百姓婦產科女閨蜜」,她在分享視頻的時候,常常不穿着白大褂,有時候甚至在下班時邊走邊錄一段,隨口就來:「姐妹們,給大家分享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健康知識」,有時候還和自己的家人一起上鏡闢謠健康謠言。
在做醫療科普時,孫旖總是善於抓住網絡熱點,及時針對老百姓當下健康困擾進行科普。譬如做婦科檢查用的鴨嘴鉗最近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很多女性因擔心鴨嘴鉗帶來的不適感就排斥做這項檢查,但其實醫生在操作的時候用一些小的技巧,態度溫和,女性是不會感到明顯疼痛的。我還二創了一個動畫告訴姐妹們鴨嘴鉗放置的方式,視頻獲得了六七千萬的播放量,減少大家對這個檢查工具的恐懼,也因此拉近了和患者之間的距離。」
「互聯網時代不做科普,就意味着放任劣幣驅逐良幣」
上海市中醫藥大學曙光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聊健康的崔主任」賬號負責人崔松,從醫已將近30年,他講述自己如何從一名熒屏主持轉型成為網絡科普達人的經歷。
因剛工作時曾參加過上海電視台舉辦的主持人大賽並得過獎,1999至2007年期間,崔松一直受邀在工作之餘定期到電視台做節目。他坦言,正是因為做客健康節目的經歷,讓他學會了用通俗、簡潔的話,去講好艱澀、難懂的醫療科普知識。
在他看來,科普最重要的是有專業的深度和廣度,「只有有技巧加有內容,深入淺出,科普才能做得久遠。」崔松表示,在新媒體時代,醫生應該更加熱情地擁抱互聯網,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去傳遞健康的聲音,「或許,健康知識的傳播普及投入的可能僅僅只是一塊錢,但卻可以幫病人、幫國家節省一百塊甚至上千塊,讓大家看病少走彎路。」
上海長征醫院脊柱外科醫生曹鵬曾參加過《健康脫口秀》節目,並獲得冠軍。他的段子「你現在不去公園裡走走,你都不知道大爺大媽們的身體能有多好」等金句,更是在網上廣為流傳。
「互聯網時代,做科普不容易,因為謠言和不嚴謹、不科學的說法太多了,但不做科普,就意味着放任劣幣驅逐良幣。」曹鵬認為,用脫口秀講健康科普,消除了講者與聽眾間的「距離感」。觀眾可以在一種輕鬆的氛圍情緒里,更好地接受和了解演講者的觀點,這樣能讓科普更加入腦、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