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導演,為什麼一直在討好「西方」

娛樂頭條 3462℃

文|令狐伯光

今天還是聊聊中國大導演吧,這裡主要是以第五代,第六代為主的內地大導演,畢竟到吳京,郭帆這一代明顯是不一樣了。他們拍攝的電影,長期以來確實以到西方拿獎,再到各種表達上面所謂討好「西方」意味非常濃郁,這也是現在網友批評越來越多的點。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答案上其實有客觀原因,這是事實不用否認。

中國大導演,為什麼一直在討好「西方」 - 陸劇吧

現在很多網友談到第五代,第六代大導演的時候就是奔着批判去的,說到張藝謀就是討好西方,說到賈樟柯就是跪了等等,隨便舉個例子就是說:「她身邊的一位老奶奶告訴她,中國不是這個樣子的,為什麼要拍這些」。

大家沒有想過老奶奶眼中的中國就是所有人眼中的中國嗎?也沒有想過從八十年代開始的民族尋根文化思潮這樣的大環境,直接把這句話作為論證,那麼她大概沒有見識過中國廣大農民真實生活的場景,也沒有在具體歷史環境中去分析當時的人物?

中國大導演,為什麼一直在討好「西方」 - 陸劇吧

這就像賈樟柯拍攝的電影內容,其實和萬青青年旅店《殺死那個石家莊人》背後的歷史背景一樣,它是有時代背景的,這是客觀事實,說到底就是大環境塑造了一群人的觀念,這樣就誕生了那樣的文化,文化是離不開社會背景的。

而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形成了路徑依賴,和現在的中國年輕觀眾越來越遠。

張藝謀,終究還是一個文藝片導演

中國大導演,為什麼一直在討好「西方」 - 陸劇吧

張藝謀代表的內地第五代大導演,早期就是拍文藝片出身的,一直當自己是個藝術家,而到當時他們的電影是不是中國電影代表,藝術家並不與大眾有所對立,近年各類藝術越來越向抽象化發展,電影這種與資本高度融合的藝術可能不明顯,但在繪畫上己經很明顯了,是時代所驅,人民的審美水平也是總體上持續提高的(資本與現實利益造成暫時的假象)。

藝術本就不產生任何實體價值,藝術品本就是在人與人之間傳遞情感的載體工具而已。

中國大導演,為什麼一直在討好「西方」 - 陸劇吧

藝術家是發起者,那麼誰是接受者?

所謂藝術圈的亂現象,回到這個本質的問題上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藝術跟所有的學問研究都一樣,分為目的和手段,有部分藝術家是從事手段研究的,也就是所謂的先鋒藝術家,他們會嘗試一些奇奇怪怪的創新研究,但是那個就好像學術沙龍一樣,屬於藝術圈內部交流的事情,在那個小圈子裡他們隨便研究『刻意的九轉大腸』都沒問題,但是如果要端出來給大眾,那就必須洗的乾乾淨淨。

中國大導演,為什麼一直在討好「西方」 - 陸劇吧

藝術是藝術,大眾藝術是大眾藝術,真正的藝術是走在大眾藝術前面的,是即使現在看不懂,但隨着時間沉澱可能會變成大眾藝術的東西。不要把做前沿嘗試的人說的那麼不堪,因為沒有人能先預知未來。

藝術不是空中樓閣,就是承載人類情感傳遞的載體,這也是評估藝術很重要的一個前提。藝術的構成也存在一個經典的視角:目的、手段。

藝術水平最高,崇拜西方最狠?我們為什麼需要「張藝謀」

中國大導演,為什麼一直在討好「西方」 - 陸劇吧

文化離不開環境,環境離不開歷史,而內地大的歷史階段來看都說分前三十年,後三十年。

建國初期教員針對這個問題出過明確的指示——要作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那個時期是我們定義人民藝術家的標準,並且定義權是放在大眾手中的,作為藝術工作者理所當然要經受大眾的檢驗——在這個情況下,所有人迎合市場迎合大眾,藝術家產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並給資本帶來回報;這是最理想的三贏局面。

78年開放過後,我們不是迅速商業化了,市場化了,但又遺留之前的制度環境。

中國大導演,為什麼一直在討好「西方」 - 陸劇吧

這個表現在文化層面是繼有《大決戰三部曲》這樣的宏觀敘事(在當時自由主義之下一直在走低),又有反映當時時代熱潮的作者電影,也就是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代表的第五代導演的作品。

其實現在的年輕觀眾去批判當年的作品表達問題,我認為沒有什麼道理。因為那些片子是拍給50後,60後的觀眾看的,他們當年的環境和現在是一樣嗎?

大家越罵,越發證明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因為這些作品已經過了三十年,甚至是四十年。那就代表什麼,那就代表它們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時代作品,藝術代表,文化代表,本身就是一種肯定。

中國大導演,為什麼一直在討好「西方」 - 陸劇吧

就像梵高一樣,不需要他在世的時候成為藝術領袖和藝術富豪才能讓他的作品偉大,那種真正偉大的作品不管藝術家是什麼情況都會堅持自己的方向的。藝術家自己追求的高雅,在自己圈子裡搞就行了,就像地下音樂什麼死亡金屬那些,毫無疑問有人喜歡並且也有深度,就在自己的小眾圈子裡玩就行了。

如果要拿給大眾,那一定要優先考慮大眾的接受程度,再怎麼大眾也要流行化、時代化,才有可能做到雅俗共賞。張藝謀他們很明顯是做到了對吧,就像崔健的搖滾樂一樣,無論哪方面都是非常成功的。

中國大導演,為什麼一直在討好「西方」 - 陸劇吧

現在的觀眾批判張藝謀他們崇拜西方,其實並沒有什麼道理。而且某種程度上,90年代末崛起的賈樟柯還是續上了當時內地大環境一些時代,文藝表達的,相比之下,我們現在文藝才是最悲哀的。禁止比較嚴重,小品都要正能量,天天罵現在包餃子,結果轉頭去罵三十年前的表達。

而這種表達正是現在觀眾天天嚷着想要的文藝作品,這點心態還挺有意思。

成也商業,敗也商業?張藝謀和第五代導演的「墮落」

中國大導演,為什麼一直在討好「西方」 - 陸劇吧

張藝謀和第五代導演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那就是2000年過後,我們的歷史大環境其實已經變了,加入wto過後進一步商業化了,市場票房迅速增長,但是因為我們市場經濟轉變的問題,但是在文化產業上面卻並不成熟,轉型用了二十年。

這就像動畫上美廠衰落,中國動畫不是馬上崛起了,而是被禍害了十多年。

中國電影一樣,當時內地沒有培育出適應時代的新一代商業片大導演,而是被北上的港台電影人,還有第五代自己上頂上了,並且以《英雄》《集結號》開啟了新的市場神話,硬說絕對是有功勞的,哪方面都是。

中國大導演,為什麼一直在討好「西方」 - 陸劇吧

問題在於,最終就形成了路徑依賴(當時中美關係不錯),同時在當時大環境又渴望用商業片在國外拿獎,從《卧虎藏龍》拿到奧斯卡,再到《英雄》差點拿獎,然後往後十年中國商業大片都想拿獎,獲得外國人認可,並且走出去,在外國市場獲得成功。

(《卧虎藏龍》北美就1億多美元票房,《英雄》五千多萬美元》)

你看,這就是路徑依賴,如果說2000年到2010年這十年還有可圈可點的地方(大環境就是中美友好,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賈樟柯代表的文藝片反映現實之殤,張藝謀代表的商業大片攻城略地)。

中國大導演,為什麼一直在討好「西方」 - 陸劇吧

走火入魔是自由主義,資本代表的2010年過後,這幫人不僅沒有退,相反形成壟斷開始影響整個電影產業,文化產業,隨着金融邏輯成為資本付出回報比更高更穩定的商業邏輯後,什麼請流量明星、粗製濫造、買超話佔據大眾視野這些就成了最穩妥可控的手段,也根本不需要通過票房來盈利——《滿江紅》就是個經典案例。

這個過程中其實沒有觀眾的位置,所以自然也沒有定義好壞的權力。

中國大導演,為什麼一直在討好「西方」 - 陸劇吧

如果你要說《滿江紅》太新了,你看之前馮小剛罵流量,管虎的《老炮兒》,張藝謀的《長城》等等,其實仍然是鋪天蓋地在用,就是在合流。其實這個階段他們完全商業化了,都沒有想什麼討好西方的問題。

因為經歷前十年,中國大導演發現反正是拿不到獎的,國家送選的電影也都偏離前十年送片的經驗,很明顯所有人都放棄了,於是專心搞錢,搞着搞着,什麼追求都沒有了,就變成圈錢了。

10年?還是20年?張藝謀等大導演確實該退了

中國大導演,為什麼一直在討好「西方」 - 陸劇吧

藝術家為什麼要向資本諂媚的問題,這是非常類似老師這個職業。當一個高收入的打工仔還是想在山村當一些人的靈魂工程師的問題,無解。但是,大眾能做的是至少尊敬並歌頌那些偉大的靈魂工程師,盡量忽視那些把教育當賺錢手段的人,並且當那些已經得到了經濟好處的人買通媒體去讓大眾也給他唱讚歌的時候,細心甄別並且叱責。

如果是傳統的資本就好了,其實「資本迎合大眾」這個邏輯是成立;現在戰鬥力最強的是金融資本,罪惡最大的也是它,金融資本的盈利方式真的跟我們所有的消費者都沒關係了,屬於資本自己一種持續性的可操作掠奪大眾財富的方式。

中國大導演,為什麼一直在討好「西方」 - 陸劇吧

現在全球的大矛盾都是金融資本和實體經濟之間的矛盾——這是少數人剝削絕大多數人財富的最有效的手段,並且投入很低。比如《滿江紅》為什麼買票房,如果看收益,這不是虧錢的事情么,資本怎麼干這種啥事?

其實人家根本不需要真正的票房收入,只要個票房數字就通過自己的空殼公司的股票大賺特賺了——在這個盈利模式下,大眾喜好根本不重要,可操作的環節是買通大多數的輿論渠道,由他們發讚歌就行了。

不管如何,中國文化產業確實不健康好久了,而中國大導演真的也該退了。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