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知名主持人海霞又有了新身份

娛樂頭條 8527℃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總編室播音員主持人管理中心副主任、主持人海霞又有了新身份——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據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招生網顯示,最新公布的招生導師列表中,海霞以中傳博士生導師身份出現,研究方向是播音主持藝術實踐與理論、媒體語言學、國家通用語言推廣。

央視知名主持人海霞又有了新身份 - 陸劇吧

央視知名主持人海霞又有了新身份 - 陸劇吧

在這份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名單中,還有一位觀眾熟悉的面孔,他也是央視前知名主持人,現任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志,他的研究方向是播音主持口語表達與傳播、採訪理論與實踐。

據媒體報道,海霞在2022年時,還擔任了中央戲劇學院播音主持專業的碩士生導師。據2022年中央戲劇學院發佈的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海霞在中戲的研究方向是mfa廣播電視領域播音與主持藝術創作方向。自從去年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總編室播音員主持人管理中心副主任的新身份公開亮相後,海霞就鮮少出現在主播台前,不過海霞也還是會在熒幕前與觀眾見面,在前不久剛剛收官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主持人大賽》節目中,海霞坐鎮評委席,以評委身份給參賽選手以點評和鼓勵。

央視知名主持人海霞又有了新身份 - 陸劇吧

多年來,海霞始終致力於推廣普通話,組織實施了公益項目「石榴籽計劃」,在欠發達地區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據媒體報道,2023年9月,民政部發佈《關於表彰第十二屆「中華慈善獎」獲得者的決定》。海霞被授予第十二屆「中華慈善獎」。在2022年8月播出的首屆中國廣播電視節目獎·中國播音主持「金聲獎」頒獎典禮中,海霞亮相,並參與領讀了《播音主持行業喜迎二十大倡議書》。

公開資料顯示,海霞1972年3月9日生於河南省鄭州市,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自小對播音主持專業興趣濃厚的海霞,很小就開始頻繁參加各種播音比賽。7歲那年,海霞拿到人生中第一個與播音有關的冠軍。之後,她屢戰屢勝,獎盃拿到手軟。對於海霞而言,得獎只是其次,通過自己的表述,讓他人領悟到語言背後的力量,這才是令她感到幸福的地方。之後,她如願考入了中國傳媒大學,開始更進一步的學習。

大學期間的海霞,一直保持着勤奮刻苦的學習態度,為了提高專業能力,海霞每天早上6點半準時起床,找沒人的角落練聲。下課後,只要樓管員不來驅趕,她就一直躲在錄音教室練習。1993年,海霞以四年穩居全班第一的總成績畢業,順利進入中央電視台,並擔任《早間新聞》的主持工作。這一年,她21歲。

工作半年後,恰逢央視大刀闊斧地進行新聞改版,年輕的海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經過改版,《晚間新聞》由錄播形式改為現場直播形式,由海霞擔任第一任主播。這對一位初出茅廬的新人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不僅要播報零失誤,還要把控好全程節奏。但海霞不負重任地完成了,鏡頭前的她,語態自信,笑容大方,一檔非黃金時段的新聞欄目竟因她的一笑一顰而變得生動起來。

央視知名主持人海霞又有了新身份 - 陸劇吧

1999年起,海霞又開始擔任中央電視台新聞播報節目《現在播報》的主持人。這檔節目在當時可謂擔得起「前衛」二字:第一次起用固定主持人,第一次用主持人做片頭,第一次由主持人在節目中自報姓名……最終這檔讓海霞傾盡全部時間和精力的節目獲得業內廣泛好評,收視率也躍居全國第一。

2007年12月6日,35歲的海霞與已故前央視主持人羅京搭檔,首次出現在《新聞聯播》的鏡頭裡,正式成為《新聞聯播》常駐主播。在《新聞聯播》這方主播台前,海霞一坐就是十餘年,幾千次的播報,她接近零失誤。而那次「12分鐘加急稿」的完美展現,更是讓海霞一舉「封神」——2020年年初,正在播報新聞的海霞突然接到一份關於疫情的加急稿,全稿近3000字。導播甚至還沒來得及將全文錄入提詞器中,稿子便直接塞進她的手裡。在稿子看都沒看一眼的情況下,海霞沒有卡殼,沒有錯字,且自然流暢地將整條新聞播報完成,其間她還數次抬頭,與觀眾進行眼神交流。「急稿」特別考驗主播的專業素養和心理素質,海霞也因穩定出色的表現而上了熱搜。

除了新聞節目,海霞還曾主持過多檔大型晚會,展現了自己成熟、穩重的主持風格,如《領航中國——喜迎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文藝晚會》《2018「河南最美教師」頒獎典禮》《福到東南又一春——2020年福建省春節聯歡晚會》等。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主持工作,海霞還是全國政協委員以及「石榴籽計劃」發起人。自2016年開始,海霞組織實施了推廣普通話的公益項目「石榴籽計劃」,在欠發達地區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讓各地區孩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央視知名主持人海霞又有了新身份 - 陸劇吧

據媒體報道,這個項目的發起,與海霞多年的工作經歷有很大的關係。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海霞多次跟隨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在祖國邊疆民族地區調研。調研中,海霞說,調研中自己發現了一個問題:「很多民族群眾聽不懂、不會說普通話,在老鄉家裡調研,雙方要藉助肢體動作和當地幹部的翻譯,才能勉強溝通交流,這嚴重影響了他們和外界的交往,也影響了脫貧致富發展。」

「在我們這樣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祖國大家庭里,必須有一種通用語言來滿足各族人民之間的交流需求。」海霞表示,作為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國,推廣可以溝通各地各族群眾的共同語言,便於民眾交往、利於文化傳承,更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國家認同感的必要之舉,也是各民族自身發展的需要。

多年來,海霞不僅親力親為,也動員、組織身邊的語言藝術家一起,從兒歌、古詩文到經典民間故事、成語廣播劇,錄製面向孩子的有聲讀物時長近5000分鐘,給他們送去陪在身邊的語言老師,創設規範、標準的普通話學習環境。「普通話是一個端口,能夠讓大家更好地融入豐富多彩的互聯網世界,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真正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海霞說,「在公益推普路上,我收穫了許多許多,所以我決心從『海霞姐姐』做到『海霞阿姨』,再做到『海霞奶奶』!」

瀟湘晨報記者周詩浩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