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兒童電影如此悲傷

娛樂頭條 1849℃

為什麼兒童電影如此悲傷 - 陸劇吧

美國《大西洋月刊》2023年12月28日文章,原題:為何兒童電影如此悲傷? 幾周前,我看到一張1994年電影《獅子王》的動圖,是小獅子辛巴發現父親木法沙屍體後的瞬間:他在木法沙無力的胳膊下蹭了蹭,然後躺在了他的身邊。看到這一幕,我立刻悲傷不已,想起了接下來的場景:辛巴用爪子撫摸着死去父親的臉,懇求他「站起來」。 這個場景和一些其他類似的動畫片場景一直留在我的腦海里:《小飛象》中小飛象靠在被虐待的媽媽的鼻子上;《飛屋環遊記》中備受寵愛的妻子艾麗因流產而悲傷,在電影的前五分鐘就去世了;《小鹿斑比》中斑比在白雪皚皚的森林裏尋找剛剛被槍殺的母親。當這些場景出現在腦海里時,我總是會有同樣的想法:為什麼這麼多兒童電影如此悲傷,這種悲傷會如何影響它們想要娛樂的孩子?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心理學家蘭迪·波切塔爾告訴我,不同的孩子對這些電影的體驗不同,主要取決於他們的敏感性、對電影主題的涉獵程度,以及對電影內容的理解程度。監護人可以在之後觀察他們的反應,注意他們行為上的變化。例如,「他們是不是突然不敢自己上下樓了?睡眠或食慾有變化嗎?」如果出現明顯變化,也許是時候限制一些孩子接觸令人不安的影像內容了。

不過,總的來說,波切塔爾認為,悲傷電影只是孩子們接觸生活殘酷現實的眾多方式之一。看到悲劇事件後的人物成功也可以告訴孩子們,儘管生活可能很艱難,但快樂和意義仍然存在。

直到現在,波切塔爾和我都不清楚,悲傷兒童電影的製片人是否有意想把悲傷的場景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所以我直接聯繫了《獅子王》的聯合導演羅伯·明可夫。明可夫認同孩子們可以從悲傷電影中學到重要的教訓,並且指出其中許多教訓也是針對成年人的。他還告訴我,迪士尼經常在現有作品中挖掘故事情節,而這些故事的原始版本也都是比較沉重的,比如白雪公主的來源是格林兄弟一個令人不安的童話故事;《匹諾曹》改編自卡洛·科洛迪的小說《匹諾曹歷險記》,故事中,這個不聽話的木偶殺死了蟋蟀朋友,最終被絞死。

最近的動畫電影或兒童電影也包含了類似的沉重情節。比如2010年的《玩具總動員3》,片中人物被困在通往焚化爐的傳送帶上——令人心碎地手牽着手,同時意識到他們可能正活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但年輕觀眾對此類情節的接受度還是很高的。羅格斯大學研究兒童影像媒體的梅雷迪思·巴克告訴我,孩子們能夠理解悲傷的情節,或覺得它們很有意義;他們也可能會被帶入新的視角。她說,「電影製作人需要尊重年輕的觀眾群體,承認他們有能力理解與表達各種各樣的情感,這一點很重要。」

現在回想起來,我不記得兒時在電影院看《獅子王》時有多難過,我只記得我喜歡它。考慮到這一點,我對有孩子的家庭成員做了一個調查:在觀看悲傷主題的兒童電影時,孩子和父母誰會變得更感性?意見基本一致:是父母。也有一些孩子會在這種悲傷內容前變得情緒化,但在更多的時候,會表現出好奇,或者與父母討論該角色應該如何避免這樣的命運。孩子們理解的東西往往比我們認為的要多得多。不過,這些內容往往給成年人帶來更大的衝擊,也許是因為成年人有從多個角度理解這些電影的經驗或認知能力。當看到辛巴和木法沙的場景時,我想到的不僅僅是失去父親的打擊,還想到了一個孩子孤苦無依的悲劇。我甚至想到了我的狗,如果我離開它,它會有多迷茫。所以,問題可能不是這些電影對孩子們來說是否太悲傷了,而是成年人覺得它們太悲傷了。(作者凱莉·科南博,陳欣譯)▲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