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檔節目正式在西班牙國家主流媒體黃金時段開播,名為《不可思議的二重唱》。西班牙老牌歌手和新生代歌手,在同一舞台盲選配對、演唱歌曲。
而這個節目的原版模式,來自中國——東方衛視綜藝《我們的歌》。
據東方衛視,這是中國原創音樂模式首次在歐美國家落地。
歐美國家完全採用中國方案做節目,是中國原創節目模式的第一次。
數據顯示,該節目開播後取得了開門紅(藍色線條)
此時,《我們的歌》第4季也正在播出當中,這樣一個好消息的傳出,直接在節目正片里以特別環節的形式播報了。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突破?它的意義有多大?
在很早的一段時間裏面,我們都認為中國節目是模仿外國節目。從棚內綜藝與日韓節目的關聯,從《超級女聲》與《美國偶像》的爭論,從《中國達人秀》的引進到《中國好聲音》的爆紅,無論是早期的模仿還是後期的進口,「引進來」長期都是中國綜藝最主要的環節。
轉折發生在2016年左右,有關部門鼓勵衛視自主原創節目,並全年引進節目不超過1檔,除此之外還輔以各類獎勵原創節目。雖然在當時給各大衛視經營帶來了一定的陣痛期,但很快,一大批原創節目就湧現了。
音樂節目,是最開始出現原創模式題材。
同為東方衛視節目的《天籟之戰》,也曾經作為一種模式被輸出到海外的電視節目版權舞台上,但沒有真正的落地。這不是說模式不好,只是沒有遇到適合這種賽制的音樂話語。
因為音樂節目也好,電視節目也好,他都是根植於本國觀眾的,只是像韓國的《我是歌手》,當時在韓國年輕力量當道時,為盤活大量被忽略的老牌歌手。而到了中國,《我是歌手》則不只是關注「遺珠」歌手,而是大量已經有樂壇地位的歌手下場競技所帶來的落差感。
隨着節目做到後面,《我是歌手》《歌手》也調整了自己的本土定位,例如用踢館制度推出原創新歌手,用《當打之年》全部聚焦新生代歌手……
所以,從這些年的實踐中,我們回過頭看才發現,追求版權化、輸出化,並不是綜藝節目的唯一出路。
西班牙選擇了《我們的歌》,說到底是《我們的歌》具有一種「瓶裝感」。當遇到合適的「佳釀」時,就能夠有機會填滿它。而對這些國家的節目方而言,減少的是創意生產的部分,增加的變量,仍然是當地本土觀眾喜聞樂見的內容。
不可否認,東方衛視的很多節目都試圖形成「模式寶典」,這似乎是團隊形成的某種默契。但真正落地機會,往往可遇不可求。即使音樂是世界上通用的語言,但真正放之四海皆準的模式,也少之又少。Xfactor,就曾在中國市場兩度折戟。
在高舉「原創節目」的這些年,我們看懂了,很少有中國的綜藝節目走向歐美,不是因為中國的電視產業不夠好,而是我們本就不以輸出海外為第一目標。
我們目前所處的階段,還在根植於本土的社會觀察。這是在中國做節目的本分。
模式輸出,的確是一個更高、更體面的價值!天時、地利、人和,真的一點不能少。
當一切成熟,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具備應有的影響力,希望到那時,我們輸出的將不僅僅是固定化的遊戲規則,更有根植於人本身的情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