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無意刷到了一部老電影——《湯姆·索亞歷險記》,其實電影也不是很老,2011年上映,不過電影改編自馬克·吐溫的經典同名小說,卻是在初中就讀過,所以我叫它「老電影」。
馬克·吐溫,十九世紀後期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家,以幽默諷刺入世,卻以獨樹一幟的辛辣嘲諷針砭時弊,被福克納、海明威等大作家譽為「美國文學之父」。
在我的印象中,我覺得馬克·吐溫就是外國版的「魯迅」:每每談到人性二字,都充滿了高級黑的味道,諷刺,但不落俗套。
《湯姆·索亞歷險記》就是馬克·吐溫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描述的是「黃金時代」,用一個少年的遭遇向人展示了這層鍍金面紗背後的故事。
這個生活在內陸鄉村的男孩完全可以瞞住你對所有「熊孩子」的幻想,他接受最規規矩矩的教育,卻最不守規矩。他討厭洗臉、討厭穿乾淨衣服,討厭打小報告也討厭上學。
如果你同時看過《馬克·吐溫傳》,就會知道,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湯姆·索亞歷險記的很多故事,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其中最經典的一個片段就是:粉刷匠。
1、「讓人搶着乾的粉刷工」:如何把枯燥變有趣
由於貪玩,湯姆爬窗子回家被逮了個正着,於是周六一大早,路上多了一張沮喪的小臉:一手石灰桶,一手長柄刷,面對着一排柵欄,湯姆幾乎是生無可戀。
找個替死鬼迫在眉睫。
很快湯姆就找到了目標,他用「一顆彈子」+「免費欣賞自己發炎的腳趾」為代價,轉包了個苦差事。
可是好戲補償,很快就被發現了,於是苦差又回到了湯姆手上。面對1000多個柵欄,湯姆的臉更難看了。
不過很快,湯姆又想了一招:只見他邊哼着歌,邊「愉快地」享受着粉刷。嘴裏不時念叨着:「有哪個男孩每天都有機會粉刷柵欄呢」。
一時間,主動來找湯姆,要求粉刷的小孩子絡繹不絕。由於機會難得,他們還得給湯姆一些禮物作為交換:瘋子、彈弓、蘋果、口琴等等。
一天下來,湯姆躺在樹蔭下,一邊看着這些冤大頭替他工作,一邊盤點着手上的戰利品。
最後回到家,因為柵欄刷得不錯,還額外獲得了一個甜甜圈的獎勵。
「想要讓人垂涎一樣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得不到。」
這就好像有錢人在夏天的時候,會每天駕着馬車去遠處消夏,因為這是特權、富有的象徵,但假如他們因此而領薪水的話,那就成了工作,他們就會打退堂鼓。
古往今來,都是如此。
2、做事本身並不讓人討厭,「沒有成就感」才是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
有些人,你不僅不討厭給他幫忙,反而會因為幫了忙而非常開心。
我身邊有個朋友就是這樣,excel用的非常差,而好巧不巧,她正好是個HR,每天的工作離不開excel。後來我就問:為什麼不找個時間學一學呢?多一個技能,就少一個求人的理由呀。
結果她說不用,理由是:我為什麼非要自己會呢?
她說:我excel不好,但也不是天天都要用,需要做複雜計算的時候,我就去請教公司的excel老師(她所在的公司有excel培訓課程)。你覺得需要一兩天的事,他們幾分鐘就搞定了,不僅幫了你的忙,還多了一個「真實的用戶問題」,也就多了「真實案例」,這不正是他們需要的嗎?
當然,我這個朋友情商特別高,每次都會帶點小零食,請教完還不忘狠狠誇對方一把,因此,雖然在公司到處「給人找事」,但人緣極好。
她的這種做法,仔細想想也對。如果她非要自己學,雖然以後的工作效率可能會提高,但前期還是要時間、精力、金錢去學習吧。真不如直接請教老師來地兩全其美。
果然,大多數的職場人,在自己專業領域的事情上,往往是不討厭多做一些事的,特別是帶來「成就感」和「貢獻感」的事。
3、有成就感才會「有幹勁」
說到「成就感」和「貢獻感」,我覺得這是「自信心」和「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最近因為公司的業務調整,有幾個同事調崗去做了一些「還不太擅長」事情。我並不清楚業務主管們之間是如何商量的,但從結果上看,調崗的人中,有一半的人在一個月後提出來離職。
其中一個原本是產品經理,被要求去做一些出鏡的直播。
可能因為負責直播的同事要求比較高,對腳本、表現力、鏡頭感比較苛刻,加上直播和產品不同,數據反饋是非常及時的,導致產品經理壓力過大,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很差勁」。
因此對他原本擅長的工作也帶來了不小的影響,犯了好幾次低級錯誤。
好在後來及時發現,暫停了他的直播工作,才算保住了他的「精神健康」
反觀一下身邊那些做事「有幹勁」的人,無一例外,都是可以從自己所做的事情中,找到某種「成就感」的人。
4、寫在最後
說會到《湯姆·索亞歷險記》,粉刷匠的故事一直給我不小的啟發。
特別是:一件事苦不苦,不是由工作量決定的。不說湯姆的做法是否狡猾,那些替他刷牆的孩子們,難道沒有從中獲得快樂嗎?
所以,很多事情,換個角度看問題,你就發現很多不一樣的可能,不是嗎?
有時間不妨再讀一讀這部經典作品吧,溫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