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曆丨藏不住了!4000多年前的「樂隊鼓手」叉腰呢

還記得之前

《文博日曆》介紹過會叉腰的燈嗎?

△文博日曆丨叉個腰、扎馬步 這燈是真「牛」

這次又來了一位新朋友——會叉腰的鼓

它是4000多年前的樂隊靈魂

三個看點帶你了解

土鼓,是怎麼燥起來的!

01

陶寺土鼓,4000多年前的「樂隊鼓手」

 
 

樂隊里最拉風的樂手是誰?

鼓手!

除了未能保存下來的木鼓

陶寺土鼓

是目前已知中國鼓類文物的早期標本之一

以泥質灰陶為腔、頂端蒙皮

腹部近圓球形或橄欖形

筒狀頸,有矮粗和細高之分

△高矮胖瘦的陶寺土鼓

腹底中央和周圍有3個筒狀小孔

鼓腹部用繩紋裝飾

頸、腹交界處設有一對豎著的小耳朵

整體形狀像一個葫蘆

土鼓的使用方法是

在打擊時通過敲擊鼓面形成鼓腔共鳴

聲音從鼓另外一側的孔洞中發出

02

「敲」黑板!

鼓,為啥是樂隊的靈魂?

 
 

鼓,是打擊樂器

作為樂隊中掌控節奏的指揮大師

其他樂器的演奏都得看鼓的眼色行事

古人常把視為威嚴和權力的象徵

《五經要義》中記載

 
 

「鼓,所以檢樂,為群音之長也。」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群音之長」

在古代祭祀和戰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鼓,是行禮之器

陶寺發掘報告認為

 
 

從土鼓出土情況和其莊嚴、凝重的造型、繁縟而又具神秘意味的紋飾以及筒狀孔口唇塗朱彩來看,可肯定它不是一般日常生活用具,而屬龍山時代方國統治者擁有的標誌其權力、地位的禮樂器。

03

4000多年前的樂隊組合都有誰在啊?

 
 

4000多年前的陶寺社會老熱鬧了

在樂器圈兒

(tuó)鼓、土鼓、特組成的「樂隊」

盡顯「王」者范兒

大量樂器的發現

印證了陶寺遺址

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禮樂制度

開創中國禮樂制度的先河

一起來看看除了土鼓外

另外2名「樂手」的咖位

鼉鼓

鼉鼓逢逢,禮樂初成

鼉鼓由樹榦挖制而成

蒙以鱷魚皮,外壁飾彩繪

特磬

單獨懸掛的磬叫「特磬」

是中國古代特有的石質樂器

古人認為其聲音清脆悠揚

可以通神達天,稱為「天籟」之聲

 

鼓響千年,縱貫古今

生命不息,鼓舞不止

中華民族起源的鼓聲

孕育了禮樂文明的雛形

也始終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

一本日曆逛遍全國博物館!

跟着央視新聞規劃2025年文博之旅

請戳下方圖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