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植、海銀、雪松,資金真實投向曝光!

最近一兩年,中植、海銀等頭部財富公司鬧得沸沸揚揚動不動就定性非法集資,財富管理行業人人自危,底層投資人慾哭無淚,理顧面臨抓捕退佣。
曾經鮮衣怒馬富麗堂皇,如今一地雞毛令人唏噓。
我們不禁發出疑問:那動輒幾百億、上千億的資金,都去哪了?
1、海銀
據證券時報報道,海銀財富在全國91個城市擁有185個財富管理中心,1700餘名理財師服務着4.66萬名活躍客戶;存量理財產品發行時間基本在2022年之後,涉及的發行人共計22家,發行的產品數量共計465隻,總規模716.9億元。
這22家發行人所發行的465隻理財產品全數違規,它們都是在被監管部門定性為非法金融的「偽金交所」進行登記備案。
  • 在銷售端,海銀財富依靠分佈於90餘個城市的180多個線下財富中心,聚集了4萬餘名高凈值人群;
  • 在募資環節,數十個空殼公司以獨立第三方的面目出現,投資人的投資款打入這些公司的賬戶,並構築出一個雙層嵌套結構的龐大資金池;
  • 在投資環節,資金所投向的底層資產,與募集說明書宣稱的嚴重不匹配,大部分資金去向不明。
海銀財富在市場上存續時間長達18年,依靠「借新還舊」的資金池模式滾動,支付給前序投資人的利息、支付給理財師的銷售提成等運營費用、底層資產的壞賬等,逐步「抽干」資金池,直到借新還舊的模式無法運轉下去。
海銀財富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主要包括三種情況:
  • 第一種是底層資產完全虛構捏造,無法向底層公司主張權利
  • 第二種是與底層公司合同、資金已經兩清,底層資產也已不存在;
  • 第三種是大規模的超募,底層融資方獲得的資金遠低於產品募資額,能向底層公司主張的權利非常有限
海銀財富理財產品傀儡空殼、交叉嵌套、底層空虛,所投向的大量底層資產,被證實完全捏造、虛構,所募集的大部分資金去向不明。 經偵不公布,投資人無法知曉。
2、雪松
10月28日起,轟動全國的雪松控股案,在廣州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因為案件複雜,涉及違規理財產品超過350隻,連續庭審了5天,一共近50個小時才告一段落。
庭審里檢察官指控雪松控股涉嫌犯罪金額造成損失的、尚未兌付的金額約200億元,涉及投資者6800多人。
11月1日,張勁稱:按照現在所有資產變現來計算,能給投資人的兌付比例大約是3%。
投資人的兌付比例為什麼這麼低?原因是金融機構和相關國企提前「搶」走了資產。
根據財新援引檢方的指控稱,在雪松控股此前的融資中,真實的資產以及股權幾乎全部抵押或質押給了金融機構或者相關國企,用於換取融資;而虛假底層資產則幾乎全部用於針對中小投資者發行理財產品。雪松控股出現兌付困難之後,相關國企和金融機構迅速通過司法手段完成了資產轉讓和過戶,得以快速「止損」,但中小投資者並沒有從這些資產轉讓中獲得補償。
那麼,投資人認購的雪松控股定融產品的資金真實投向是什麼呢?
據出席庭審的投資人轉述的檢方稱,雪松控股資金池有84億實為張勁控制的「小金庫」,用途包含藝術品拍賣、在北京及美國購買房產、通過地下錢莊匯入在瑞士的賬戶等。
3、中植系財富公司
中植定融的投資人超6萬,涉及總資金規模2748億,其中本金2300億‌。中植系的定融產品主要通過恆天財富、新湖財富、大唐財富、高晟財富這四大財富公司來執行,投資者主要來源於四大財富。
中植系找了不少偏遠地區的「偽金交所」作為渠道,融資的公司是中植系公司,擔保的屬於中植系,旗下的四大財富公司負責包裝銷售理財產品,於是定融變自融,借新還舊,中植系構築起龐大的資金池。
中植定融產品的資金投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集團自融‌:中植集團通過資金池的方式進行各種投資的「混合運作」,其定融產品主要流向集團自融‌。
  • ‌資本市場pe類項目‌:中植集團在資本市場進行了大量的pe類項目投資。
  • ‌房地產‌:中植集團的資金流向了房地產開發商,支持房地產項目的開發‌。
  • ‌地方城投債‌:部分資金用於投資地方城投債‌。
2023年11月22日,中植集團公告稱賬面資產只剩約2000億,而相關負債本息累計在4200到4600億之間,僅賬面虧損就超過2200億。
另外,據定融債權人調查,中植系歷年來合作的部分產業基金規模合計約1760億元。解直錕在2020年曾公開表示,三年內目標是達到2000億元的規模。
相比較之下,中植暴雷規模雖然大,但沒有資金投向不明。
值得關注的是,以上幾家財富公司均被定性為非法集資,具體細分是集資詐騙或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還沒有定論。不管最終結果如何,有兩點始終不會改變:
  • 參與非法集資受到的損失都由集資參與人自行承擔;
  • 與非法集資獲利屬於違法所得,應當依法追繳。